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悟空”真有其人:唐朝时出使西域学佛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1
转发:0
评论:0
“悟空”真有其人:唐朝时出使西域学佛,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在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在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

  在佛教史中,悟空实有其人,当然不是一只猴子。

  《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他从小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别将。他奉命护送罽宾国(汉西域国名,今克什米尔一带)使臣回国,在宾国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发愿,痊愈之后就出家为僧,号达摩驮都(法界的意思)。唐肃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仪,并在各地流浪,遍访名寺名塔。

  学成之后,悟空到骨咄国城的小海边,从南岸入城,突然地动山摇,暴雨如注。他逃到一棵大树底下躲雨,正巧许多商人也来躲雨,商人说这是因为有人带着佛陀舍利引起了龙神震怒,悟空向龙神祈宥,这才雨过天晴。他到龟兹的莲华寺之后,潜心翻译,将《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翻译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四十年后,贞元五年,他回到京师,进上佛牙舍利,敕封为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佛经中的悟空除了也曾经出使西域之外,和孙悟空之间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保留至今最早的西游故事之一、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吾空的猴子,也许是悟空的讹误。须菩提祖师给美猴王取名孙悟空,《般若心经》上的名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显然就是要看破红尘,用悟空这个名字来命名我们的主人公,有一种四大皆空的虚无主义意味。莫非这妖猴真是凭空而来?

  悟空和尚和玄奘法师在历史上一样都是取经人,这一点值得注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叫朱士行,为曹魏时代颍川地方人,这个朱姓可能是猪八戒的猪姓的一个源头。在更早的西游故事中,如《朴通事谚解》现过一个叫朱八戒的黑猪精,显然是猪八戒的前身。明代的朱姓皇朝让朱这个姓氏在小说中变得讳莫如深,以朱为猪,进而演化出一个喜闻乐见的耳大鼻长的猪精形象,这是可以想象的事。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个推论的话,那么我们要说,唐僧和这两个也曾经去西天取经的徒弟共同形成了一个取经者的团队,他们不论以什么面目出现,至少他们都曾经虔诚。

  这三位取经人到了《西游记》中有了不同的角色分工。唐僧是人,其他两位都沦为动物形象,说来也多少有些不敬。不过,与猪八戒这头丑态百出的猪相比,孙悟空这只猴子就要英武得多。

  《封神演义》中的猿精和杨戬,几乎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翻版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是猴子却能大闹三界降妖伏魔,他的本领为什么能力压群雄,除了孙悟空后天的努力(拜师学艺,艺高人胆大之外),和猴子本身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关联?

  陈寅恪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中试图分析唐僧徒弟的来源,他以为玄奘既然实有其人,他的演义大约也是从佛教中来。陈先生说,《贤愚经·顶生王缘品》就是大闹天宫,他认为,法师在讲法时常常说一段故事,所以他们就会把这段闹天宫的故事和《罗摩衍那》中的猿猴故事混合在一起,变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源头。陈寅恪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单独想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亦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之严。若绝无依藉,恐未必能联想及之。”

  中国的猴子传说与《西游记》真的泾渭分明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区分一下,孙悟空到底是猿还是猴。六耳猕猴和孙悟空难分辨的故事似乎在强调孙悟空是只猕猴,可是在书里又频繁地用“心猿”来指代孙悟空。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猿和猴似乎并不能分辨得非常清楚,在孙悟空之前,常常用“袁”姓而不是“孙”姓来命名猴精,这表明人们更多地相信猿比猴更高明,更容易修炼成精。

  长臂猿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成为贵族的宠物。古代中国人对于这种手长的灵长类动物——刘备的手也很长——表现得情有独钟。《淮南子·说山训》记载楚王曾经饲养一种叫神白猿的长臂猿,说明至少在楚的时代就已经出现长臂猿的饲养。这也许是因为长臂猿深通人性,所以他们在志怪性质的古籍和小说中,常常会成为妖怪的化身。

  在《封神演义》中,猿精袁洪和杨戬有一段精彩的打斗戏,几乎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打出手的一次翻版。这两次与二郎神/杨戬的争斗,都以猴子的失败而告终。在《封神演义》中,袁洪神通广大,多次大败姜子牙,与杨戬也是杀得难解难分。在《封神演义》中,杨戬也有七十二般变化,作者又说袁洪也有“八九功夫”(八九正是七十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直到最后杨戬用上女娲娘娘赠送的“山河社稷图”才将其擒获。而这“山河社稷图”中最关键的,仍然是猴子的桃子。另一个与《西游记》中相似的情节是,袁洪即使被缚,仍不愿束手就擒,杨戬屡次三番砍他的脑袋砍不下来,最后姜子牙用陆压留下的“飞刀”才将白猿精斩首,这和《西游记》中二郎神需要太上老君的帮助才能抓住孙悟空也有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张骞几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张骞只出使了两次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出使队伍离开长安,经陇西向发,但不久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长期监禁张骞,并为之娶妻成家,希望他能投降。张骞始终没有屈服,时刻等待时机准备逃脱,并在11年后乘匈奴防备疏松,终于和随从人员逃出匈奴。张骞一行向西越过葱岭,经过几十天长途跋涉后抵达大宛(Farghana),即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Valley)。随后大宛王派人护送张骞前去康居(Sogdiana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再由康居到达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立新王,并越过阿姆河吞并了大夏故地,已然安居乐业,兼以距中国太远,不想再向匈奴复仇。张骞在此住了一年多,不得已而东返。返途中为了避免匈奴的拦截,张骞未走原路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柴达木盆地,绕道青海归国,但不幸又被匈奴捕获。所幸一年后,匈...
·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蕃)、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天...
·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张骞,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114年,早期经历不详,在出使西域前在汉朝当一个小官,默默无名,史书文献鲜有记载他出使西域前的事迹。张骞出使西域画像(网络图)西汉建立之初,就早已饱受匈奴不断骚扰西北边境,甚至有威胁汉朝都城长安的危险。在此时代背景下,汉武帝刘彻决定联合匈奴的世仇,位于匈奴西边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一起共同抗击匈奴,于是招榜天下,寻找有才干,有学识的人出使西域,就这样,张骞为国报效。于公元前139年,率领100多人的队伍,在降汉的匈奴人甘父向导下,向西域进发。穿越河西走廊,匈奴的大片控制区域,寻找大月氏国。出使途中,波折不断,第一次被匈奴截获,在匈奴被拘押达10年,好不容易逃出去了,找到大月氏国却情况已发生改变,大月氏国不想东返了,更不用说和汉朝一起攻打匈奴,张骞逗留一年有余,失望返回汉朝,悲惨的是,想绕过匈奴的控制区域,却还是被匈奴发现,又被扣押了一年,整个出使西域历时13年之久...
· 唐朝时是怎么规划西域的?
前期发过两篇关于两汉与西域关系的文章,今天再来看看唐朝。南北朝后期,北方草原上和吐谷浑崛起,两大汗国胁迫西域诸小国威胁中原王朝。直到隋朝迫使东、西分裂,消灭吐谷浑,在西域建立鄯善、且末、伊吾三郡,才再度实现了对西域的初步政治整合。但好景不长,隋末农民起义使得西域刚刚好转的形势再度恶化。东与吐谷浑复兴,西域三郡陷落,西域与中原王朝刚刚重新建立起的政治纽带再度断裂,也将彻底实现西域与中原政治统一的重任交给了后来的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时,东西之间爆发全面战争,东惨胜,加之连年天灾,国力大减。唐朝趁机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开始北伐东。东被消灭后,其属民大量涌入西域,盘踞在伊吾附近。由于与唐毗邻,唐朝不惜物力全力招抚。贞观四年八月,东余部投向唐朝,唐随即在伊吾设置郡县,称西伊州,贞观六年又改称伊州。伊州的建立,标志着唐经营西域的开端。随着的衰落,原本向其称臣的西域各国,包括葱岭以西的昭武九...
·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简介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知道,在汉代之前,我们的国家相对封闭,西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不过在西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西域的情况逐渐了解起来,但是十分狭隘。之后,终于有一件事使得中原和西域沟通起来,这件事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中人,陈寿说是“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建元年中为郎。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威胁。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去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塔吉克),共伐匈奴。为此,汉武帝“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张骞出使西域,随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张骞出使西域,由于带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会受到匈奴的阻挠,会有各种艰险。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今甘肃临洮南)途径匈奴时,被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