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孟子》曾只是儒家辅导书 五代时列入“经书”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47
转发:0
评论:0
《孟子》曾只是儒家辅导书五代时列入“经书”,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

  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乐经》亡于秦末战火,于是剩下五经。汉朝的班固就说:“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五经”的说法早就有了,而“四书”的说法出现在南宋,跟朱熹有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其中的《大学》和《中庸》本不是独立的书,而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等到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解》问世,就有了“四书”的说法。

  “四书”出现,其实获利最大的是《孟子》,早在汉朝时,《孟子》根本没被当成儒家经典,《汉书·艺文志》甚至将其列入诸子百家当中;而汉朝的学者认为《孟子》只是一本儒家经典的辅导书籍。到五代后蜀孟昶时,《孟子》开始翻身,总算列入“经书”了。到南宋,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孟子》彻底翻身,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至明朝,朱元璋觉得《孟子》很刺眼,想把它从经书中揪出来,但有读书人要为此拼命,因此也就作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孟子曾欲休其妻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距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两腿像八字形一样分开蹲坐于地,这种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礼貌的。古人“席地而坐,坐则跪,行则膝前,足皆向后,以为是敬:若伸两足,则手据膝,故若箕状。箕踞为傲慢不敬之荣”。例如,今天的韩国人还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其女子席地而坐的时候只能跪坐或双腿同时朝一面弯曲,而绝不能“踞坐”。恰恰在这时,孟子突然回家,猛的看见妻子踞坐于地的样子,在那个极重视礼仪的古代,孟子心里便非常的不满,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便问道: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踞坐在地上。孟母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回答:我亲眼看见的。孟母知道事情原委后,便说: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妻子不讲礼仪。《礼记》上不是这样说,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谁在屋里;将要进厅堂的时候,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忘下看。《礼记》之所以这样讲,...
· 讲历史——孟子重振儒家
在那个大辩论时代,孟子的性善主张,当然招来了许多质疑、挑战。《孟子》书中有一篇,叫“告子”,里面就记录了一个主要的挑战者“告子”的主张。告子认为“性无善恶”,“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认为,人的天性像水一样,可能流向东,也可能流向西,没有一定的流向,只受地势高低影响,人也同样受到环境影响,由环境决定变成好人或坏人。告子显然是“环境决定论者”,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是由环境影响并塑造的,没有或善或恶的本性。善辩的孟子却抓住告子用的比喻发动反击:“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水之所以会东流西流,没有一定的方向,不就是因为水总是往低处流吗?水偶尔可以冲激向上,但那不是水的本性,终究水还是要往下流。水有往下流的本性,就如同人有善的...
·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内容提要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人的性情,禀赋自天。神秘的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肯定人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以情言性,即心言性,是楚简与《孟子》的相同之点。在存心养性、“仁内义外”的问题上,二者有所区别。孟子对他以前的心性论作了理论的提升和推进。理解“情”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四端七情”恰恰是天人之际的纽带。性善论既是道德理性普
· 孟子简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
· 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青年学者韩德民说:“考察归纳历史可以有两种不同视角,一是把历史看作表现为客体的物质性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制于必然性的我们通常名之为规律的力量。所谓意识或精神或思维,在这样的意义上,不过是这种客体性过程与客体性过程内在固有规律在人脑中的投影而已。另一种视角,是把人,把人所组成的文化共同体,首先看作主体,某种遵照一定的价值理想目标,自觉地追求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精神性的历史;由此所谓历史,当然是人的历史、文化的历史,就成了这种主体精神理想性追求之对象化展开的结果。这两种视角相互并不对立,毋宁说正是它们的相互补充,才帮助我们获得了对于木日对完整的历史的把握。……人的历史既有人作为客体存在对象,从属于客观运动规律的一面,也有人作为有理想有信念的米青神性主体自觉追求自由选择的一面。前一方面的存在,意味着自然史对人类史的制约,意味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的‘史前’性质。而后一方面的存在,则无可置疑地表明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