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航海家郑和的遗骨安放在哪?郑和最后死于哪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7
转发:0
评论:0
航海家郑和的遗骨安放在哪?郑和最后死于哪里,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由于历史上对太监的传统偏见与下西洋档案资料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由于历史上对太监的传统偏见与下西洋档案资料的被焚毁,这位称雄海上的杰出人物,竟至今还说不准殁于何时、何地,葬于何处。

  第一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南京,葬在牛首山。据《明史。郑和传》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据此推测郑和老死的地点,大概是在南京。至于葬地,据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也。”可知郑和是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风景区。对于郑和的卒年,朱泚在《郑和》一书中提出是宣德九年(1434年)。理由是,这一年跟随郑和出洋的王景弘单独奉使苏门答刺国,郑和可能已死。对此看法,30年代法国人伯希和在《郑和下西洋考》一书中也提及,并认为当时国外流行郑和死于1431年的看法是一种误会。郑鹤声在《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一书中认为,郑和是卒于宣德十年。根据是宣德九年十二月,命罢采买营造诸使只敕南京守备李降、太监王景弘而无郑和。宣德十年正月,南京守备乏人,以黄福参赞南京机务;九月司礼监出缺,以王振为司礼监太监。这时因郑和已卒,才由王景弘等人继任。对此卒年,郑鹤声是以情势推测,根据并不充足,近来学者已提出新的看法。

  第二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赐葬牛首山。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发现了南京《郑和家谱首序》载:“(郑和)又□□三十余国,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

  据此可知,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卒于古里,葬在牛首山。但卒于去途还是归途,没有明确记载。

  第三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葬在南洋三宝垅。1983年,郑一钧在《郑和死于一四三三年》一文中考证:明代天顺元年《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载,郑和于“宣德庚戌(五年),钦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卒于古里国。”又祝允明《前闻记》载,这次航行,船队是于宣德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到达古里,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由忽鲁谟斯回国,三月十一日又到达古里,三月二十日由古里大船回航,六月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回到南京。所以明确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死在古里的。

   应是葬在爪哇之三宝垅。1984年《新民晚报》连载在田邀撰《宝船与神灯》中谈到,郑和是宣德七年(1432年)返航途中,卒于海上,葬于三宝垅的。今印尼爪哇三宝垅,有三宝洞,供有郑和像,三宝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三宝垅因纪念郑和而名。但南洋学者对郑和葬三宝垅之说,认为是传说附会,不足为信。如郑健庐《南洋三月记》载:“今三宝洞旁之土墩,即为景弘之墓,相传为三宝大人埋骨之地。”故此三宝当为王景弘,但王景弘是否死在爪哇也是个谜。

  第四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海上,葬在海洋。据康熙《江宁县志》载:“三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对此,南京郑和后裔曾谈及,回民之风俗,人死后三日内要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即行水葬。并听祖辈人讲:“三保下西洋,自身难保。“郑和死在海外,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安葬的。故极有可能是在海上水葬了。当时有其随从称”黑大人“者,携回郑和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故牛首山墓是衣冠家。

  关于牛首山郑和墓的具体地点,由于史载也不明确,长期以来不为人们确知,30年代曾有学者专为寻访。罗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说“郑和墓在牛首山西南三里狮子山乌石村”。朱泚着《金陵古迹图考》,谈他曾在南京南郊遍访郑和墓不得。解放后,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多年文物普查,于1964年第一次正式报道了牛首山郑和墓地的确切地点。现已进行了修理、植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重立墓碑以作永久纪念。

  郑和墓地在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周昉村,西邻郑家村,原住守坟户,至解放前仍有守坟田三四十亩。当地群众称此为“马回回坟”。墓坐北朝南,北对牛首山顶古塔,南望开阔坡地和长江,并有马鞍形山冈为屏障,是一处背有靠、前有照、周有抱的“风水宝地”。这种依山建坟的葬地,只有封建王族贵戚才能享有。据传当年墓区原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单拱小桥,惜今皆不见任何可证的标志。因此,这是否郑和墓?如果是,那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郑和七下西洋为了什么?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这一壮举让郑和在历史上留名。本文揭秘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由于郑和的祖父、父亲都到过教圣地麦加,因此他从小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时,还是小孩子的郑和被俘虏,而当时很不幸被净了身,入宫做了宦官,由于他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 大航海家郑和到底是谁的后代?郑和的生平简介
自明中叶开始,郑和为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后代的纪录就已经出现在文字资料中。进入20世纪,这种说法开始为学界关注,并得到了大量牒谱、金石资料甚至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支持,成为普遍认识。但是,从瞻思丁的到郑和之间几代人的世系却多方矛盾、疑云重重。成为名门望族“咸阳世家”中的一桩公案。“咸阳世家,名臣后裔”“三宝太监”郑和的早年生活于史无载。据明史大家吴晗推测,郑和应是被进攻云南的明军俘虏为奴,才惨遭“宫刑”。我们能够确定的郑和最近祖先,也只能精确到元初。从数量上看,有关郑和家世的资料极其丰富,且指向十分统一——统统指向了元咸阳王,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元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出身于中亚布哈拉的王族。元太祖西征以“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前来归附,太祖“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他的名字今译为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S...
· 隋炀帝墓到底在哪里?隋炀帝的遗骨又在哪里
导读:“扬州曹庄出土的隋唐墓葬是隋炀帝与萧后的最后埋葬地。”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召开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认定了这项重大考古发现。2013年11月16日,扬州确认发现隋炀帝墓,上图为二号墓(萧后墓)墓室及其土的女性人骨遗骸和随葬品。自2013年4月隋炀帝墓志出土后,公众对于扬州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出土的“新隋炀帝墓”,关注度持续升温。之所以称之为“新”隋炀帝墓,是因为此前扬州槐泗镇、陕西武功县和河南洛宁各有一座隋炀帝墓。重见天日的隋炀帝墓,让历史突然翻回千年前。这座低调的帝王陵墓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它的主人又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凭什么判定是真墓?如何确定一座墓葬属于谁,扬州学者丁家桐的观点是“用文物说话”。“文物不会欺骗任何人。”曾撰写过长篇小说《隋炀帝》的他,对这座刚刚发现的隋炀帝墓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隋炀帝的陵墓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议,...
· 大航海家郑和到过东太平洋吗?
——揭秘郑和海岭的发现与命名国际相关组织最新审议通过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中,我国提交的郑和海岭是格外醒目的一个。曾经率领国家船队七下西洋的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到过郑和海岭所在的东太平洋吗?位于大洋几千米深处的郑和海岭是如何被发现的?又为何把这个海岭命名为郑和海岭?郑和海岭是如何被发现的?“这次科学考察是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首航太平洋区。没有经过很好的培训,我们就壮着胆子出海了。”担任此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前总工程师郭世勤说。年逾70的郭世勤老人,对20多年前“大洋一号”的处女航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命名的“郑和海岭”,正是在这次科考中发现的,但当时仅以代码表示,并没有正式命名。郑和到过海岭所在的东太平洋吗?郑和曾经在1405年至1433年七下西洋,到达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南海、印度洋,一直到中东和非洲海岸,完成了截至当时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
· 郑和
早年生活郑和早年于史无载,《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此亦为其生年来源然亦全为推测,并无实证,学界亦有疑问。出任正使(公元1399年8月6日-公元1402年7月13日)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