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周公姬旦摄政之初遇到了什么麻烦?
周公,即周公旦,原名姬旦,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兴周灭纣以及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公元前1042年,君临天下仅四年的武王姬发,由于过度操劳,得顽疾驾鹤西去,时年四十四岁。
武王姬发就这样匆忙走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留下的只是几个年幼的孩子。
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公旦在与姜尚等老臣商议后,便决定立武王长子姬诵为王(即周成王)。
武王的离世,不仅王室内部人员人心慌慌,就连外面归顺不久的诸侯也都蠢蠢欲动!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周王朝,即将面临着一场看不见的灾难,轻者兄弟夺权,重者国破家亡!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在这危难时刻,周公旦(以下简称为周公)及时挺身而出。
为了稳定周王朝内外的局势,他决定由自己代替成王行使王的权力,以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他的出发点本来是好的!
但是,都说人心隔肚皮,你说你没有野心,谁信啊,谁也不知道你心理到底想的是什么!谁能保证你没有阴谋诡计?
所以,当他真正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的时候,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
或许是由于情况过于紧急,周公没有召开王室的内部会议,也没有对其他兄弟通通气,直接就执行了王权。
于是,很多人开始站出来反对了!
唉!唉!大家还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就坐上了王座,行使了王权。这么多兄弟,你跟谁商量啦?! 其他兄弟差不多都回自己的封国去了,你为何不回去?!这事情不是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别以为别人不知道!
于是,一时间,周公夺权的流言绯语如同狂风暴雨般袭卷了整个都城,并且快速地向四周传散开来!
此时,站在风浪尖头的周公,真是百口莫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紧急时刻,他想到了两位老战友,如果他二人能出来说句公道话,凭他们的威望,平定这场风波应该是有很大希望的。
这二人到底是谁呢,能有这么大的威力!
周公心中最注重的人,非姜尚和召公二人莫属。
接到周公的书信,二人匆匆从封地赶来,周公当面向二人解释清楚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双方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并最终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二人对周公的这一举动表示十分的理解和支持!
于是不久,周公便代表成王正式下达了第一道诏书,而且是赶人的诏书。被赶之人并且还都是功臣贵族,令人意外!
原来,虽然武王分封诸侯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仍然有一些诸侯或以这样、那样的理由留在了都城。
武王生前还没什么,但现在却对年幼时成王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威胁,这也是其他兄弟之所以反对他当政的原因,其实周公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于是,周公便发布诏书来替成王解决这一难题。然而,周公并没有忘记,在被赶的诸侯中也有自己这个鲁国之君。
但是,周公还需要坐镇指挥整个王朝,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便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国就任。
就在伯禽即将离开都城之时,周公于百忙之中,抽空给伯禽上了一堂意味深长的教育课。
周公严肃地对伯禽说道:“虽然我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当今天子之叔,地位相对天下人来说,这已经是十分高贵的了。但是,我还是放下了身资,在洗一次头就要三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就要三次吐出即将下咽的食物的情况下,起身去接见那些投靠我们的能人贤士,依然怕失去他们。你到鲁国之后,万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依仗着自己的地位就看不起别人,欺压百姓!”最后,又一再叮嘱伯禽,要以仁义治国,努力发展生产。
或许就是周公的这一席话,最终造就了后来那个以“礼仪”著称的鲁国。
说完一切后,周公连送伯禽的时间都没有,急忙回去处理国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