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郑和的原名是叫马三保?郑和为什么要改名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57
转发:0
评论:0
郑和的原名是叫马三保?郑和为什么要改名字,郑和原名马三保,他出生在云南昆阳一个回族家庭里。他自幼聪明伶俐,具有过目不忘

  郑和原名马三保,他出生在云南昆阳一个回族家庭里。他自幼聪明伶俐,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自己也非常喜爱读书。他的父亲和祖父信仰教,曾经前往教的圣地麦加做过朝拜,在当地有着非常高的威信。

  郑和由于家庭信仰教的原因,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教的教义和教规,并逐渐懂得了其中的意义。在和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郑和获知了海外各国的许多情况。这使年少的郑和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的父亲为人刚直不阿、心地善良,经常将自家的粮食分给贫困的灾民,长辈心胸豁达、不图回报的性格遗传给了郑和。马三保的童年在快乐中度过,但是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战争毁掉了他的家庭,打碎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对将来的憧憬。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统治云南的梁王不肯降服,他多次杀死朝廷派来的使臣,指挥手下的人马发动叛乱。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为了平定叛乱,统一全国,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令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云贵,在两年多的艰苦征战中,明军打败了梁王,平息了叛乱,史称“太祖平滇”。

  郑和的祖父及父辈都是前朝的重臣,父亲官拜滇阳侯,在这次战争中,郑和的父亲身亡,家人受到其父的牵连,都成了明军的俘虏。当明朝大军班师回朝时,年仅11岁的郑和因为聪明伶俐、眉清目秀,年纪又小,被傅友德带到了京都。

  但是,他没想到傅友德为了讨好皇上,命人阉割了郑和,之后送入宫中。傅友德进宫没多久就被派去服侍皇太子,从此开始随着明军转战南北。在几年的征战中,他走过了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在恶劣的条件下,郑和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这也使他迅速成长起来。在郑和14岁的时候,他被送到北京,在燕王朱棣身边当了一名小太监。

  此后,郑和跟随燕王多次出征,在两军交战时,郑和的机警和胆略逐渐表现出来,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注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当上了朱棣的贴身侍卫,这时的他更加刻苦,闲暇时间练习武艺,苦读兵书,越来越受到燕王的器重。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病去世,由于朱元璋过世前皇太子就已经去世,皇位就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初年,各地藩王手握重兵,对中央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建文帝下令削藩。

   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占据着北京,手中拥有北部边防的全部兵权。朱棣的野心很大,一心想成为九五之尊,他不甘心皇位落到他人手中,便决定先发制人,开始了他一系列的行动和计谋。于是,朱棣首先在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引用《皇明祖训》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处”的条文,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从此爆发了明王朝内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在此期间,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屡立战功,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在朱棣刚刚发动反叛的时候,各地的藩王没有起兵响应,这使燕军非常孤立,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也无法和朝廷相比。此时的朱棣无法进军,只好死守着仅有的几座孤城。建文帝的手下大将李景隆率领几十万大军在朱棣出兵攻打大宁时迅速包围燕军的老家北平。燕王得到消息,马上回兵解围,两军在郑村坝展开激烈的战斗。

  郑和跟随燕王朱棣侦察敌情后,献计说:“王爷,奴才有一计,可破敌军,只是不知该讲不该讲?”朱棣说:“你有什么好计策,赶紧说吧!”郑和便根据心中所想讲道:“我军可派出一队人马前去讨敌骂阵,同时在两翼埋伏好精锐之师,等到李景隆领兵出战时,我军两翼迅速出动,左右夹击,大队人马从正面向前猛攻,定能打败李景隆的大军。”

  燕王听后,连连夸赞他说:“好计!好计!”当即按照郑和的计谋,安排好兵马。郑和和大队人马一同向前猛攻,在冲杀中,斩杀敌军无数,明军大乱,士兵纷纷逃窜,燕军趁机扩大战果,一举击败明军。李景隆只好率领残兵败将仓皇地逃到德州。这一战是燕军起兵后获得的第一次大捷:俘虏数万降兵,两万多匹战马。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朱棣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也离不开郑和的良好计谋。

  此后,朱棣终于坐上龙椅,登基当上了皇帝,改年号永乐,也就是着名的明成祖。而朱棣也没有忘记宦官郑和的功劳,将其任命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职,由于郑和在郑村立下的战功最大,所以明成祖赐郑和姓“郑”;由于郑和在出生时,他的父母为祈求保佑,世道平和,孩子能平安成长,给他取名为和,所以从这以后,马三保就改名为“郑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
·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朱棣给了郑和什么任务?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及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7次率领舟师,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途中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这在明初被传为一时“盛事”,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刨举。郑和不辞辛劳,出没风波,屡下西洋,往返再三,究竟负有何种神秘的使命?《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由此看来,明史的纂修者,把到海外跟踪询查惠帝,看作是郑和出使的主要目的,而沿途炫耀武威,则是附带的行为。传中所说的惠帝,即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奭.建文帝登极之初,鉴于诸王兵权过重,尾大不掉,曾决心进行削藩网络配图当时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北平,号称“靖难”。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传说他已逃亡海外,若果真如此,那岂不是祸根!因此朱棣遣郑和出洋追查,以绝后患。《明史》的说法,以后修史者多有因...
· 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个人觉的这很好笑,这个方法可行吗,海外那么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单单靠郑和与各国的首脑礼尚往来一下行吗?而且如果成祖真的担心建文帝王的话,那么他更应该担心的是建文是否在国内(到国外了就成不了大气),他应该在国内逐家的旁查。他应该进行七次全国性的普查。更重要的是,下西洋总共有七次,第七次的时候是他儿子发起的。他的孙子还准备了第八次(不过由于一个官员的从中作梗而停止)。因此下西洋只是民间的说法。明成祖曾经给西洋各国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
· 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1371-1433),回族,原姓马姓何,别称三宝,又名三宝,云南昆阳宝山乡志代村人(现晋宁昆阳街)。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官、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解释说,程祖派郑和去西方寻找建文帝。个人认为这很有趣。这个方法可行吗?如果建文在海外这么大,单靠郑和跟各国领导人沟通可以吗?而如果程祖真的担心建文帝,那他更应该担心建文是否在国内(出国就不好看了),在国内挨家挨户查。他应该进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重要的是,一共七次西洋,第七次是他的儿子发起的。他的孙子也准备了第八次(但因为官员的侮辱而停止了)。因此,西游只是民间的说法。明成祖曾向西方国家下过诏书。这条敕文有如下几句:“我命为天下之王,一心一神,恩惠。更新之内,日月霜露,凡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希望他们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不会失去家园。”这段话,天空那么大,我不想让天...
· 郑和的身世解密:原名马三宝或为名臣赛典赤后裔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郑和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因此而彪炳于史册。2005年纪念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再度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会议频频举行,专著、论文接二连三,致力于复原历史真相。然而,关于他的家世,至今依然有争议。《明史·宦官传》对于他的家世的介绍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从其他史料人们才知道,他本姓马,名三保,父亲名叫马哈只。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李至刚为他父亲所写的《故马公墓志铭》,提供了不少珍贵信息:一、“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二、郑和是他的次子;三、马哈只“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李至刚曾参与《明太祖实录》的编修,朝夕在永乐皇帝左右,被视为亲信,和当时的内官监太监郑和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记述,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