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国领导层的魏国帮:若真心人才未必秦国一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0
转发:0
评论:0
秦国领导层的魏国帮:若真心人才未必秦国一统,如果历史能够重来,说不定统一中国的是魏王而不是秦始皇。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

  如果历史能够重来,说不定统一中国的是魏王而不是秦始皇。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读史时,读到特别有遗憾的地方,总会有很多假设如果,希望历史能够重来,能够没有遗憾,圆满的展示在自己面前。

  比如说读战国史,读者们总会问,为何看上去如此强大的晋国,最终会毁在几个老绅士的手里,假如三晋不分家,是不是晋国会统一中国呢?以晋国当时的实力,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啊!

  再比如说,名义上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华夏的统一,假如没有魏国人才的辅助,十个秦始皇都未必能把中国统一。这听上去也说得过去啊!

  按这样的分析,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最终统一中国的就很有可能是魏王而非秦王,这种概率最起码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吧!

  统一中国,靠的是实力,实力是什么?当然是人才,思路决定出路,没有人才,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办什么事情都会办砸。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葛优在《天下无贼》如是说。其实,无论什么时候,人才都是决定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乱世之中,比如战国。

  大家都知道三晋分家的事。要不然也不会有魏国。魏国初期,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上下尚有尊贤重才的风气,先后任用魏成子、翟黄、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

  这些人才的任用,在魏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魏国国力大增,成为七兄弟中的带头大哥。其它六国都明里暗里学习魏国,也希望把国家建设搞起来。

  记得《大秦帝国》电视剧里,有一个很逗逼的镜头,魏惠王有一句台词很搞笑,他面对他国使者半傲娇半认真地说:“不服么?不服等你先强大了再说。你弱,就没有资格说话,就只能等着做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魏惠王只所以口气酸溜溜的,倒不是自己素质不高,人家家底真的不薄,有着祖上雄厚的基业,他才有有这种酸不溜秋嘲弄他人的底气和实力。要是没有这个家底,估计多半也是夹着尾巴做人,高傲不起来。

  魏国的好日子并不长久,历史并没有让魏王一直傲娇的走下去。为什么呢?就因为魏王有点自大,以带头大哥自居而不思进取,丢失了很多让魏国能够统一中国的人才。

  读历史的人知道,整个战国时期,魏国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然而,魏文侯之后,吴起、孙膑、商鞅、张仪、范睢等不世大才,全与魏国失之交臂。

  魏国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输出大国。原本有着一统六国实力的魏国逐渐沦为二流国家,直至灭亡。

  那么?魏国的人才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呆在祖亲的怀抱,非要抛弃妻子远走异国他乡?是外国的月亮比祖国亮?还是外国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啊?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吴起,这个人很不简单,是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军事天才,能打仗,会打仗,而且百战百胜。吴起出走楚国,很快让楚国成为春秋大国。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为成名,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犯了死罪,为了逃避法律制裁,他准备出逃出国。去哪个国家好呢?

  他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辗转来到魏国。李克给魏文侯这样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也就是说,吴起这个人人品不怎么样,但确实能打仗。人品不好无所谓,既然能打,就好钢用在刀刃上。虽然当时他的名声不怎么好,但军事才能大家都很欣赏,再说,自古英雄那个不好色啊!

  于是,魏文侯就任吴起为将,攻打秦国,拔五城。设立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

  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国王位传到魏武侯手里,吴起开始受到排挤质疑,甚至随时随地都有掉脑袋的危险,要想生存,唯有逃亡。

  被逼无奈的吴起又一次逃亡至楚国,为了报答楚王的收留之恩,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没几年功夫,使楚国迅速强大。

  如果说吴起的出逃是因为魏王不能知人善用引起的,那么孙膑出逃又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孙膑是鬼谷子的高徒,他当时大学毕业找工作,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家公司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打听,自己的同学庞涓在魏国,而且混的不错,级别很高,于是他一路找来,来到魏国,希望与同窗好友庞涓一起携手走上人生最高峰,书写辉煌人生篇章。

  但他过于相信同学情谊,而没有想到人性也有恶毒的一面。忘记了害你的人,就是离你最近的那个人。

  孙膑到了魏国,是他人生噩梦的开始。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从开始就设了一个局,将孙膑引到魏国进行,处以膑刑。

  孙膑知道真相后,才开始装疯卖傻,找机会逃出魏国,来到齐国,并开始在齐国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

  虽然身已残疾,但并不影响他开挂的人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使魏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齐国声威大震,取代魏国,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国家。

  孙膑入齐,魏国受致命打击,看来除了魏王不能善待能臣之外,魏国其它国家领导人也心眼很小,气度不大,喜欢窝里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说秦国人才接盘侠,人才的发扬地,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相比于魏国的用人政策,秦国可就开明得多,从秦穆公起,就用五张羊皮换来换来百里奚,孝公开始,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商鞅、张仪、范睢这几位王佐之才也都来自魏国。

  在《大秦帝国》小说里,公叔痤临死对魏惠王谏言 :“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又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可魏王偏是不听,根本不相信公孙鞅是个人才,也不相信公叔痤这个老糊涂的临终之言,让这位不世之材硬生生地从眼皮子底下溜走。

  公孙鞅在秦孝公《求贤令》的感召下,一路向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任用为大良造,变法图强。

  秦孝公和商鞅“青山松柏”走上了20年的变法强秦之路,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 同时,也对魏国造成威胁,河西大战,检验了秦国变法的成果,也宣告了魏国噩梦的到来。

  商鞅的出逃,直接导致了变法强秦这一历史结果,等到魏王认识到商鞅是个人才的时候,他在知道自己的老臣公孙痤临死时说的话多么正确。

  如果说商鞅的事情能让魏国惊醒,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那也为时不晚啊!很可惜,魏国并未从骨子里认识到魏国的强大必须依靠人才。

  张仪就是一个例子,张仪是土生土长的魏国人,效忠母国也是最初的想法,虽然巧舌如簧,可是依然没有打动魏王。

  张仪离魏入楚再到秦,发挥特长,纵横捭阖,捣鼓出了相当不俗的业绩。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既割地于秦,又失信于诸侯,朝秦暮楚,依附大国度日。

  张仪的出走,用连横之法打破了六国的合纵策略,从根本上解除了六国对秦国的危害。魏国留不住人才也成为一种惯例。

  有了商鞅和张仪的教训,魏国还是不清醒,接着又放走了范睢。和张仪一样,范睢也是魏国人。

  范睢最早是魏大夫须贾的舍人,因触怒须贾和丞相魏齐,几乎被打死,扔至茅厕。和孙膑的处境有点相似。

  范睢死里逃生,辗转入秦,成为大秦国的丞相。提出对内除三贵、强王权,对外远交近攻,大大加快了秦兼并战争的进程。

  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被秦昭王奉为国策,是秦过更加强大起来,不久,魏国便成了秦的属国。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 一手好牌,被魏国打得稀巴烂,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些顶级的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改革家倘若能留在魏国,估计历史也将重写了。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魏国也一次次饱尝了错失人才的恶果,公元前225年,“秦灌大梁,掳王假,遂灭魏以为郡”。

  魏国人才去了他国,反过来攻打魏国,大魏王也挺郁闷和无奈的,要不怎么会朝堂上暴打张仪。

  但,打来打去,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国若留信这四位人才那天下还有秦国的事吗?
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里最先雄起的是魏国。魏国的开国之君是魏文侯,他为了让国家强大,特别重视人才,不但招揽人才来麾下效力,还让这些人才再举荐人才加以重用。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悝、吴起、乐羊、翟璜等等。可您也许不知道的是,战国中的很多人才都是从魏国走出去的,今天我就给您简单介绍几位。首先就是名满天下的吴起吴起我们都熟悉了,他在其他国家过的不得志,听说魏文侯在招贤纳士,就到魏国来寻找机会。在经过一番实验之后,吴起赢得了魏文侯的信任,让他全权负责对秦国的战争,结果吴起不负众望硬生生的把秦国的河西地区给抢了过来。而后吴起又推广了武卒制度,给魏国训练出了一支天下最精锐的部队,魏国能在战国初年称霸天下,吴起绝对是功不可没。可英雄总是遭人嫉妒,在公孙痤担任相国之后,为了解除吴起对自己的威胁,就在魏武侯面前给吴起设置了陷阱。吴起虽然善于带兵用谋略,可在做人方面还是很耿直少考虑的,最终为了自保离开魏国去了楚国。到...
· 魏国给秦国提供了多少人才为何后人称为人才培育基地
还不知道:魏国给秦国提供了多少人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军事,国力都超过其他的诸侯国,人才的储备量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魏国,作为一个国土在众多国家中排列倒数的国家,其无论是军事,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无法和其他国家相比,但是他们有一项功能却远超其他国家,就是对人才的输送。我们都知道,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少不了白起的连年征伐,少不了王翦的攻城拔寨。当然,更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时刻为国家的秦国的发展献言献策,针砭国家当时的政策,提出英明的治国之策。如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正是有了这些人才,才保证了秦国大后方的安危,才能为前方战士源源不断的提供所需军械和粮草。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国家要想强大,必须要通过人才来不断提供动力,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永远充满生机。然而,魏国,作为一个巨大的...
· 秦国是怎样统一六国,从而实现大一统的?
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的战争。名将王翦父子统领秦国部队,先后灭掉了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由此秦朝建立。网络配图灭六国之战开始于公元前229年,首先目标是近在咫尺的韩国。秦国先通过邦交途径向韩国施压,逼迫韩国割让南阳郡,接受南阳郡的第二年领兵攻打新郑,并且首站告捷。此后由王翦率领部队对赵国的攻打,分为三路。在将近一年的对峙之后,秦军灭掉赵国,此时赵国公子嘉逃亡代地自立为王,与燕国联合抗秦。由此秦国有了理由攻打燕国,不久燕国投降,秦王接受了燕国的投降,不久荆轲刺秦的事件。秦军在一口气灭掉了燕国。不久王翦率领部队南下,攻打楚国,连取楚国10城,不久之后用水淹之法淹没魏都大梁,就此灭掉魏国。网络配图在秦军灭掉楚的时候,王翦与秦王嬴政产生分歧。秦王采纳了李信20万大军灭楚的谋划,导致大败。不久嬴政反思了一下自己,终于像王翦认错王翦率领大军来到淮北,与楚军的长期对峙,秦军当时的战力和士气正达到巅峰,而楚军...
· 魏国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功而是在秦国取得了成功呢
魏国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秦国做大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三个谋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是商鞅,一个是张仪,一个是范雎。(商鞅剧照)商鞅通过成功的变法,让秦国走上了不同于六国的独特成长之路。这是秦国与六国的一个分水岭,也预示着将来秦国越来越强,六国则毫无章法一团乱麻,陷入被秦国逼迫打击的局面。张仪是一个纵横家,他对秦国最重要的功绩,不是他骗了魏国多少城,或者骗死了楚王,而是他先骗过蜀国,又和司马错一起,灭了蜀国巴国苴国。因为灭掉巴蜀,让秦国在拥有了秦川之地大粮仓以外,又拥有了巴蜀之地大粮仓。而这也使得秦国虽然连年打仗,挑战六国,依然具有足够的粮食。范雎对秦国的重要意义,更是毋庸置疑。其“远交近攻”的策略,让秦国避免了被六国合起来攻击的被动局面,而得以顺利地灭掉六国,实现统一大业。有趣...
· 范睢是魏国人,他是怎么当上秦国国相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范睢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范睢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但他成为国相,倒不是因为他恩怨分明,而是他有足够的实力。且他能够在秦国有所作为,还离不开他的贵人。不过范睢本人爱记仇的个性,倒是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供闲谈的轶事。范睢,字叔,魏国人。他向来对自己的才华很有自信,因而四处游说,想要找到机会建功立业。后来他觉得还是"家门口"的魏国国君比较好,打算从此侍奉魏王。但是他家没什么钱,没办法帮他很快得到一个在魏王身边做事的机会,范睢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中大夫须贾的侍从。我们都知道,范睢是以秦国国相的身份出名的。确实,他在魏国的短暂从政之路,别说是有所成就,连命都差点搭进去。在须贾手下时,范睢曾随须贾前去齐国出使。然而此次出访,须贾等人却迟迟未能完成魏王指派的任务。可就在此时,须贾听说齐王送给范睢十斤金和很多牛、酒。须贾认为,齐王不会无缘无故的赏赐范睢,必定是范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