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2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却逐渐落入到马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却逐渐落入到马氏家族的手中。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了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世人纷纷评价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什么说他的心思很多人都知道,这有什么依据吗?

  司马昭年少的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在战场上征战,可以说司马昭是个有勇有谋之人,但是为人在权利的争斗中,也是丝毫不留情的狠角色。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封晋公。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在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要你们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在东关战役中,就军事指挥特点看,诸葛诞与司马昭以前经历的主要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相比,明显不是一个水平,同这次战争后司马昭在平定关中,征服灵州,平定叛乱,招抚北方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以及在淮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曹爽伐蜀战役中,司马昭就对夏侯玄提出险地应该谨慎、不可久留,并且判断出了敌军会抢占各险要防御。

  就战后对军事失败责任的追究看,不仅司马昭作为监军要处罚失败责任,而且朝议也要处罚众将。而司马师表现得很有政治头脑,首先负主要责任的诸葛诞是司马氏的姻亲,他是司马懿的亲家,是司马师弟弟司马伷的岳父,而胡遵、王昶、毌丘俭等多数都是司马懿的旧部,或者有交情,罢黜、打击他们会削弱司马氏集团,而且司马师知道王昶、胡遵等人都是恩怨分明,不会忘恩负义,所以用宽容和安抚对待他们,同他们建立更亲密的感情。即使有个人野心,对朝廷有异心的诸葛诞也对司马师有好感,后来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时候,诸葛诞也能感念司马师对他的恩德,支持司马师平叛。

  于是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什么司马昭至死都没有称帝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在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昭生前,已经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不仅间接杀了曹魏皇帝,更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消灭了蜀汉。不过,终其一生,司马昭的最高爵位只是晋王。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掌握曹魏大权后,为何至死都没称帝呢?一首先,在司马昭之前,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掌握了大权,不过因为曹魏内部还存在较强的反对势力,加上蜀汉和东吴的侵扰,所以缺乏称帝的良机。但是,就司马昭来说,完全是有机会篡位称帝的。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昭到死都没有称帝,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方面,司马昭和父亲司马懿、兄长司马师一样,都是曹魏的臣子。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在司马...
· 为何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次子,晋景帝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享年五十四岁。数个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司马昭的父亲名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下半句是什么?只有后人才敢说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只有后人才敢说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说到司马昭必然提及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在曹睿去世时,司马懿和曹爽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八岁幼帝曹芳,曹爽作为宗亲,掌管军政大权,司马懿高居太傅,处处受到排挤。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势力,大权在握,曹芳再次成为傀儡皇帝。司马懿掌权不到两年便病逝而去,其子司马师执掌了魏国大权,曹芳非常憎恨司马师的横行霸道,知道司马师有篡位之心,就想夺回军权,铲除祸乱。曹芳集合亲信商讨对策,还没有来得及发动,司马师要挟太后,废除了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周边将士听到此事,纷纷发动暴动,一起讨伐司马师,但是势单力薄均被打败。司马师在前线战乱中受伤,大将军印一直紧握手中,等到司马昭赶到军中,司马师已经奄奄一息,只说出一定要守住将军印便吐血身亡。司马昭掌权后,与其父亲司马懿,兄长司马师,司马昭更加的跋...
· 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为何曹髦还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呢
还不知道:司马昭为何到死都没有篡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后期,司马家牢牢掌控了曹魏帝国的命运,这一切都是因为曹家有个好榜样,一直是司马家潜心学习的楷模,这就是曹操曹孟德,当年曹操是如何架空汉室?那一招一式堪称教科书式的手段,现在司马家其实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态度谦虚的好好学习,人家曹操怎么做的我们就怎么学,当年曹操是怎么架空汉室的,现在我们就如何做。司马家学的是相当认真,效果是非常到家,所以你说整个三国当中最牛的人是不是司马懿?司马懿自己肯定会回答说不是,这最牛的称号只能属于曹孟德。司马家照葫芦画瓢学曹操成功之后,司马昭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个人威望也是如日中天,势不可挡,远远压过了皇帝曹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这个时候司马昭心血来潮,想跨上皇帝宝座,也只是抬腿那么简单了,可是司马昭偏偏不想跨出这一步,司马昭和曹操一样,是没有当皇帝的预算的,他想做的就是比...
· 为什么荀姓可以不说免贵,直接说姓荀
姓氏是延续我们血脉传承的根源,祖乡的智慧流淌进我们的血液,一脉相承的文化渗入到我们的骨髓。姓氏是本是一种传承,它承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亲情与血缘,是我们根亲血脉的烙印。在家族的发展历史中,能被称为贵族的家族在历史上也应该是很有盛名的一族,何为贵族,原指帝王的内亲族,或者是很有权贵的家族。而荀姓作为贵族不仅是单单是指权贵与盛名,更是指很珍贵且稀少的姓氏,它不仅有着悠远的文化历史,而且传承着美德与智慧,所以称之为荀氏贵族。在荀氏贵族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人才,它们是我们这个家族的骄傲。作为人才理应是具备美德与大才的集贤者,对我们整个家族来说,优秀的人才越多,家族的素质就越高,家族就越能成为中华百家姓中的贵族或是望族。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通志·氏族略》有云:"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氏不同姓可通婚,同姓不同氏不可通婚。秦统一以后,姓氏合二为一。因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