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人如何防汛抗洪? 报告水警用独特"羊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7
转发:0
评论:0
古代人如何防汛抗洪?报告水警用独特"羊报",每年的雨季,各地总有一些区域会受到强雨的袭击,造成洪水灾害。其实,在人类生活

  每年的雨季,各地总有一些区域会受到强雨的袭击,造成洪水灾害。其实,在人类生活的进程中,洪泛灾害从来就是人类最常面临的大自然之凶敌。那么,我们的先人是如何防治洪水的呢?

  古代也有水文站

  据史料分析,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各朝更是注重在各河流要处建站监测水文。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就是我国古水文站的一处罕世遗迹。

  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由于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故古人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白鹤粱石鱼题刻保存最好,价值也很高。它记下了自公元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枯水记录,共镌刻163则古代石刻题记。

  白鹤梁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早期的“水文站”,见证着我国古代水文治理的历史成就。

  我国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七大水系,历代都很重视防汛抗洪和汛情通报工作。因为河流泛溢影响着水运、灌溉和生活用水,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古今防汛抗洪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古代还是有值得赞赏的做法。宜昌到重庆段就有枯水题刻群11处。

  在宋代,吴江(今江苏省苏州)上立有两座水则碑,建于1120年。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左水则碑记录历年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当时规定水位相当于一划,无论高田低田都不会受灾;超过两划,极低田地受灾;超过三划,低田受灾……超过七划,极高的田地也会受灾。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别高,即于本则刻曰:某年水至此。该水则上刻写的最早年(经换算)为1194年。

  由此可知,水则碑不仅是观测水位所用的标尺,而且也是历年最高洪水位的原始记录。从水则碑我们可知宋代为统计汛期农田被淹面积,已建立了水位观测制度,这也是我国观测水位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最早记载。

  古代的防洪法规

  我国古代各朝还制订过许多防洪法规,从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金朝泰和二年(1202年),金章宗颁布实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

  《河防令》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划定了黄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将“六月初至八月终”定为“涨水月”,规定这期间沿河官员必须轮流“守涨”,不得有误。第二,规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员“兼行户、工部进”,在汛期到来之前沿河检查,督促沿河的州、府、县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第三,规定河防紧急时,沿河州府和都水监、都巡河官等应共同商定抢险事宜。第四,奖功罚罪,沿河州、府、县官员防汛无论有功还是有罪,都要上报,由国家据情处理。

  《河防令》的颁行,不但对当时金国占领下的黄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河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金以后各朝代的防洪法规,多由《河防令》引申而来。

  古代的洪水预警机制

  清代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间(1659~1677年),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平民出身的水利专家陈潢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提出从上游根治黄河的主张,并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作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古代黄河仍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其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这种水报属接力式,站站相传,沿河县份皆备良马,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一俟水报马到,即通知马夫接应,逐县传到开封为止。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竟比洪水还要快。当时朝廷还规定,传水报的马在危急时踩死人可以不用偿命。对此,人们家喻户晓,一见背黄包、插红旗跨马疾驰者,大都会自觉避让。

  古代,报告水警还有一种独特的“羊报”。所谓“羊报”,就是报汛水卒。据载,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一根竖立中流的铁柱上根据历史上洪水水位情况刻有一道痕,如水位超刻痕一寸,预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码水涨一丈。当测得险情时,“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坐上羊舟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好,随流漂下,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羊舟”也很独特,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内脏,晒干缝合,浸以青麻油,使之密不透水,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颇似皮筏。“羊报”执行的是一种十分危险而重要的任务。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

  元代时,朝廷还据自然条件,设有陆站、水站、轿站、步站等报警驿站。东北地区由于路况差,故设有狗站。原来,我国元代官方很重视发挥狗的作用,训练狗作为通信报警工具,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当时,在辽东、黑龙江下游等地区就设立有15处狗站用于报告水警。

  ——以上文字据《自然之友》、《济南时报》等

  美国抗洪靠保险

  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美国国土面积的7%受到洪水威胁,1/6的城市处在百年一遇的洪泛平原内,2万个社区易受洪灾。每年有960万个家庭和3900亿美元的财产受到洪水威胁。美国总统每年宣布的灾区中,洪灾就约占2/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归属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统一管理。

  为了便于洪水保险计划的实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该保险图把行洪河道划分为行洪区和非行洪区,并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美国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全国性洪水保险体制。这一由专职机构专项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参与、并具有强制性特点的制度,不仅提高了防洪减灾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巨大效益。

  洪水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预测洪水并及时发出预警对于防洪减灾意义重大。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一次洪水预报(可实时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内部公布。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的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寿县古城防汛特色,古人留下的“神器”助力抗洪,“月坝”是怎么排水的?
寿县古城防汛特色,古人留下的“神器”助力抗洪,“月坝”是怎么排水的?当地政府正在组织人员对城门防浪墙加固加高,防止城外大水倒灌进城。寿县寿春镇负责人介绍,如果城外水位仍持续上涨,城门就要完全封死。当地用编织袋装土封堵古城城门。封门是寿县防汛特色7月19日上午,记者站在城墙上看到,古城宾阳门外一片汪洋,护城河上的桥已被大水淹没,只露出两侧护栏的顶部。古城宾阳门已封闭,三名工作人员在城门洞下值守。此时,天空仍下着雨,几名群众穿着雨衣,忙着把城墙下堆放的泥土装进编织袋中,运送到外城门处加固加高防浪墙。由于城墙下有水渗入城内,一台抽水机在将城门下的水往外排。“我们从昨天中午12点就开始对宾阳门进行封堵。”寿县寿春镇工会主席吕树胜介绍。记者了解到,封堵城门是寿县防汛的特色,寿县这座保存了900年的古城墙,已经无数次发挥堤防的作用,护佑着老城区居民安全。自7月16日,外河淮河水位超过内河瓦埠湖水位,寿...
· 近年来水灾频发,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
近日,山西多地大雨造成群众被困、山体坍塌。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抗洪救灾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从大禹治水开始,我国古代一直致力于对洪水的治理和预防,今天,给大家介绍几种古代洪水预警方式。一、水报预警清代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十六年间((1659~1677年),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平民出身的水利专家陈潢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提出从上游根治黄河的主张,并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是,古代黄河仍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其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在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这种水报属接力式,站站相传,沿河县份皆备良马,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一俟水报马到,即通知马...
· 冬季羊肉进补,那么古代人喜欢吃羊肉吗?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着各种吃食,食材的种类也是非常多,其烹饪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所以很多人会在不同的季节吃一些相对应的食物,比如说羊肉,因为羊肉是一种温性食物,是可以去除人体内的寒气,能够使血液循环加快,身体温度上升,所以冬天吃羊肉是可以进补的。那么古代人喜欢吃羊肉吗?哪个朝代的人最喜欢吃羊肉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其实在上古时期,人们对于羊肉的追求已经开始了,有这么一条民生记载,“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主要就是说,抓了一只公羊扒了皮,然后放在火山烤熟,这就是古人祭祀的时候的一种仪式了,而从侧面看出,在当时,古人已经开始吃烤羊肉了。不过,这在那个时候是比较常见的,毕竟在当时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农耕时代,因此畜牧业与农耕业是并存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古人吃羊肉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只是随着农耕经济的兴起,以五谷杂粮为基本饮食之后,羊肉时代就成为了过去。图源自网络直到唐王朝时期,虽然这...
· 古代人如何离婚的?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环境下,婚姻解除的决定权完全操纵在男方家长方面。“休妻”一词即代表了离婚的意思。西周时期建立的“七出三不去”就是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解除婚姻的制度。《仪礼·丧服》中载“七出”:“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只要有其中任何一项理由,丈夫就可以休妻。“三不去”即有所娶无所归--女子出嫁时尚有家可依,但休弃时已无本家;与更三年丧--为公婆守孝三年,已尽子女之道;前贫贱后富贵--这种情况妻子对夫家有德,不能背德而弃。可见,女子对于婚姻的解除完全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而“三不去”在程度上对男子随意休妻进行了限制,体现了对宗法伦理秩序的维护,对于稳定婚姻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七出三不去”对后世各朝婚姻解除相关法律制度的影响颇为深远,各朝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婚姻解除制度。按秦制,不仅婚姻...
· 古人生活揭秘:我国的古代人是如何饮水的呢?
古时候,还谈不上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甚至是下的雨水,人们也是直接饮用,从没担心会闹肚子。只有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才会把水烧开了饮用。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人们用什么盛水,又用什么容器煮开水?网络配图在人类生存的早期,水质主要取决于容器。在没有青铜杯、陶罐、瓷杯、玻璃杯之前的石器时代,即使人们身处毫无污染的天然泉水旁边,如果想喝一口热水,也不见得比现在营养卫生。那时候没得选择,不用纯天然的盛水工具,比如葫芦之类的植物容器或者动物类的蛋壳容器都不成,但这些根本耐不住高温,不可能放在火上面烧。先民们渴急了想出办法,把小石子烧得滚烫放入水中,终于喝到热水。好不容易熬到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足以把容器搞得眼花缭乱十足多样化,又轮到水不清洁了。白居易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早先住在常乐坊,几经周折,将近20年后搬到新昌坊。诗人姚合在《新昌里》云:“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可以看出,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