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为南宋“福船”类古船
据新华社电在水下沉睡八百多年后,满载船货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历经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目前已出土文物超过1.4万件套。专家推测它是属于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类型的古船。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在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布“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公布沉船类型、船货发掘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发现。
“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说。
他认为,“南海一号”的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的立体结构,较为鲜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海外贸易史具有重要意义。
从已经发现的船载货物时代分析推测,沉船年代应属于南宋中晚期,也就是13世纪早中期。
截至2016年1月5日,“南海一号”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其中包括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漆器28件,以及约17000枚铜钱和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重要考古发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说,考古科研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南海一号”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在。
其中,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其中以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与青白瓷以及浙江龙泉系青釉瓷等为主,器型则包括壶、瓶、罐、碗、盘、碟、钵、粉盒、炉等。
“已经提取出来的船货基本面貌越来越清晰,船货构成更加丰富,各舱之间的船载货物品种也具有一定规律。”刘成基说。
“南海一号”出土的金银铜锡和漆木器等也非常重要,其中金页、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以及地名等戳记。刘成基认为,这反映出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已延伸到了海外贸易领域。
他还特别提到,沉船的船货中还有一些器形较为特殊的外销瓷器、浓郁异域风格的金饰品、朱砂、水银和剔犀、剔红漆器等。
“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金制饰品以及金页、玉件、银铤、漆器等应属于非贸易性质的个人携行物品。这些说明船内应搭载了一定数量的商人、旅客等。”孙键说。
预计,“南海一号”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将于2016年基本结束,后续还将开展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东救捞局合作,在广东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南海一号”。从1989年至2004年,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
2007年12月,按照“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南海一号”成功实现整体打捞,成功移入“水晶宫”,在那里,“南海一号”在与其海底环境相似的水体环境中得到保护,考古专业人员则在室内继续对沉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与保护。经测量,沉船残存约22米,船宽约9米,是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
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说,“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成型的历史。“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水环境保存整条船的成功和室内保护发掘项目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等多方大力协同和支持,这也标志着中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