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魏王朝的汉化举措: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3
转发:0
评论:0
北魏王朝的汉化举措: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467)出生在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467)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471)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

  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度改革”、“确立北魏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性”等多个方面。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下面我们按顺序进行具体的分析,看看这些改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首先是“官僚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即北魏废除了此前一直沿用的鲜卑式官僚制度,全面采用中国式的官僚制度。如前所述,北魏从建国之初便存在着一个称为“内朝”的组织。与之类似的组织,也可见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北方民族,其中蒙古、元代存在的称为“怯薛”的组织,与北魏的内朝及包括内朝各官员的称谓在内,都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内朝是根植于鲜卑传统的一种非汉族的政治组织,北魏的政治由内朝和外朝(处于内朝以外,根据中国式律令制原则,执行各项政策的行政组织)共同运作。

  这样的双重结构在北魏建国后直到孝文帝时期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沿用,其原因可归结为北魏是非汉族所建立的政权,以及北魏由于自身急速扩大、疲于应对统治区内各地出现的状况,而未能对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废除内朝的原因

  孝文帝废除了具有这种背景的内朝。在孝文帝断然推进改革的时候,经过建国以来的变迁,北魏内朝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内朝的成员中,已经有不少汉人担任文官职务,由于擅长文书处理的汉人官僚的大量进入,内朝逐渐丧失了这一组织被鲜卑等非汉民族占据的实质。

  另外,由于北魏控制下的领土急速扩张,王朝需要处理的事态日趋复杂且分布广阔,内朝机构逐渐膨胀。原本由皇帝近侍构成的内朝,出现了很多带有各种具体职务的官职,这些官职的设置逐渐加强了对整套行政体系的监察。

  这种变化趋势使得内朝与负责行政执行的外朝之间出现了许多摩擦,结果降低了行政效率。

  到了孝文帝亲政时,有两条克服这种困境的道路可供他选择。其一是对此前的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极力抵制采用中原的各种制度和任用汉人,复归或强化非汉国家的制度。其二是废除鲜卑式的国家制度,全面采用中原的各项制度,以此谋求国家制度的一元化。

  结果是,孝文帝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废除了之前堪称统治中国的基础的内朝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魏王朝的“中国化”:孝文帝为何废除内朝?
在民族对立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467)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471)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
·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曾引起北魏朝廷的分裂
五胡十六国[注: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而后的均田定户,则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有效的办法。经过安集,消除以往的矛盾。游牧民族与汉族在相处之间,彼此逐渐了解,生活习惯也逐渐接近。于是种族间的差异也消除了。例如,游牧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就与汉族的“姓”相同了;游牧民族的语言与汉族语言相互混合,在孝文帝时代,索性下令禁绝了鲜卑语,只用汉语;游牧民族与汉族相互通婚,不只是上层贵族之间通婚,鲜卑等游牧...
·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曾引起北魏朝廷的分裂
五胡十六国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而后的均田定户,则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有效的办法。经过安集,消除以往的矛盾。游牧民族与汉族在相处之间,彼此逐渐了解,生活习惯也逐渐接近。于是种族间的差异也消除了。例如,游牧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就与汉族的“姓”相同了。网络配图游牧民族的语言与汉族语言相互混合,在孝文帝时代,索性下令禁绝了鲜卑语,只用汉语;游牧民族与汉族相互通婚,不只是上层贵族之间通婚,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贵族也与汉族平民通婚。游牧民族采用汉族官制,穿汉室官服,禁止胡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
·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曾引起北魏朝廷的分裂
五胡十六国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而后的均田定户,则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有效的办法。
· 为什么只有元朝汉化的程度很低,远远没有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了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朝等国。忽必烈夺取汗位之后,改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的“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的最后一支军队,南宋宣告灭亡。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忽必烈开始改弦更张,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积极实行汉化政策。而忽必烈死后,其继任的皇帝几乎都没有实行过汉化政策,或者说汉化的程度很低,远远没有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以及清朝“满汉一家”的汉化程度要来得深入。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和农耕的汉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上都有天差地别。而且蒙古人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文化和习俗,这和比邻汉族地区的游牧民族不同。蒙古人有自己完全独立的文化体系,蒙古族和汉族一样同属于融合民族,蒙古人统一了蒙古地区所有的部族,建立了现在概念的蒙古民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当时的汉民族和蒙古民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