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张良功成身退离开汉庭后 是去隐世了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2
转发:0
评论:0
揭秘:张良功成身退离开汉庭后是去隐世了吗?,在汉朝的开国元勋中,张良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论功,他稳居前三甲;论才,他是千

  在汉朝的开国元勋中,张良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论功,他稳居前三甲;论才,他是千古难遇的奇才;论资,他是刘邦最敬重的帝者师……但他更让人敬重的,是功成之后却飘然隐退,跟着赤松子求仙学道去了。那么,张良究竟为什么要功成身退?难道真的是视功名如粪土?真的要成为仙人吗?恐怕这些都不是。张良是韩国人,祖先“五世相韩”,韩国对于张良可谓恩深似海,滴水之恩涌泉报答,海水之恩如何感恩?秦灭韩国后,张良为复国一直不懈努力:雇人行刺秦始皇, 起义后和韩王成一起 领队伍夺取原来韩国的地盘,秦灭后只身回到韩国,直到韩王死了才绝望跟着刘邦。张良的这些前世今生,刘邦都一清二楚。但是,汉初论功行赏时,刘邦没有将韩国故土封给张良,而是将他封到韩信的齐国。

  刘邦是什么用意呢?除了担心张老师美梦成真,还要“以张制韩”、“以韩制张”。因为刘邦不仅对韩信不放心,对张良也信不过。张良对此心明如镜,张良觉得回绝有些碍于情面不妥,就说:我们在留地(沛县东南)初见,封留地就可以了。刘邦于是封老师为留侯。张良是想借此提醒刘邦,保持起事之初的记忆。

  刘邦粗俗豪放,待人傲慢无礼,对萧何等臣子都是直呼其名,动辄臭骂。因为张良的贵族书生气质,见解精辟,谈吐文雅,刘邦对他始终客客气气,相敬如宾。但是,打是亲骂是爱,不仅适用夫妻之间,也适用朋友同事之间。实际上,刘邦内心是把萧何排在第一位的,有一件事就是证据。开国后,张良和萧何都没有当上相国,刘邦心计是这样盘算的:让张良当相国,他不放心;让萧何当相国,又怕张良不服,所以最后决定不立相国。

  刘邦的心思张良非要猜,而且一猜就能猜明白。张良觉得太没意思,也不愿意盯着这个位子,显得不够豁达,庸俗低俗。张良很快从中摆脱出来,主动建议刘邦立萧何为相国。后来,张良和刘邦作了一次告别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就洒脱地隐居,跟着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学习做仙人去了。

  张良告别熟悉厌恶为之奋斗的政治舞台,但也有丝丝缕缕的伤感。刘邦死后,吕后强迫张良进食,并说:“人生一世,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此!”张良不得已吃饭了,但也没出山做事,过了六年就死了。到底还是没有成仙。哪里有什么仙人?张良不过是回避俗世烦恼,他的内心何尝能真正平静如水?张良作为一个充满复仇的英雄侠士,一个才华横溢的谋略家,一个功成名就的开国元勋,他就那么心甘情愿去过幽冷孤寂的隐居生活吗?这其实是当时韩信、彭越、黥布都被诛杀,兔死狐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岂止是武将如此,谋士张老师也是一样一样的呢。话说回来,之前范蠡也是如此这般,其实也是挺好的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良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刘邦?他最后真的成仙了吗
在汉朝的开国元勋中,张良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论功,他稳居前三甲;论才,他是千古难遇的奇才;论资,他是刘邦最敬重的帝者师……但他更让人敬重的,是功成之后却飘然隐退,跟着赤松子求仙学道去了。那么,张良究竟为什么要功成身退?难道真的是视功名如粪土?真的要成为仙人吗?恐怕这些都不是。张良是韩国人,祖先“五世相韩”,韩国对于张良可谓恩深似海,滴水之恩涌泉报答,海水之恩如何感恩?秦灭韩国后,张良为复国一直不懈努力:雇人行刺秦始皇,起义后和韩王成一起领队伍夺取原来韩国的地盘,秦灭后只身回到韩国,直到韩王死了才绝望跟着刘邦。张良的这些前世今生,刘邦都一清二楚。但是,汉初论功行赏时,刘邦没有将韩国故土封给张良,而是将他封到韩信的齐国。刘邦是什么用意呢?除了担心张老师美梦成真,还要“以张制韩”、“以韩制张”。因为刘邦不仅对韩信不放心,对张良也信不过。张良对此心明如镜,张良觉得回绝有些碍于情面不妥,就说:我们在...
· 汉朝开国功臣张良为何能够功成身退?不求功
古代的那些谋士,毕生的追求就是择明主而辅之,然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姜子牙选择了周文王,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刘伯温选择了朱元璋。但位列“汉初三杰”的张良,却是谋士中的例外。与其他谋士不同的是,张良在功成名就后,居然不愿做官,而是急流勇退,离开刘邦,做起了隐士。要知道,这是很难的。大家艰苦奋斗,九死一生,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享受胜利的果实吗?可在这时候,张良却主动放弃了,重新回归普通人的生活。试问,古今中外有几人可以做到?对于张良的选择,历史上给出的解释是:张良有大智慧,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退以保身。(至于什么黄石公的传说,当然只是个托词)不能说这个理由是错的,但我觉得至少是不全面的。我认为,张良之所以功成身退,主要是因为他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那么,张良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这要从张良的出身开始说起。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张良是个典型的“官三代”,而且是最高级别的那种。张良的爷...
· 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结局如何功成身退
张良结局张良结局可以用不悲不喜来形容,张良在朝廷做官时帮助刘邦成功登上皇位,之后张良就不再朝廷上出现了,可以说他在刘邦成功后就自动隐退了。如果他不隐退的话一定会受到刘邦的奖赏,地位以及生活水平都会有所提高,然而张良却聪明的隐退了。这样的结局看似有点不好,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幸亏张良隐退了,否则他很可能会走上韩信等人的道路。而且张良也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也没有以前好了,另外他推翻秦朝的心愿也完成了,再待在朝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张良便决定隐居在山林中生活,最后他选择在湖南的张家界隐居,这里风景十分优美,可以让他过上惬意舒适的晚年生活。所以综合来看,张良结局是不悲不喜的,他虽然没有获得荣华富贵,可好歹保住了性命,过上了很惬意的隐居生活。张良结局表面上看是他离开了朝廷生活,可是实际上却没有完全脱离政治生活,因为刘邦只要遇到大点的问题都会前来请教张良,张良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刘邦出谋划策,所...
· 刘伯温最后功成身退了吗?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这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奔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佐证。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亟相,他对刘伯温...
· 张良拜师的故事张良的师父是隐士黄石公吗?
张良拜师的典故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