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究竟什么样?“宝船”有多大
郑和访问亚非各国,船队中的大海船称作宝船,是船队的主体。郑和下西洋时,使团领导成员所乘坐的,以及所携带的各种物品和从西洋换回来的奇珍异宝,都装在这种船上。宝船究竟有多大?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分歧很大,至今还是一个谜。
根据《明史。郑和传》、《郑和家谱》、马欢《瀛涯胜览》、顾起元《客座赘语》、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古籍记载:“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有人根据明代工部尺1尺相当于0.311米,明代造船习惯用淮尺,而1淮尺合现在0.342米。因此大型宝船长度约合151.8米,宽61.6米。这么大的船体,堪称“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从事造船史研究的专家,从船的长度与宽度推算“宝船”排水量约3万吨,比我国现代的万吨轮还要大,在古代要造这样大的船,是难以置信的。他们曾对我国各地的木帆船进行广泛调查,考察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及长江各口岸的许多木帆船。调查了不少造船厂,访问了许多熟悉木帆船制作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认为要造长44丈、宽18丈的大船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根据木帆船厂老工人估计,郑和宝船长60米左右,宽11米左右,排水量1000吨左右,是较为切合实际的。
上海交通大学杨槱教授认为,从航海与造船角度分析,长44丈、宽18丈,这种长度与宽度之比过小,不适于航行与操纵,因而推断史籍记载有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世德认为,广18丈中之“十八”二字,可能是“六”字分开抄写之误。
山东大学历史系邱克从北京图书馆首先查阅到《三宝征彝集》。这是一部过去只闻其名、不见其书的孤本,书里写着“宝船陆拾叁只,大者长肆拾肆丈肆尺,阔壹拾捌丈”,数字都是大写,不可能是传抄错误。而这个尺寸却与《瀛涯胜览》等古籍记载相吻合,因而排除了认为“十八”系“六”字分开抄写之误。同时认为《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以回教徒而随郑和使团三次奉使西洋诸国,任通事(即翻译)之职,他耳濡目染,身履“宝船”,所见所闻应是第一手资料。在明钞说集本《瀛涯胜览》记载着:“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应属可信。
浙江卢英逴、新疆华卫疆等,从古代汉语修辞学角度来加以解释,认为《明史》中关于宝船修44丈、广十八丈的记载,“修”、“广”不能解释为现代汉语中的“长”、“宽”。“修”、“广”在古代是指物体的体积大小,而不是用来衡量物体的长短。《明史》中采用“修”、“广”二字作为宝船建造工程的术语,既表示宝船的高大壮观,又能与长宽有所区别。并推算出,宝船的长度为18丈(约合60米),宽约4丈(约合13米)。
管劲丞撰《郑和下西洋的船》(载《东方杂志》43卷1号,1947年1月商务版),认为明史所载郑和的宝船,长40丈,宽18丈,长宽之比约为7∶3.根据近现代各种不同吨位的船只长宽之比推测,断无此种长方形的海船。作者根据《龙江船厂志》所附海船图,船四桅并立,每桅张帆三叶,与明代费信《星槎胜览》中所记载“张十二帆”相符合。推算宝船长度,充其量不过20丈。
1983年我们曾到南京市下关三汉河附近的中保村明朝制造宝船的龙江船厂遗址,作实地调查。共有平行的七个“作塘”,现在第四、五、六作塘保存较好,其中尤以“四作”保存得最好。1953年,在“四作”曾出土长达10余米的方形无孔木料;1957年,曾在“六作”出土长11.07米的巨型舵杆,是铁力木制作的。据当地农民说,近几年还常在作塘的水下发现大的木料。
从巨舵杆长度和结构分析,这样的舵杆上安装的舵叶高度为6.35米,而安这样巨船舵的船长度,应在48丈到56丈之间,因此,这个巨型舵杆,很可能配制于下西洋的“宝船”。
曾随郑和四次出使西洋的南京人巩珍,其所撰《西洋番国志》中记载:“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由此也可推知,郑和的宝船是非常巨大的。
1984年10月,武汉长江轮船公司仿造了郑和下西洋的帅船,长60余米,宽10余米。为拍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之用。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原藏于明朝兵部,在成化年间,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焚毁,使今天难于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全貌。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大小,目前历史学界运用古籍和出土文物,坚信史籍记载是可信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而科学技术界结合造船业的发展史,对古籍记载持怀疑态度,认为古代不可能造出这么大的宝船,只能造60米左右长,10余米宽的船。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究竟有多大,现在争论较为激烈,各派坚持己见,互不相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