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四川发现1.6米长清代古碑 刻有“除匪安良”字样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9
转发:0
评论:0
四川发现1.6米长清代古碑刻有“除匪安良”字样,日前,宜宾县双龙镇村民发现了一块清代百年古碑,据测量,古碑大概有1.6米长,

  日前,宜宾县双龙镇村民发现了一块清代百年古碑,据测量,古碑大概有1.6米长,70厘米宽,10厘米厚。古碑写有“除匪安良”、“光绪三十三年蒲月 ×× 人 境 士 民 恭 记(××为缺失文字)”等字样。当地民俗研究人员分析,宜宾县是五尺道重要通道之一,五尺道也称滇僰古道,是一条拥有 2000多年历史、连接着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双龙清代古碑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五尺道这条神秘而又古老的道路曾经繁荣的历史。

  神秘古碑几十年不知去向

  9月初,记者深入古碑所在地双龙镇黄伏村一探究竟。踏着高低不一、残缺不全的青石板小路,昔日的五尺道如今不足50厘米,跟随当地村民彭仕伟来到发现古碑事发地—双龙镇黄伏村黄泡嘴,顺着村民彭仕伟的手指看去,这条古遗迹的一个弯道处,已是杂草丛生。

  “这里就是我们发现古碑的地方。”彭仕伟说,当时发现那块碑的时候觉得碑没什么稀罕的,只知道上面刻有字,村里的水沟正好又需要一块石板覆盖,就用来盖水沟。

  春去秋来,古碑这一盖,就尘封了几十年,无人过问。直到一位地方民俗爱好者到来,古碑才重新被人问起。“当时我正在撰写《横江古镇》一书,为了深入了解更多资料,到这个地方询问时才知道,确实有块古碑,但却不知去向。”地方民俗爱好者郑启友说。几十年过去,古碑也渐渐地被尘土埋藏,当地村民早已忘去古碑之事,郑启友更是空手而归,心中不禁有些失落。就这样,古碑再次离开世人的视线。

  而一场大雨“救活”百年古碑。“上个月涨大水,泥土被水冲走,古碑的一些碑面才显露出来,彭仕伟给我打电话,说找到古碑了,由于保护不当,已经断成了几截,其中一小块找不到了,导致缺失了两个字,我立马就找了一辆车把古碑运送到安全的地方。”郑启友兴奋地说。

  突然“出世”印证繁华官道

  古碑的再现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终的“出世”还是令人喜出望外。据测量,古碑大概有1.6 米长,70 厘米宽,10 厘米厚。古碑右边写着“管带巡防副军左营右哨符公德政”,中间“除匪安良”四个大字,左边写着“光绪三十三年蒲月××人境士民恭记。”

  古碑问于世间,不禁令人产生疑问,它究竟来自何处,为何被立,又有何价值?郑启友说:“这块碑从中间四个大字‘除匪安良’,说明了这个地方有匪患存在,右边刻的那行字可以解释为有个官职是管带的姓符的人,做了好事,人们为赞颂他的行为,刻上有‘德政’两个字以表敬意,左边刻的那行字应该是在为古碑诠释立碑时间、被纪念人士是什么地方的,丢失的那截应该刻的是‘前屯’两字,因为清代的时候这个地方叫前屯乡。”

  郑启友说,这块碑时间界限是清代,发现它的地点是五尺道、清代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对这些道路的发掘研究,印证了“搬不完的昭通,塞不满的宜宾”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块碑是对政府的行为而立的,是非常罕见的。

  据了解,五尺道、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古碑的发现地方,原来经常有马帮出没,每天都有上百匹马运盐、布匹等物品,热闹非凡,所以导致了很多土匪劫财,使得商人担惊受怕,后来符公带兵剿灭匪患,商人们为赞颂符公,立此古碑,同时古碑还起着震慑土匪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考古发现“栎阳”字样陶器秦人都邑栎阳被确认
在秦国的历史上,历经九都八迁,而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点。昨日,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考古专家近日在秦汉栎(yuè)阳城遗址内,首次发现了写有“栎阳”的陶壶,从而确认了秦都栎阳的所在位置,也首次确认了“商鞅变法”的发生地。“栎阳”俩字证实秦都位置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护所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始重启秦汉栎阳城的考古工作。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说,在该地发现了三座古城城址。2015年,他们重点开展栎阳城三号古城、栎阳城二号古城路网、栎阳城北大型沟渠的勘探工作。其中,在对栎阳城三号古城的发掘中,出土一件残破的陶壶,陶壶口有“栎阳”两个字,这也是首次在该地发现带有“栎阳”两个字的器物,考古专家还在现场发现了不少大型建筑基址和夯土等遗迹,确认其...
· 四川发现两座宋代双石棺墓构造独特刻有雕花
8月9日,平昌县文物局得到四川省文物局的鉴定报告,确认8月7日在平昌县泥龙镇金华村地下两米挖掘出来的两座古墓为宋代的石棺墓,现场挖掘出来的两件文物距今有800多年左右的历史,如不被损坏,这批文物价值可达到国家二级文物的标准。8月7日,平昌县文物局接到泥龙镇居民谢剑波的电话,在泥龙镇金华村筑库作业施工现场,当挖掘机撬开一块厚重的石板时,发现了一座石棺墓,该墓构造独特,并刻有雕花,平昌县文物局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勘查。据谢剑波介绍,下午4点钟左右,当挖掘机撬开一块厚重的石板时,发现了一座石棺墓,都在地下两米左右,后来在周围又发现了两座双石棺古墓,其中在一座古墓里发现两件文物。“我们赶到现场后,对地下古墓及文物进行了考证。”据平昌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藏身”在淤泥中的两件文物已被损坏,还原发现,一件是瓷壶,一件是陶碟。通过对古墓结构考察,发现该处的石棺墓和宋代时期的拱形石棺墓结构非常相...
· 闻喜发现清代仇氏家族碑楼群
本报11月12日讯(记者孙轶琼)今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获悉,闻喜县文物普查队在该县郭家庄村口新发现一处清代仇氏家族碑楼群。据民国7年版的《闻喜县志》记载,此碑楼群所载人物为当地仇氏家族族人。工作人员介绍,这处碑楼群位于村口约130米长的道路两旁,共5座碑楼、1座牌坊、1通碑刻,建造年代为清朝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年间。这些碑楼为石质材料,建于块石垒砌的高台基上,四角皆竖立石柱,碑楼正侧刻有浮雕人物、花卉等装饰图案,并在石柱上镂刻颂扬主人的对联、石匾、题额等,其制作精美,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清代长袄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而流行宽,时而流行窄。本图为低领镶阔边的长袄及低领镶边的长袄。
· 山西绛州州署考古发现清代“地暖”
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获悉,今年绛州州署遗址Ⅱ区考古发掘成果丰硕,新发现了唐代至明清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有明清时的取暖设施,类似现在的地暖,及青花釉里红小荷蜻蜓鸡纹杯等生活用瓷。省考古研究所在结束了绛州州署遗址I区(现存大堂建筑前)的考古工作后,随即对位于现存二堂以北,绛守居园池以南的区域进行了布方和考古发掘。在15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新发现了明清、元、金、宋、唐五个时期的文化面貌层,区内的建筑分布呈现中轴对称的布局模式,有房址、道路、地面、排水、厕所、灰坑等。在中轴线中部区域,清理出一座清代的房屋基址,以青砖砌筑,面阔三间,柱础位置保存较为清楚,在两次间内还清理出两座位置对称的灶台,其形制为炉口居中,前端为长方形的出灰口,另一端为长约两米的烟道,推测其设施为当时房屋内的取暖设施,类似现在的地暖,应该是与这类建筑使用分区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出土的遗物主要以陶、瓷质生活用器及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