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南永城发现一明代石碑:字迹清晰 保存完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8
转发:0
评论:0
河南永城发现一明代石碑:字迹清晰保存完整,本报讯9月25日,记者从永城市龙岗镇文化站获悉,在河南永城市龙岗镇,人们在修

  本报讯9月25日,记者从永城市龙岗镇文化站获悉,在河南永城市龙岗镇,人们在修桥时,在桥下土中发现一块明代石碑(如图)。该碑长220厘米,宽83厘米,厚27厘米,保存完好。由于碑面朝下长期埋在土中,与空气隔绝,碑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

  仅从研究地名变化等方面看,该碑就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从碑文看,该碑为《重修东岳庙碑记》,刻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碑文为楷书,字体工整秀丽,文辞优美,如形容东岳庙位置时,用的语句是“面临浍河之水北统清河之秀龙岗左磐裴村右踞”,遣词用句工稳而有气势。如今,“浍河”“龙岗”之名仍在沿用,“清河”“裴村”之名已佚失多年,其位置有待考证。

  原永城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李俊山在做碑文拓片时介绍称,从碑文刻有“吏付东周王子书王子忭”这一点看,在永城历年所发现的古碑中,该碑是唯一一块明确显示有官吏参与刻碑的石碑。

  目前,该碑已被永城市龙岗镇文化站收藏保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永城发现一明代石碑保存完好具有考古价值
记者从永城市龙岗镇文化站获悉,在河南永城市龙岗镇,人们在修桥时,在桥下土中发现一块明代石碑(如图)。该碑长220厘米,宽83厘米,厚27厘米,保存完好。由于碑面朝下长期埋在土中,与空气隔绝,碑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仅从研究地名变化等方面看,该碑就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从碑文看,该碑为《重修东岳庙碑记》,刻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碑文为楷书,字体工整秀丽,文辞优美,如形容东岳庙位置时,用的语句是“面临浍河之水北统清河之秀龙岗左磐裴村右踞”,遣词用句工稳而有气势。如今,“浍河”“龙岗”之名仍在沿用,“清河”“裴村”之名已佚失多年,其位置有待考证。原永城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李俊山在做碑文拓片时介绍称,从碑文刻有“吏付东周王子书王子忭”这一点看,在永城历年所发现的古碑中,该碑是唯一一块明确显示有官吏参与刻碑的石碑。目前,该碑已被永城市龙岗镇文化站收藏保管。
· 河南浚县新镇镇发现罕见明代龙纹花斑石碑
高1.51米,宽3.4米的明代龙纹花斑石石碑在浚县新镇镇前胡岸村被有关部门发现石碑两端底座上精美的雕刻11月18日,一块高1.51米,宽3.4米的明代龙纹花斑石石碑在浚县新镇镇前胡岸村被有关部门发现。据浚县县志办副主任张福民讲,如此大的龙纹花斑石石碑是目前我省发现的最大的一通,国内罕见。11月18日,记者在新镇前胡岸村村西头看到此石碑。石碑位于胡氏[注:姓氏起源关于胡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宗祠内,周围树木林立,碑的正前方是松树林。经测量,石碑高1.51米,宽3.40米,厚0.27米,石碑为青底龙纹花斑石,碑文清晰可见。从碑文中可了解到,立碑者为“胡希鲁、胡希光”兄弟,立碑年代为“明代隆庆二年夏四月”,立碑用意“振前休而风后嗣”。碑文大意是:胡氏兄弟的父...
· 兰州发现明代弘治年间夫妻合葬古墓 墓室外观保存完整
甘肃[注:甘肃省-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简称甘,又简称陇。介于北纬32°36′~42°47′,东经92°10′~108°43′。]兰州市和平新村最近发现一处古墓,兰州市博物馆初步判断该古墓为明代弘治年间所建,根据墓室构造情况和碑文判定,为明代夫妻合葬古墓。据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今年10月中旬,建筑工人在此打地基定桩位的时候发现古墓,相关工作人员闻讯后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目前先期挖掘出土的墓葬位于该工地东南角,墓室门朝向北方,呈拱形。墓门后侧出现窑洞形状的墓身,外径高达4米,长约6米,宽约5.2米。墓门和墓身全部用青砖构筑,建造颇为结实。从碑文记载判断,该墓为夫妻合葬墓。此外,墓碑为正方形,长宽为1米左右,碑边有花纹形状的装饰,正面的墓志铭记载完整,字体为繁体中楷,部分字迹清晰可见。从古墓上记载的时间看,该墓葬修建于明代弘治戊午年间。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兰州和平新村一带明朝年间曾...
· 上犹发现一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清代客家民居群
中广网上犹10月11日消息(记者胡啸通讯员黄宇亭)日前,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平富乡发现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清代客家民居群。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客家先民在大规模南迁中,大多选择了偏僻荒野的山区居住,而位于江西赣南西部的上犹县因“山峦重叠,水转九十九弯”而成为南迁客家人的重要聚居点。此次发现的清代客家民居群位于上犹县平富乡上寨、横坑两村,有保存完整、风格各异的清代客家民居18幢,每幢大宅都有堂号,厅堂题额多,重耕崇学、彰善瘴恶,不乏书法力作,大厅内神龛保留完好。建于乾隆年间的一蓝姓祠堂占地2260多平方米,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立柱55根,有大小房间100多间,正房、厢房、偏房自成格局又浑然一体,最多时内住同姓住户60多户600余口。另一建于道光年间的“光裕堂”前后三进,第三进为九间六客轩;天井四周走廊可置放24张八仙桌宴请宾客。颇具特色的...
· 秦兵马俑考古发现:一件保存最为完整的弓弩
2000多年前,战国七雄争霸,当时最先进的冷兵器莫过于弓弩。在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中,也多次出现过上百件弓弩。但近日,令考古专家兴奋的是,一件保存最为完整的弓弩破土而出,尤其是弓弩上“檠”的发现,以前只见诸史书,现在终于出现了实物,更是破解了历史谜团。弩机是青铜所做弓弦弓背等轮廓鲜明,现已发现上百件弓弩,但这件保存最为完好,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保存较好。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130厘米左右,弓弦的直径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据推测,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其中弩机是青铜所做。网络配图弓弩很早就发明了,战国时期广泛运用于军事。弓弩与弓箭相比,可以分解发射,先把弓弦拉到弩机上,之后再进行发射,这样就提高了准确性。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弓弩手拉弦、上箭、射击,之后密集的箭雨洒向冲锋的敌人,敌人纷纷倒地的同时,秦军中的步兵和车兵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