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谈谈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3
转发:0
评论:0
谈谈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  公元221年,饱经风霜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关羽已经兵败被杀,这时候的蜀汉仅仅局

    公元221年,饱经风霜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关羽已经兵败被杀,这时候的蜀汉仅仅局限于益州一角。根据唐朝杜佑编纂的《通典-食货典》记载,蜀汉此时有20万户90万口(人);公元263年,后主刘禅向兵临城下的邓艾投降,这时的蜀汉共有28万户94万口(人)。为了考察蜀汉的人力资源,这里做以下几个假定:

  1 蜀汉的人口一直维持在90万人左右。实际情况当然复杂,不过这个简化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

  2 蜀汉人口的平均寿命为40岁

  3 蜀汉人口中最有建设能力,包括战斗力和农垦能力的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男性青年。

  这样的精兵强将蜀汉有多少?简单,12。5万。如果以15岁为标志,蜀汉的“战斗力”保持在27万,其中12。5万为精锐。

  


  再看看蜀汉的兵力变化。刘备称帝一年后就在彝陵之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估算其损失为4万士兵;魏延驻防汉中,估计其兵力为3万。因为这两处都是蜀汉的精锐,也假定他们全部属于那12。5万的精兵强将。那么彝陵之战后蜀汉在益州还有多少精锐?5万5千;包括汉中,8万5千。公元227年,距离刘备兵败仅仅5年诸葛亮率军北上汉中开始准备北伐。尽管他从平定的南方得到了“无当飞军”这样的部队,5年内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从上面的数字仍然可以看出,10万大军几乎带走了当时蜀汉全部的壮劳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后方谁来农垦?当然只有老少妇。三国时都江堰并不曾被废弃,诸葛亮为它还专门拨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但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它方便了农垦,本身却不会农垦,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而10万大军驻防汉中(并不富裕)使得在天府之国种地的人即使不少,效率却不可能高;而汉中虽然有人力资源,却缺少良田沃土。日积月累这当然会影响到蜀汉的家底。这下子明白曹操从汉中等地先后两次迁走的十三四万户居民对蜀汉是什么样的打击了吧。按照一户居民四口估计以及上面的比例,一下子就是6万精锐的此消彼长。另外,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国的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其标志就是班固在<<汉书>>中记载的"代田法"。这一耕作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对水源(灌溉)的过分依赖,即使是盐碱地也能有一定的收成,但需要的劳动量剧增。曹魏之所以大规模军屯,就是因为人力资源的欠缺使得它被迫利用士兵这一壮劳力。而蜀汉精锐尽出,后方的农业恐怕只能停留在依赖灌溉的基础上。对此,我认为其实诸葛亮心里是有数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将诸葛亮和曹魏的主要对抗罗列: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出陇东五丈原,并约定孙权同时出兵夹攻。曹睿亲自打退孙权,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抗数月而无机可趁,八月病逝在军中。蜀军撤退。

  除曹真曾经主动进攻一次,其余都是诸葛亮的主动出击。但是曹休兵败淮南后诸葛亮围攻陈仓有试试看捡便宜(并无贬义)的感觉,未必是诸葛亮计划中的,而攻克武都阴平根本就是收复失地。这么看,诸葛亮计划中的大动干戈应该是三次:公元228年失街亭,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的五丈原。每次他都为出兵准备至少三年,而到了战场还是小心翼翼。从他的行动看,诸葛亮其实很清楚以过大的消耗获取“胜利”对蜀汉犹如饮鸩止渴。准备的这三年间,蜀汉的军队当然不会干耗粮食,应当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从曹真进攻汉中一役蜀魏双方的动作看,汉中如果一直有十万蜀军,曹真未必敢动手(至少不会在给曹睿的表章中吹牛说必胜)而诸葛亮也无须要后方的李严率军两万增援。李严当时可是驻防江州,蜀汉的经济重地,可见诸葛亮将部分的士兵送回国内进行经济建设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其数目,以后来曹爽看到汉中兵力小于三万后伐蜀为参照,恐怕诸葛亮把大部分的兵力都派了回去。问题在于,诸葛亮对面的曹睿司马懿同样是内政高手。诸葛亮兵败街亭不久后曹睿就任命了新的凉州刺史,惩恶扬善积谷务农结交羌胡。其成效应该说是显著的: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曹魏在西凉的地方官都承认如果没有援军,西凉一个月就会饿死,但后来王经大败于姜维时甚至有能力派出援军;司马懿也开凿水渠浇灌了三千顷盐碱地,并特意从冀州迁来了五千农户,几年后洛阳闹饥荒时一下子就送去了五百万斛。英雄所见略同,因此双方才打了个旗鼓相当。另外都江堰的名气虽然大,实际效果恐怕不能和郑国渠相比,毕竟那才是战国时最大的水利工程。这条郑国渠却是在司马懿的手里。

  


  蜀汉经济上的崩溃,个人认为始于姜维。诸葛亮的北伐和姜维的北伐,在我眼里是两回事。诸葛亮最大的特点是慎重而兼顾经济,而姜维则根本不管内政。公元253年费袆遇刺身亡后姜维长年累月地带着蜀军主力驻扎汉中打打杀杀,看似主动,可后方谁在种田?纵有健妇把锄犁。蜀汉当时的政治外交局面已经有所恶化,南方少数民族的反叛绊住了一万蜀军,孙刘联盟的动摇也分走了一部分人马,姜维的几万大军虽然少于诸葛亮的十万,但对于蜀汉的负担实际上更为沉重。那12。5万的精锐恐怕没有多少能够用在内政上。结果仅仅5年之后的公元258年12月姜维就被迫改全面防御为重点防御,不但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赔了进去。姜维的对手邓艾在内政上的功夫,完全是另外的量级。同时,董允病逝后蜀汉缺乏严厉正直的官员,刘禅很快就动不动公费旅游,还增加宫廷声乐大肆征民女为宫女。谯周讽刺姜维劝谏刘禅,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在曹魏方面,司马懿杀曹爽虽然是曹家的悲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曹操提倡的节俭屯田唯才是举等都被司马继承,在事业上司马懿不正是曹操最好的接班人吗?

  仲达在关陇,邓艾在淮南,羊祜在襄阳,无不以农垦屯田为重。司马懿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邓艾在淮南以四万人"且田且守",羊祜在襄阳垦田八百顷,这些才是魏晋平定吴蜀的根本。刘禅投降时的40万斛粮食仅仅够蜀汉的10万军队吃24天,这样的国家某种意义上,根本不用魏国来打。

  蜀汉不置史官使得蜀汉的内政建设细节很难考证,这篇文章也仅仅是一个推测,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斧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姜维和诸葛亮为何要不断地北伐?
诸葛亮当初分析北伐成功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待天下有变,历史的局势则每一年都在变化,不能把数十年的战略一概而论。而且国防策略是否正确还需要根据敌国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某个时期策略正确不等于一直正确。诸葛亮时期,曹魏北方受科比能和公孙渊牵制,兵力不能集中防备蜀汉。公孙渊兵力约有十万之众,燕国人口约六十万,是一个仅次于蜀汉的国家。详细看公孙渊兵多,司马懿兵少,为什么公孙渊输了?《晋书》所统计30万乃辽东郡人口,未计乐浪、带方二郡。《后汉书.郡国志》:记顺帝永和五年,辽东郡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此载有误,以一户五口记,当在三十二万口左右,与有《晋书宣帝纪》“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吻合,《后汉书》记载当为二十八万。)玄菟郡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记载有误一千当为一万);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共合计近六十万口。东汉末年辽东未发生大战,青、...
· 为何得到诸葛亮真传的姜维和邓艾斗的不分上下
姜维怎么拜师诸葛亮的?《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网络配图姜维与邓艾差距从历史上看,在两人所经历的大小战斗中,邓艾几乎没有败给姜维,而姜维的用兵和计谋屡屡被邓艾所破解,除了最后的诈降。姜维最后的诈降除掉了邓艾,这只能证明钟会有野心,邓艾没有心计和慧眼识人的智慧。邓艾因为没有看穿钟会有野心,没有看透司马昭,没有心计和高政治头脑,所以被害。从这点来说不是邓艾不知道姜维诈降,不是邓艾笨,也不是姜维的计谋太好,而是姜维的计谋正对要害,正对钟会的味口和司马昭之心。姜维在计谋上只能算是略胜一筹。为什么只是略胜一点呢?看看《三国志》上写的邓艾绕过剑...
· 姜维和陆逊比哪个厉害姜维最后怎么死的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军事上:姜维:主要战绩NO.1与蒋琬偏师西征破郭淮。NO.2协...
· 姜维和赵云一战谁输了姜维故里位于何处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单枪匹马,所向无敌。是刘备忠实的部将。姜维投降蜀国时,曾经和赵云有过一战,关于此战的成败,众说纷纭。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一说法是赵云败了,因为在战中,赵云有过大惊的表情,还有在回来之后对姜维赞赏有加。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实力超出了赵云的想象,所以才会惊讶甚至方寸大乱,所以从这些来看,是赵云败了。但是另一说法是赵云胜利了。惊讶不过是因为对姜维实力的错判,本来以为姜维只能走几个回合,但是没有想到姜维竟然和他对敌并且没有失败的迹象。至于赞赏是因为赵云已经很久没有再逢敌手,所以对姜维能挡他的攻势如此之久颇为惊讶,进而欣赏姜维。这一点的佐证还有姜维在投降蜀国之后,谋略方面拜诸葛亮为师,诸葛亮将毕生所学传于姜维,但是武学方面却是跟的赵云。赵云的赵家枪,就是通过姜维传下去的,所以说,赵云的武力应该是胜于姜维的。当然,另一波人反对,他们认为赵云其实算不上名将,充其量也...
· 史学文纵——姜维和钟会
?魏武帝亡殁了,继之而得志的,却是司马氏父子。忠君爱民的心地,光明磊落的行为,全都看不见了,所剩下的,只是些自私自利的心地,狡诈刻毒的行为,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道德,真个就此完了么?不,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没有突然而兴,也没有突然而绝的。虽然在其衰败垂绝之时,也总还有一两个人,出而为神龙掉尾的奋斗。这正和日落时的余晖一般,流连光景的人,更觉得其可爱了。司马昭打平了诸葛诞,又杀掉了高贵乡公,就渐渐地可以图篡了。要图篡位,总得立些武功,于是决计伐蜀。这些话,上文中业经说过了。这时候的蜀国,却是什么形势呢?蜀国这时候,兵权算在姜维手里。但是费袆死后,后主所信任的宦官黄皓,渐渐弄权,要想排挤陷害他。姜维虽有武略,政治上的手腕似乎欠缺些,就不敢回成都,带着兵屯驻在沓中。这沓中在现今甘肃临潭县,就是从前的洮州的西边,未免太偏僻些了。当时魏国是分兵三路: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邓艾牵制住姜维的正面,诸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