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秋时争霸战争:到了战国就是灭国统一呢?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战争成为主要的历史现象。不过,对于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战争的形式出现了比较大的区别。一方面,春秋时期虽然100多个小国被消灭和吞并,但是很少发生大规模屠戮的情况。并且,春秋大国之间的战争,往往不是为了灭国,而是为了争霸。但是在战国七雄之间,疯狂地兼并土地和人口,乃至发生长平之战等惨烈的以灭国为目的的战争,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就春秋时期来说,比如楚国在一个一个消灭身边的小国时,往往就是把你打服就行了,然后还为这些君主保留一块祭祀先祖的地方。而到了战国时期,动辄数十万人的大会战,乃至数十万军队的阵亡,其惨烈程度是春秋时期难以相提并论的。对此,解释的原因有很多的,比如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等。但是,在笔者看来,人口变化是造成以上两种战争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的土地。在这一点上,吴国在本来能消灭越国的基础上,选择放勾践一马,也有人口有限的考虑。当然,即便越国吞并了吴国,仍然主动赠予楚国等诸侯数百里的土地,也有自己人口有限、无法有效占领的考虑。
再者,到了战国时期,人口从2000万增长到4000万,这逐渐多出来的一倍人口自然要吃饭的,而吃饭就要有粮食和耕地。但是,对于秦国、赵国等大国来说,自己国家可以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发动战争就占领别的国家的土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国主动消灭了巴国和蜀国,将这一片土地发展为重要的粮仓。不然的话,大量的人口没有耕地,那可能要危及秦国的统治。再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在吞并了中山国等国家后,国土一下子扩张了近三倍,这也有为了缓解土地供应紧张的考虑。
最后,可能要说了,如果发动灭国统一战争失败的话,也即没有占领到耕地的话,那是不是更容易加剧战国七雄内部的矛盾吗?对此,在冷兵器作战时期,不管是战胜一方还是战败一方,都会出现重大的军队伤亡。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国阵亡了四十多万士卒,秦国同样付出了三十多万人的代价。换而言之,一场战争造成将近八十万人的阵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进一步来说,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来说,人口和战争密切相关,当人口超出土地和粮食的供应能力后,战争也就容易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