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东坡居士”苏轼与苏东坡是不是一同个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1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东坡居士”苏轼与苏东坡是不是一同个人?,苏东坡与苏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我少年时代就因为无知而这样误判。而这几年“读

  苏东坡与苏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我少年时代就因为无知而这样误判。而这几年“读”苏东坡,读着读着就觉得他们真不是一个人。那个宰相坯子,志大才疏的苏轼,他的生命的起点是眉州。而这个文坛巨匠,光彩照人的苏东坡,他的生命的起点却是在黄州。当然,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羽蝶。这种蝶变是在黄州完成的,而促成这种蝶变的,正是那次贻笑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十岁的时候听母亲讲《汉书·范滂传》即问母亲“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二十二岁应试汴京文章第一,只因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而忍爱判为第二。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策考试“入三等”。制策考试十年一度,录取名额只有五名,由皇帝亲自主持,一、二等都是虚设,三等为最。苏辙入四等。仁宗读了苏轼兄弟的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后四年,英宗打算召苏轼入翰林为知制诰。知制诰专门负责议定国家大政方针,是晋升宰相的必历职位。但是宰相韩琦说:“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最后,英宗接受韩琦的建议,安排苏轼入直史馆。其目的是要让苏轼熟史而知鉴,将来受大任。可见,苏轼一步入仕途就是闪亮登场,皇帝、宰相都是把他当着接班人来培养的。朝堂内外都认为他将来为相辅政是理所当然的。

  “乌台诗案”牵动八方,包括宰相司马光在内的社会各界纷纷上书求赦,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都为苏轼求情。当时太皇太后曹氏病重,神宗要大赦天下为祖母消灾祈福,皇太后说:你也不用大赦天下,只放了苏轼一人就行。这些压力都没能让神宗皇帝改变初衷,最后还是赋闲金陵的旧相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专札言:“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的面子就不能不给了,因为神宗的钱都是王安石赚的。苏轼捡了一条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北宋的政治就是那么耐人寻味,崇文抑武,文人治国。而文人与文人之间又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连台好戏。范仲淹、王安石要变法,司马光、欧阳修要复古。苏轼写了几首诗,沈括就寻章摘句,说他有不臣之心。已经七十二岁的老范镇又跳出来为保苏轼要“休了老命”。他们的争斗客观地说都没有私心,都是为了文人心中的一个“义”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为真理而斗争”。

  “乌台诗案”前后历时一百二十天终于落下帷幕。结案时正值腊尽,惊魂甫定的苏轼连新年也不敢在京城过。在除旧布新的爆竹声中,顶风冒雪,径往黄州而去。元丰三年正月底,苏轼从光州翻越大别山,遥望蕲黄烟笼,长江如带,心中才感到了一丝惊弓脱网的真实。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环境十分糟糕,他的左邻右舍有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古农夫,还有一个专横跋扈的婆娘,夜夜像猪一般啼叫。幸好太守徐君猷惜才,便为他另辟了一处居所:临皋亭。临皋亭除了拍岸涛声之外,虽无市井喧嚣,然清风明月到底填不饱肚子。又是太守徐君猷解他燃眉,将一座废弃的军营拨给他,约有五十亩的坡地。苏轼在此垦荒种地,营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济世苏轼从此远去,文章东坡向我们走来。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黄州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神宗是没有忘记苏轼的,但他并不知道苏轼已不复存在。元丰七年,神宗启用“皇帝手札”复起苏轼移汝州,却丝毫也没有打动苏东坡。皇命难违,他不得不启程上任。汝州在北,苏东坡却北辙南辕道过江州,而且一路上磨磨蹭蹭,不断地上书乞居常州。在江州,苏东坡留下了《初入庐山》等近三十篇诗章和数篇游记。其中尤以《题西林壁》最为耐人寻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站在庐山之巅,眼里是连绵的山峦,心里却是纷乱的人世。从《水调歌头·中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到《题西林壁》,我们不仅看到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蝶变,同时还看到了一个脱离躯壳的魂魄,一步一步走出忧伤与梦想。苏东坡的一生是用情致深的一生。于人、于事、于国、于家、于文、于艺,一份深情都用到了极致。

  王安石以国为本,苏东坡以民为本。因两人政见不同,在王安石为相时,苏东坡转徙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但是,当王安石罢相而去,蛰居金陵的时候,苏东坡自江州顺流而下,两位世纪伟人恩怨一笑而泯。特别是章惇为相的时候,苏东坡两月三贬,漂洋过海一直走到了天边,于花甲之年谪居海南儋州。元符三年四月,六十三岁的苏东坡奉诏北返,朝野上下都一致认为他必定要入朝为相。而六十五岁的章惇却在这一年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与儋州隔海相望。苏东坡走到洪州,章惇之子章援受章惇之命送来书信,恳求苏东坡为相之后放过他们父子。苏东坡就地回书:“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故无所增损也。”虑章惇年高不对岭南瘴气,还在书信的背面写上药方,荐于章惇备用。

  苏东坡是元符三年四月奉诏返京的,但是他走了一年多,从哲宗朝走到徽宗朝也没有走到汴京。元丰七年,神宗启用“皇帝手札”复起他移汝州。也是四月,也是走了一年多,从神宗朝走到哲宗朝也没有走到汝州。因为他不是苏轼,而是苏东坡。在中国古代,像苏东坡这样的生命个体堪称绝无仅有。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穷尽了生命的可能,穷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他的一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抵达了生命的极限。宋人笔记中有“眉山生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草木尽皆枯”之说。意思是说“三苏”占尽眉山地脉而使草木不旺,说法不免夸张,但“唐宋八大家”一门独占其三,如此厚重也确实让眉山小邑难以承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苏东坡传——东坡居士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在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迈当时已经二十一岁。苏东坡是走最近的陆路赶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顾,随后再去。贫穷的子由要带着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两个女婿...
· 苏东坡与东坡肉
冷门知识饮食文化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造诣都很高,并且对美食也很有研究,现在颇为流行的东坡肉传说就是他发明的。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一年浙江西部连续降了好几天雨,太湖泛滥,无数庄稼被淹没。苏东坡为了帮助浙江的人民渡过困难时期,亲自带头,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杭州的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整治西湖,听说他在徐州和黄州做官时最喜欢吃猪肉,就在过年时抬了很多猪肉和酒来拜年。苏东坡不好意思拒绝,就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觉得很好吃,就亲切地称之为"东坡肉”。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应当不是杜撰。此外,苏东坡还专门写过歌颂猪肉的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
·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乌台诗案变化原因:首先,生活环境的改变是苏轼作品发生变化的客观原因。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谪居黄州,远离官场。在黄州,他在给好友章淳的信中写道:“现寓僧舍,布衣蔬饮,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扰。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我们可以看到在表层意义上苏轼是谪居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但他的谪居与其他人又不一样。他“寓僧舍”、“随僧餐”、“惟佛经以遣日”。这说明,他在起居生活上已渐趋佛道。其次,崇尚佛老思想。乌台诗案使苏轼对儒家的仕宦思想产生深深的怀疑,在仕途失意之时,自然倾向于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他在《安国寺记》里写道:“余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现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也...
·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苏轼的雅号东坡居士的来由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一个人太过出名,关于他的议论便自然会多了起来,从个人喜恶,到家庭隐私,乃至对大格局的影响,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现代人如此,古代人亦如此,这就像是一个古今规律一样,无理可循,无法可破。苏轼,作为古时候的名人,当然也是如此。苏轼,一个生于北宋时的伟大文人、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一生极为曲折,历经太多的艰难与沧桑,死后虽然为后人所称赞、所乐道,但个中艰辛却是无法言说的。外人只知道他的别号是东坡居士,却不知道这个名号的由来史。苏轼,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东坡这样的一个称号,而他的字号子瞻是其父亲苏洵为他取的,苏洵一直心存远大抱负,奈何受家境影响,一直未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生计所牵累。故当苏洵的长子降生之后,便将自己所有的寄托和期望全付放在了第一个儿子的身上,子瞻,顾名思义,代表了苏洵对苏轼的深切希望,希望这个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能够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看法,并且有一个...
· 蔡京与苏东坡
【闲话蔡京之四】蔡京与苏东坡蔡京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及第后,第一个岗位是去杭州钱塘县当县尉。蔡卞则是分配去常州江阴县当主簿,两人的父亲蔡首匀首诰暗v二年(公元1034年)中了进士后,到现在已工作36年了,其中许多时间是当秀州嘉兴县县令,他的“职称”,在英宗治平中升了屯田郎中,是知制诰韩维为他写的诰书,在《南阳集》里查得到。北宋杭州、常州与秀州当时都辖于两浙路,路的治所在杭州钱塘。蔡实笔币苍诤贾荩担任什么官职不清楚,以他“屯田郎中”的“职称”看,也许可以当到两浙路的转运使的副职。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十一月底,苏轼(东波)也来到杭州任通判。苏轼、苏辙兄弟熙宁二年守完父丧后回朝,就遇上了震撼朝野的王安石变法,苏轼虽然官位不高,但对王安石的变法有不同意见,对王安石以学校代替科举的计划更是公然表示反对,后来又因被举报运父柩回乡时,用官船私运苏木入蜀售卖事而受到调查,虽然不了了之,但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