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探究:元朝真的近百年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7
转发:0
评论:0
探究:元朝真的近百年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吗?,“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四人帮”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

  “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的许多人在批判“”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时。

  常把元朝人这段发自己朝代牢骚的牢骚话当成历史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历史学家”甚至由之推断,元朝立国到亡国近百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

  由于这位史学家颇有名气,有相当一部分喜欢“文化快餐”的人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又一个误区出现了——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

  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杨广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武则天时则天本人亲行殿试。

  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一般的史学著作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时前举唐、宋,后举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元代根本就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大漠深处有“绿洲”

  元代究竟是否举行过科举考试,我们还是应该让《元史》来说话。

  《元史·选举志》:“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九年秋八月,下诏令断事官术忽斛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

  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

  太宗即元太宗窝阔台,太宗九年即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是蒙古时代一个最为有名的贤相。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蒙古立国之初确实行过科举考试,考试中选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

  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并且点出了第一批中选者中的榜首杨奂的名字。

  也许有的人要斤斤计较蒙古帝国与元帝国之间的区别,认为开科取士的是蒙古,元代根本未曾开科取士,这话也不对。

  我们不妨再引一段《元史》。

 

  《元史·选举志》:“(元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

  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为负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

  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

  中书左三部与翰林学士设立程式,又请依前代立国学,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专命师儒教习经书,俟其艺成,然后试用。”

  此举因故未果。

  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九月,当时的丞相火鲁火孙、留梦炎等人又一次重新建议开科取士,虽然也因故未果,但当时的科举取士的方略却确定了下来。

  到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十月,当时的中书省官员又上书给皇帝,称“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诅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摘章绘句之学。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

  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建议皇帝重开科举,不过范围比隋、唐时代缩小了,只有德行、明经二科。

 

  元仁宗立即准其所请,并颁下一道诏书。这位皇帝大人在诏书中说:“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

  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联以眇躬,获承丞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

  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

  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帝国所属各州、郡、县遵从皇帝的旨意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315年2月,各州、郡、县推选出来的士子会试京师。

  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是个蒙古人,但他所下的诏书可一点也不“蒙古”。

  在他所下的诏书中对哪些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内容,甚至监考人员的组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我们首先看看哪些人可以参加考试:

  诏书上说的是:“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者方可以参加考试。

 

  考试的内容:

  “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

  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通过了第一场考试之后,接着考第二场:“第二场第一道(题)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

  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

  已(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一场通过以后。

  考第二场:“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

  接着是第三场,“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所有这些都通过之后,汉人、南人作一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

  第二名以下称为“及第二甲”,皆授给正七品的官职,第三名以下皆授正八品官职。

  蒙古、色目人只要通过两场就可赐进士及第(因为他们汉文化水准较低)。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诏书中还规定了监考人员:总监考由监察御史和廉访司官员担任,分监考由知员举、同知员举等人担任。

  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春三月,经过严格考试,蒙古人护都答儿,汉人张起岩等56位士子,及第、出身有差。虽然时断时续但绝非昙花一现。

  有些怀疑元代曾经开科取士的人,面对笔者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找到的史料。

  也不好断然否定元代有过科举考试,但他们却认为元代的科举,不过是一现的“昙花”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人结论下得也未免有些过早了。

  除了延祐二年开科取士以外,元帝国还时断时续地举行过许多次科举考试。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肯尼迪有句名言:“不要问国家对你如何,先应问问你自己究竟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对于喜欢搞“三段论”式推理,常发“不才君主弃”牢骚的人,不妨建议他们定下心来想想肯尼迪说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元朝真的近百年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的许多人在批判“”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时,常把元朝人这段发自己朝代牢骚的牢骚话当成历史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历史学家”甚至由之推断,元朝立国到亡国近百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由于这位史学家颇有名气,有相当一部分喜欢“文化快餐”的人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又一个误区出现了——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杨广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武则天时则天本人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一般的史学著作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时前举唐、宋,后举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给人造成一...
· 元朝时期真的近百年都没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的许多人在批判“”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时。常把元朝人这段发自己朝代牢骚的牢骚话当成历史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历史学家”甚至由之推断,元朝立国到亡国近百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由于这位史学家颇有名气,有相当一部分喜欢“文化快餐”的人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又一个误区出现了——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杨广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武则天时则天本人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一般的史学著作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时前举唐、宋,后举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给人造成一...
· 揭秘清朝时期的宰相真的没有出现过这个职位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宰相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在看影视剧的时候,如果有注意的话,会发现几乎每个朝代好像都有宰相。宰相一方面是帮助皇帝治理朝政,另一方面也是对皇帝的权力进行约束的。当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一开始还有宰相这个职位,但我们都知道明朝为了巩固皇权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东厂、锦衣卫等,朱元璋生怕自己的天下被别人夺走。于是就自编自导了一出左丞相谋反的戏码,借此将宰相的位置从中国历史上剔除了,而且下令以后不许大臣们上奏关于丞相职位的事情。之前提到过,宰相的一方面作用,是帮助皇帝处理朝政之事,为了弥补这个空缺,朱元璋就建立了内阁制度,由他自己选取6、7个人,组成内阁,来帮助自己处理事务。“内阁”成员的任期是无限期的,皇帝可以随时更换。清朝雍正年间(1730年),废除了“内阁”,成立了军机部。军机部成为神秘而强大的皇帝的代表机构。首相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是中...
· 匪夷所思的千古之谜:元朝帝王真的没有陵墓吗
每个封建王朝的帝王死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陵墓,而唯独元朝皇帝却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元朝帝王真的没有陵墓吗?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网络配图当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下葬。南宋文人的笔记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万马踏平”后,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智慧的民...
· 大禹真的铸造过九鼎吗?
那个九鼎是真的存在过,还是就只是个传说?当时有那个铸造巨鼎的技术吗?铜雕,铜佛像,金铜佛像,雕塑公司,城市铜雕,动物雕塑,紫铜浮雕,铸铜浮雕,青铜器,西方人物雕塑,现代人物雕塑,古代人物雕塑,铜香炉,铜钟,铜鼎,宝塔,神像,藏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