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小芝峙山头遗址考古有新发现 年代比河姆渡遗址还早1500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5
转发:0
评论:0
小芝峙山头遗址考古有新发现年代比河姆渡遗址还早1500年,小芝镇是位于临海东部的美丽乡镇,2014年,有考古爱好者在当地发现古人类遗迹

  小芝镇是位于临海东部的美丽乡镇,2014年,有考古爱好者在当地发现古人类遗迹,初步追溯到8500年前,比河姆渡遗址还要早了1500年。

  新闻的热度散去,考古发掘工作并未停歇。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小芝峙山头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并发布了《临海市峙山头遗址考古勘探试掘报告》,再一次确定了遗址的年代、面积、特征、保存现状等更多重要资料。

  昨日,记者赶到小芝镇,再探峙山头遗址。

  村民“当地历史始于唐朝”的印象被颠覆

  1月6日上午,阴雨天气,与小芝镇政府工作人员和两名村干部一块儿,记者赶到了南丰村附近的一处山头。早在2014年5月,记者曾到过这里,这片遗迹最早被湖北的考古爱好者胡为农先生发现,而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沿小路走上一处山岗,岗上是片桃林。记者从村民委委员毛必邦口中得知,这片桃林是村集体承包出去的,种了五六年,谁也没想到,脚底下会有那么多考古文物。

  上溯小芝的历史,当地最早的记载止于唐朝。毛必邦对记者道,约是唐代武则天年间,有毛姓三兄弟到临海一带定居,最大的兄长就安身在小芝南丰村,另外两兄弟分别在附近的龙岙和温岭泽国,繁衍至今。

  “从唐朝算起,那也就一千多年的历史。”村支委毛时环说,“按照这次省里专家的说法,这里七八千年前就有人定居了。”

  


  图为现场挖掘的建筑遗迹

  桃林中,出土“灰坑”“柱洞”等建筑遗迹

  穿过桃林,能见山岗上搭起两处狭长的棚子,钢管为架,玻璃作顶,每处十多平米见方。工作人员打开铁丝门,棚子里头是一道长方形的坑洞,坑洞四周切面整齐,内部是一道道不规则的沟槽。稍加想象,这些沟槽像是在地底挖出了一些廊柱石墩等遗迹后,从而留下的痕迹。

  聊下去,记者的猜测得到证实。毛必邦介绍说,据这几批前来勘探的专家介绍,这些坑洞里的沟槽,就是远古时候人类在这上面居住时,将树木埋在地下做立柱建屋。因为树木腐烂变质后与周边的土质不同,将这些灰质起出,就留下了各种形状的沟槽。

  为什么会有各种交错复杂的沟槽呢?因为遗迹上的人类活动不止一次,所以留下的痕迹也是层叠重复。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钻探、试掘及众多地层剖面的观察,可以确定文化层在山顶及山下坡脚平地均有分布,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

  也就说,不光是桃林所在的山岗,这片山坡远近延绵,脚底下挖出来都分布着这些建筑遗迹。

  


  图为小芝镇南丰村遗址

  出土40箱器皿,追溯出这片遗迹的年岁

  走下山岗,就是2014年最初发掘时的一处山坡断面,停止勘探后,如今断面上已经长回一些草木。据毛必邦介绍,此前省里的考古工作人员来过两次,一次是2014年5、6月份,正是摘桃的时候;还有一次是2015年开春。

  期间,为了保护考古现场不被人为破坏,临海市、小芝镇两级政府和南丰村还组成了巡查小组,专门建立了遗址巡查制度,每天都有特定人员往来巡查,确保遗址不受到人为影响甚至破坏。

  小芝镇工作人员介绍,从2014年6月起,峙山头遗址上共出土文物40箱,保存于临海市文保所。

  这些文物都有哪些家什呢?毛时环告诉记者,村民认得出的,大多是些盆盆罐罐的碎片,还有一些石器,像用绳子绑在木柄上的石斧等。用专家的话说,这些出土的文物,是一些“平底盘、绳纹釜、双耳罐、圈足盘等器形”,但“保存不佳,完整器或能复原的陶器很少”。

  这片远古人类遗迹的年代,就是由这些出土的文物推断出来的。根据陶器的特征判断,峙山头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包含两个阶段:早期具有上山文化晚期特征,年代约距今8500年;晚期具有跨湖桥文化特征,年代约距今7000年至8000年。

  遗迹的出土,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临海市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郎爱萍,她告诉记者,实际上,对峙山头遗址的勘查工作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4年6月到8月,经过初步勘查,刮铲和观察了大量地层断面,初步了解了遗址的年代、范围和文化面貌。

  第二阶段是2015年3月到5月,主要工作是对遗址东坡进行了系统的钻探,为了解遗址东坡的地层堆积情况。

  第三阶段是2015年9月到10月,在山麓东坡及山顶了布设了8条探沟,尽可能地寻找遗迹现象,确认聚落的重心。同时,还对峙山头遗址周边进行了实地勘查,范围覆盖小芝镇全境及东塍镇的东南部,目的是了解史前时期这一地区遗址的分布情况。

  小芝峙山头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临海市史前文化的空白,是继仙居下汤遗址之后,灵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开启了灵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探索的序幕,对完整认识中国东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榆林又现一处古石城考古人员称比石峁遗址还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透露,他们在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房崖村,发现了北方地区保存较好、揭露最为完整的龙山时期小型石城聚落。这是近期在榆林发现的又一处古石城,考古人员称,这里比石峁遗址还要早。房崖村位于榆阳区南部山区,人口较少,而考古人员发现的石城就在新建高速路出口旁,与村子隔着河川。在一位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沿着不平的土路来到房崖村寨峁梁上,椭圆形土坡上有三处垒得很整齐的石堆,还有一些散落的石块,石块有大有小,但比较平整。除了石块,记者还发现了几块有纹路的瓦砾,像是烧过的陶器。一个姓房的村民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村子大多姓房,这个古城早在十年前就被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说:“去年在修神米佳高速时,当地政府让我们过来考察。这处遗址面积逾3万平方米,是北方地区保存较好、揭露最为完整的龙山时期小型石城聚落,房址数量丰富、保存较好、排列有序。”据孙周勇介绍,寨峁梁遗址发掘的遗迹包括南城墙...
· 河姆渡遗址
图片参考文献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南京:江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ISBN7-5382-6208-3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介绍浙江文物保护——河姆渡遗址
· 河姆渡遗址位于什么流域?河姆渡遗址距今有多久
河姆渡遗址(HemuduSite)中国晚期旧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1954年前属于浙江慈溪市),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在余姚,甚至全国都有盛誉!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
· 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考古有新发现
是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本报讯(记者孟苗)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称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大佛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雕造年代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蒙山开化寺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蒙山,始建于551年(北齐天保二年),与龙山童子寺同时为北齐文宣帝所创建。开化寺分前(下寺)、后(上寺)两院,后院在开化沟内蒙山之阳的山崖旁,建筑高大宏伟,依山势镌刻着高约63米的蒙山摩崖大佛像;前院是为远瞻大佛而建,在后院之东南1公里处,两院一前一后隔山涧遥遥相望。开化寺由于寺毁阁倾,如今只剩下后院蒙山摩崖大佛和前院连理双塔。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组对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上揭露了佛阁的全貌。发掘清理出的大佛龛平面略呈半椭圆形,属于露顶式,面宽29.60米、进深17米。大佛...
· 考古新发现:古城遗址现场发现城中寺
城四家子城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自治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探明该城址的具体形制和用途,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13年开始对城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从吉林省文物局了解到,经过两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城四家子城址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的城址,这是我国首次对辽金时期州城城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网络配图经考古人员测量,城四家子城址城墙周长达5748米,城墙上分布多个马面(用于军事防御),城墙东西南北各有一处带有瓮城的城门,四角建有角楼,东城墙及北城墙外侧还挖有护城壕。记者看到,该城址的部分城墙遗迹依然较为宏伟,北侧城墙现存高度最高达7米左右,城墙最宽处达18米。考古发掘主要选取了北城门以及一处夯土建筑台基。记者在主体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建筑台基遗迹看到,台基的基本形制清晰,磉墩和墙体基槽依然可见。根据台基遗迹上的柱网分布情况,考古人员推测此处原有一处面阔五间、进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