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玄奘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揭秘玄奘的身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60
转发:0
评论:0
玄奘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揭秘玄奘的身世,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在《西游记》中,唐僧的身世还是挺坎坷的。那玄奘的真实身世是怎样的呢?

  唐僧俗姓陈,父亲名萼,字光蕊,贞观十八年陈光蕊考取状元。唐王御笔亲赐状元,陈光蕊跨马游街三日。丞相有一女,名唤温娇,又名满堂娇,未曾婚配,正高结彩楼,抛打绣球选婿。陈光蕊正巧在楼下经过,小姐见陈光蕊人材出众,又是新科状元,内心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十数个婢妾走下楼来,把陈光蕊马头挽住,迎状元入相府成婚,成就一段姻缘。


  完婚后,陈光蕊受命为江州州主,不想,赴任途中,遇洪江梢公刘洪、李彪。刘洪见夫人貌美,心生歹意,把陈光蕊推入水中,强娶夫人为妻,还冒名为官。不久,夫人生下一子。夫人到江边,大哭一场,正欲抛弃,忽见江岸岸侧飘起一片木板,小姐即朝天拜祷,将孩子安在板上,用带缚住,血书系在胸前,推放江中,小婴儿顺水而下,后被金山寺长老搭救……

  父亲是状元,母亲是丞相之女,如果不生意外,以唐僧的长相和良好家世,长大后说不定也是一位翩翩公子,而这段有些坎坷不幸的家庭经历,也使唐僧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小说终归是小说,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的真实出身又是如何?他又为何会走上学佛之路?

  玄奘:名门望族 名臣后代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他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602年,他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历史上,玄奘的外公并非当朝丞相,但也有官职,任洛州长史。祖上几代都是显赫人物,都非常出众,玄奘也算的上是当时的“高干子弟”。

  玄奘的父亲陈惠博览经书,隐居乡间,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玄奘年幼的时候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年幼时候就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玄奘受二哥影响 走上学佛道路

  玄奘的父母在玄奘十岁左右就双双因病去世,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也就是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跟随二哥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开始学佛。刚进寺的时候,玄奘还不是正式的僧人,只是一个童子,多亏一个人的赏识发现才成为真正的僧人。

  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玄奘早早站在公衙门外,正巧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郑善果问他为什么要出家,当时,年幼的玄奘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欣赏他端丽的相貌,又惊佩他的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玄奘最终被破格录取。对于这样的“例外”,有人表示不满,但郑善果向同僚解释:“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玄奘就此出家,也在这时拥有法号“玄奘”,事实证明,郑善果没有看错人。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长达六年之久。618年,身逢战乱,玄奘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两法师处学习。在居蜀的四五年间,玄奘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的学业大进,见地也愈发深厚,逐渐闻名蜀中。好学的玄奘并未就此满足,他各处学习,刻苦钻研。624年,他离开成都,先后在荆州、赵州、扬州等地讲道拜师。627年,他到长安,师从几位名法师,学习各家学说,名满京师。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玄奘之路:揭秘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游记
公元664年,农历4月14日,一名高僧的葬礼正在唐帝国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长安最主要的街道,沿途簇拥了上百万的送葬市民,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据记载,长安城的街道两侧布满了素盖、幡幢、金棺、婆娑树,凄婉的笳声传来,使这个初春显得肃穆悲凉……这位高僧便是法师玄奘。公元627年,年仅27岁的玄奘从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出发,决定去天竺(印度)求取真经。因为难以翻越喜马拉雅山系,他选择从西域(今我国新疆、中亚地带)绕道前往印度。之后他独自一人“偷渡”出玉门关、穿过八百里流沙、翻越帕米尔高原、通过西控制的草原、渡过恒河后到达摩揭陀国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他在印度求学13年后,于641年启程返回,公元645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从出发到返回,玄奘西游历时18年,行程2万多公里,穿越110个国家,并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了传之后人的《大唐西...
· 真实的唐僧取经-玄奘西行
原文标题:历史上真实的唐僧:与他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1)本文摘自:《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作者:刘博杨柳,出版:花城出版社2011.2《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鬼小说,这本成书于明朝中叶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普及度超过了其他三部名著。书中所描述的几个典型人物--机智多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幽默、爱耍点小花招的猪八戒,忠厚老实、勤勤恳恳的沙和尚,不畏困苦、立志取真经、但不免又有些不明事理的唐僧,几乎是家喻户晓。“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小说《西游记》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从西天佛祖如来那里取得真经的故事。由于历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去印度“西天”取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难免会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混为一谈。事实上,神话小说...
· 玄奘之路:揭开历史上真实而又凶险的玄奘西游记
玄奘生于一个隋朝的官宦之家,原名陈袆,他的父亲因为不满隋炀帝的统治而辞官归隐。幼年的玄奘曾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母亲、父亲先后因病去世,10岁时只剩下他和哥哥两人相依为命。走投无路的哥俩到洛阳谋求生计,在寺庙里当了两名做杂活的“小沙弥”。3年后,13岁的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一位正式僧人。刚剃度后没多久,幼年的他就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当众复述了老师所讲的《摄大乘论》,令在场的僧人们大为惊异。玄奘本来可以和哥哥一起过着这种平静而安稳的生活,但隋朝的灭亡使他们开始了漂泊,他们辗转来到成都这个“世外桃源”,而具有探索志向的玄奘希望到各地游历,交流佛法。但爱好安逸的哥哥却不愿同行,这对相依为命的兄弟也自此分道扬镳。在国内游学的经历中,玄奘发现各地对于同一部佛经却有着不同的版本,这让他疑惑不解。而在长安,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告诉他,在遥远的天竺有一座那烂陀寺,里面高僧云集,还...
· 玄奘
玄奘(602-664年),原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此外,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对玄奘的历史评价真诚学习-探索真理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不顾安危-大乘菩萨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
· 玄奘简介
玄奘,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生平事迹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