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2
转发:0
评论:0
解密: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子,李治后面也顺利登基。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选择了李治而不是更像自己的李恪呢?

  其一,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国古代从周代开始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李治虽然排行老九,却是长孙皇后所出。李恪年纪虽比李治大,怎奈是杨贵妃所出。原本长孙皇后大子李承乾是第一继承人,可惜他出事了,老二李泰也出事了,按照规矩当然该李治继承。

  其二,李恪身份特殊。李恪的生母杨贵妃是隋炀帝杨广之女,也就是说他是杨广的外孙,唐太宗如果立李恪就要冒风险的,以李恪刚强的性格为杨广翻案是极有可能的。即便是太宗同意,恐怕那些大臣们也不同意。李世民曾经询问过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很肯定地说选李治(不论是否有私心,在朝臣中还是有影响的)。

  其三,李恪不是唐太宗,能力有缺陷。李恪从性格上是很像唐太宗,但他毕竟不是,甚至可以说是差的远。贞观十一年,李恪在任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的时候因狩猎过度、践踏庄家而被御史柳范弹劾,一个地方刺史都做不好,怎能指望治国。反观李治,在下去锻炼的时候政绩就不错,受到民众爱戴。

  其四,保全所有儿子。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深深知道帝王之家兄弟残杀的残酷性,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如果选了李恪,一向与李承乾、李泰有矛盾的他,可能不会放过李承乾与李泰。李治则不同,他性格温和,不喜欢杀戮,他当了皇帝各方都能保全。

  各种因素一结合,加上朝臣们的意见,让太宗很快便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事实证明,李世民的选择没错,李治当皇帝期间,大唐疆域达到最大,文治武功都很不错,甚至还灭了高丽圆太宗一生之梦,有贞观遗风。

  当然,有人会说,那些功劳都是武则天的,李治不过是个傀儡。如果选择李恪,便不会出现后来李氏被的事情。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弄清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问题。可以肯定的说,李治自始至终掌握大权,武则天只是他完成工作的工具。李治在位的时候,一直是亲理朝政,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临死前三个月还罢免了宰相李义琰。最为重要的一点,大唐的军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手中,只此一点便足以证明李治是一个有极高权谋之术的人。至于李氏族人以及长孙无忌等人,基本可以说是李治想杀而不能自己出面杀,武则天便是这个出面替他杀人的人。

  武则天后面称帝,与其说是李治无能,不如说是他的儿子无能。李治在晚年,便着力培养皇太子,只奈天赋不够再怎么培养也白搭。李治还让裴炎辅政,只不过裴炎也斗不过武则天,连长孙无忌都斗不过,何况裴炎。从李治去世,到武则天称帝共经历了经历了七年,也说明了在高宗时期武则天并没有掌握实权,无论威望还是权力都不足以支撑其称帝。

  可以说,李恪如果当皇帝,历史确实会改写,武则天无法称帝。然而这种原因并非李恪能力比李治强,读史书便知道李治是一个腹黑且高明的帝王。根本原因在于李恪可能根本不会娶武则天,但是他是否能在文治武功上赶上李治则很难说。至于李家被杀的那些人,李恪上台也极有可能杀,而且杀得比较直接,引起的矛盾会更大。当然,李恪当皇帝的这些结果都是按照性格、能力推测,历史则没有如果。(原文来自绯史节操带的头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李世民为什么不立吴王李恪为皇太子?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子,李治后面也顺利登基。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选择了李治而不是更像自己的李恪呢?其一,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国古代从周代开始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李治虽然排行老九,却是长孙皇后所出。李恪年纪虽比李治大,怎奈是杨贵妃所出。原本长孙皇后大子李承乾是第一继承人,可惜他出事了,老二李泰也出事了,按照规矩当然该李治继承。网络配图其二,李恪身份特殊。李恪的生母杨贵妃是隋炀帝杨广之女,也就是说他是杨广的外孙,唐太宗如果立李恪就要冒风险的,以李恪刚强的性格为杨广翻案是极有可能的。即便是太宗同意,恐怕那些大臣们也不同意。李世民曾经询问过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很肯定地说选李治(不论是否有私心,在...
· 李世民为什么不立最喜欢儿子的李恪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立太子风波:唐太宗曾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历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立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于是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一来是所有庶出皇子中最为年长的(二皇子李宽早夭),二来贞观七年便去了自己的封地,再者比起下面明显不成器的李愔、李恽等人,品行也要好得多。相比之下,贞观十六年才开始上朝参与政务的李治自然不够老练成熟。“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唐会要·公主·杂录》)但是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所想到的。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
· 李渊为啥不立李世民做皇太子?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处有名的兄弟手足相残的惨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时李渊对唐王李世民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又为何没选立李世民做太子呢?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很聪明,但是他为何不一开始就让有能力的李世民做接班人呢?如果用李世民做接班人,是不是就会避免了这场兄弟之间的战争?今天,每日汉字编辑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杨坚又是一个怕老婆的人,一生只娶了这么一个媳妇,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让其担任隋朝的要职。杨坚死后,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农民苦不堪言,李渊带着几个儿子造反。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在发布的檄文里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618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不久,李渊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中国有句话,叫做同患难容易,同享受苦难。李世...
· 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造反了吗?
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造反了吗?从史料记载来看,李恪与父亲的关系融洽,父子相爱,常与父亲见面,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太宗都会另眼看待。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特别是“类己”的评价,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这么大的国家,该有多少大事亟待太宗处理?何况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要决断。但他竟然能对李恪如此关注,挤出时间,父子促膝,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大义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他该对这个庶出却非常像自己的儿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
· 吴王李恪的结局,李恪最终为什么惨死?
吴王李恪的结局,李恪最终为什么惨死?皇帝的儿子虽然说是出身高贵,但其实命运却未必有那么好,生活在皇家,很多人其实都是很难能够得到善终的,因为他们即便自己为人很好,却未必能管得住别人要对他们下手,而这些下手的人,无外乎都是自己的兄弟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吴王李恪可以说曾经是李世民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即便是最喜欢,却在李恪被卷进房遗爱的谋反事件的时候,他就不能在偏向这个儿子了,即便他是清白的。李恪是唐朝时期的皇室家族成员之一,他的父亲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而他的母亲则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唐太宗的妃嫔杨妃如意公主。他在唐太宗的儿子中排行老三,也曾经有过继位的机会,但是因为他被牵扯进了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而最终被处死,只活了短暂的三十五岁。之后在唐中宗神龙年间被平反,重新获得了亲王的的称号。李恪从小便善于骑马射箭,同时又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奇才。因为他的母亲是前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