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魏王朝为什么会选择定都于雁门关外的平城?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8
转发:0
评论:0
北魏王朝为什么会选择定都于雁门关外的平城?,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构成前秦民族马赛克的各个族群纷纷自立,互相攻伐,中国北方再次陷入混战。386年春,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恢复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开始征伐周边各族群政权,到398年正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占据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就是在这一年七月,拓跋珪宣布“迁都平城”,并且营建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在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平城一直作为北魏的首都,并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张,成为统治北跨大漠,南界淮汉,东达辽水,西抵焉耆这一广大帝国的中心。而这,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正是改变这座城市命运,最终使其成为辽金二代的、明清两朝的边防重镇的关键件。

  那么,北魏为什么要选择平城作为都城?

  秦汉以来,平城虽然因为汉高祖的白登之围而比较有名,但就其地位而言,不过是边郡雁门所辖一县,汉代的郡设太守、都尉各一名,而边疆地区军事形势严峻,往往设置多名都尉,驻扎在要冲,以方位为别,平城就是雁门郡的东部都尉所在,军事地位比一般的县重要一些,但也仅此而已。根据今天的考古发掘,汉平城县就在今大同市的操场城,城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与边疆地区普通城址规模相仿。

  在定都平城的398年,北魏的统治范围内,并不乏名都大邑,最著名的,莫过于河北名城——邺城,这里是曹操的霸府所在,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后赵、前燕等诸多政权的都城。而且,就在这年正月,拓跋珪专门到了邺城,巡游宫殿,有定都之意。但几天之后,他突然匆匆离开邺城回到代北。几个月后,确定平城为首都。

  和平城所在的代北相比,邺城有着很大的优势。它所在的漳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而且早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方官西门豹就开凿渠道,建造起发达的灌溉系统,是当时著名的粮食产区。而且,邺城在华北平原中部,是太行山东麓大路的枢纽,也是曹操建立起来的漕运体系的中心。这样,邺城就能聚集起大批的粮食,以供养日益庞大的皇室、贵族、官员、军队、奴仆、百工等作为都城必备的消费人口。

  而平城所在的代北地区,气候寒冷干旱,降水稀少,土质相对贫瘠,在汉代就不是重要的农业区。汉末的战乱迫使当地汉人逃离家乡,农耕传统中断,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平城地处山西高原北部,与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隔着高峻的太行山,地势崎岖,拓跋珪从邺城返回代北时,特地派兵卒万人开凿山路,可见运输的不便,这样从中原运输物资接济首都也变得非常艰难。何况,经过曹操、石虎、慕容儁等人的历代修建,邺城城池和宫殿都非常完整豪华,难怪拓跋珪有定都之意。

  那么,为什么拓跋珪还要把首都定在平城呢?

  首先,这是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战争形势决定的。

  北魏的核心力量,是以拓跋部为首联合诸多部族而形成的政治集团,他们虽然团结勇悍,战斗力强,但毕竟人数稀少,而中原地区人口众多,当地的汉人等各族豪强对北魏政府也心存疑虑,如果定都于此,势必会让拓跋集团的人口劣势暴露无遗。415年,代北连年霜旱,很多居民饿死,有些官员建议迁都邺城,大臣崔浩、周澹认为这样会让中原人看出鲜卑人的虚实,影响北魏国本,从而阻止了迁都。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北魏统治集团的发展阶段。道武帝拓跋珪幼年被前秦迁徙到内地,汉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就整个拓跋部来说,其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尚处于不甚发达的阶段,部落联盟的色彩浓重,一直到道武帝去世的时候,还存在着兄终弟及的继承法,皇权仍有待强化。在经济形态上,畜牧和狩猎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北魏初年,国家财政、贵族财产往往会用牲畜来计算,比如道武帝时,王建因战功受赐“奴婢数十口,杂畜数千”,就能说明问题。太武帝本人更是以牧民自居,曾当众说:“国人本着羊皮袴,何用绵帛?”

  狩猎经济也是如此,拓跋鲜卑原本就是一个狩猎民族,《魏书•序纪》追溯其祖先事迹时说:“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狩猎,同时也是游牧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狩猎活动兼具军事演习的色彩,也有很大的娱乐功能,所以,北魏定都平城以后,狩猎经济与活动依然活跃,上自君主、贵族,下到平民的田猎活动史不绝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牧民和猎手,拥有大量牲畜财产的拓跋鲜卑统治集团成员,自然不适应中原的气候和环境(事实上,在拓跋珪攻打位于河北平原的后燕时,过半士兵和牲畜患病死亡),要凝聚拓跋人的力量,统治人口远超己方的中原地区,拓跋珪只能选择与拓跋人故乡条件接近的代北地区。

  第二,平城的优势

  地理学上谈到城市的区位优势,分为不同位置尺度,选择代北地区为畿辅,这是平城定都的大位置条件。但是,当拓跋部族进入代北地区,将其作为“畿内之田”经营的时候,面临着两汉雁门、代郡几十个郡县故城,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平城?

  从战略意义和城市基础来看,马邑城(今朔州)是西汉初年韩国的首都,周边土地相对肥沃,其财富曾引起匈奴单于垂涎,是汉武帝“马邑之谋”的诱饵。代郡城(今河北蔚县代王城),是战国时期代戎的首都,西汉代国也曾建都于此,其地临近飞狐道,是沟通大同盆地与华北平原的交通枢纽。善无城(今右玉古城)先后为两汉雁门郡与定襄郡的治所,规模宏大。[编者按:作者曾撰文《一座边防要塞、贸易重镇是怎么沦为衰败古城的?》,介绍右玉古城。可参看“相关新闻”。]高柳城(今阳高)曾为两汉之际军阀卢芳盘踞之地,东汉代郡的治所,这四座城市的规模都大于平城,代郡城的周长甚至是平城的三倍左右,很难想象平城这样一个普通县城会最终脱颖而出。

  《魏书》中的一个故事给了我们线索:

  道武帝时期,重臣和跋获死罪,临刑前,他对来诀别的弟弟们说:“㶟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业,各相勉励,务自篡修。”㶟水就是今天的桑干河,流经代北地区的中心位置。和跋实际上是在暗示弟弟们逃跑,果然他们借故逃离了北魏。但是,既然和跋当着监斩官说话,自然不可能信口胡说。可见在时人眼中,桑干河以北地区,农业条件应该是不如其南的。

  问题是,就整个桑干河流域而言,整体的水热条件相差不远。除少数地区外,桑干河两岸的河谷谷地年平均气温相差不到1℃,桑干河北的一些地区,降水量和光照甚至超过河南地区。总体来看,桑干河南北的地理环境并不足以造成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差异。

  造成这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是北魏核心区域的民族和经济分布格局。东汉末年和西晋时期,虽然边郡残破,大批汉人逃亡,但在桑干河以南的地区还保留了郡县体系和一定数量的汉人人口,农业基础比较好。北魏初期,昭成帝什翼犍和道武帝拓跋珪都曾计划在这一地区建都,拓跋珪称魏王,就是在桑干河以南的繁畤举行的仪式。

  但拓跋珪确定畿甸区域的前后,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一个是以平城为首都,另一个就是大量迁徙各处居民进入代地,其中包括以拓拔部及其所统辖的众多游牧部落,随之迁入的,还有他们所驱赶的大量牲畜、野兽。

  由于桑干河以南还有一定程度的农耕基础,迁徙而来的汉人、徒河等农耕人口安置于此;而桑干河以北地域开阔,水草丰茂,北魏以平城为中心,建设了广大的苑囿和牧场,以满足畜牧与狩猎人口的需要,形成了畜牧与狩猎经济区。这一区域的居住者大多为拓拔部的“国人”,他们聚居在平城周围,形成畿甸中的核心区,对于确保国人的战斗力,保卫皇室的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以桑干河为界的经济区划,是北魏在㶟北建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看桑干河以北的几个重要城市:善无、平城和高柳各自扼守一条通向内蒙古高原的通道,地位都非常重要,但在汉代,中原是核心,边郡的交通路线是纵向的;而在北魏,代北才是核心,所以平城的居中位置优势凸显出来。

  所以,综合来看,北魏选择背靠大漠,俯瞰中原的桑干河流域作为根据地,在桑干河流域内部,又选择地处畜牧与狩猎经济区内,位置居中的平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的确属于最优选择。

  在之后漫长的岁月,纵使民族、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迁,大同依然能够保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这一区位优势显然是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石虎
后赵武帝石虎(29<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24597.html>5年</a>-34<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12029.html>9年</a>),字季龙,<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3230.html>五胡十六国</a>中<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9299.html>后赵</a>的第三位<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9364.html>皇帝</a>,为<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6344.html>石勒</a>的侄子。<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8494.html>建平</a>四年(3<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08888.html>33年</a>),石勒<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6213.html>驾崩</a>,其皇位由<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54401.html>儿子</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32702.html>石弘</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58616.html>继承</a>。因<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21091.html>石虎</a>掌握兵权势大,石勒妻<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27351.html>刘太</a>后与养子<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41511.html>石堪</a>拥立<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11650.html>石恢</a>(刘<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31484.html>太后</a>儿子)欲举兵反对石虎,不幸事泄,刘太后被杀,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咸<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38483.html>康元</a>年(334年),石弘持玺绶向石虎表明愿意禅位,石弘被废为海阳王,同年杀海阳<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10524.html>王石</a>弘、弘母<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67853.html>程氏</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178965.html>秦王</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5485.html>石宏</a>、南阳王石恢。<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 href=/citiao/47937.html>太宁</a>元年(349年),石虎正式即皇帝位。因其残暴好色,故被评为五胡十六国中的暴君。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魏王朝的汉化举措: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467)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471)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度改...
· 平城京
照片集平城京朱雀门平城京大极殿的复原模型参看古都奈良的文化财
· 襄平城
相关争议而襄平城也有可能是高句丽之旧平壤也,由于5世纪初,乐浪,带方的汉人城镇和地方政权组织继续存在且奉东晋正朔。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很有可能不是今日大同江畔的平壤,而是国内城卫城或者和国内同一个城。今日之平壤,为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平原王迁都到最后一个首都长安城,新唐书认为长安城就是平壤即乐浪郡,于是国内城附近的平壤就与今日之平壤混淆。四世纪后期,百济的遣华使团宣称在中国故地具有晋平县,可能是对于古代扶余的襄平城的讹传,异或为晋朝的平壤的误解。
· 平城故事
东史宅据《大同市地名志》载:位于东门大巷之南,北起东门大巷,南至雁塔后街,长432米,宽4.5米,沥青路面,居民395户、1403人。相传唐末晋王李克用部将史敬思,在晋王与胡人作战兵败时,史负伤救晋王于北门外吊桥。后晋王恩赐史氏住宅一所,即该街32号院。因该院址在城内东面,故名东史宅。后形成街道,用为街名。此事发生在唐末云州(大同),多灾多难的大同,唐末又陷入沙陀人李国昌和与吐谷浑赫连铎长达18年的争夺战。唐大顺二年(891)七月,李克用出动全部兵力,进攻云州赫连铎。在进攻云州城时,于北门的吊桥上,李克用与赫连铎遭遇,李的战将史敬思为保护晋王,被赫连铎捅了一刀,一下肠肚随着血水流出体外,史敬思手拖着肠子手着兵器继续战斗,直到李克用将赫连铎战败史才倒地。后云州收复后,李克用为史敬思在云州城东门外建立史家坟亲自祭奠。还恩赐住宅一所,安置史家后代永久居住,这就是至今尚存的东史宅32号故居。
· 平城市
观光热点平城山羊牧场:它是一个集生产、生物教育及观光娱乐于一身的综合化场地。朝鲜安国寺:位于凤麟山上,是建于高句丽时代(公元6世纪)的佛教寺庙,并于18世纪重建。大殿是朝鲜半岛仅有的两座双层大殿之一。安国寺内还有种植于14世纪的银杏古树。安国寺内的太平楼亦是一大看点。高等院校平城理科大学平城煤炭工业大学平城大学平城轻工业大学平城体育大学平城兽医畜牧大学对外交通公路轨道运输工具航空:使用平壤顺安国际机场(FNJ)外部链接朝鲜地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