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开封北宋新郑门遗址“城摞城”奇观初现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92
转发:0
评论:0
开封北宋新郑门遗址“城摞城”奇观初现,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开封市新郑门遗址发掘现场作业。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


  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开封市新郑门遗址发掘现场作业。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重现开封“城摞城”奇观而进行的开封北宋东京城新郑门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发现宋代城门和城墙遗址、宋至清代层层叠压的“路摞路”现象,以及清代民居院落“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等,“城摞城”奇观初现。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从战国时代到清代2000多年间的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封市2012年启动“城摞城”新郑门遗址项目,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完成项目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

  开封北宋新郑门遗址发掘取得收获 “城摞城”奇观初现

  8月24日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重现开封“城摞城”奇观而进行的开封北宋东京城新郑门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发现宋代城门和城墙遗址、宋至清代层层叠压的“路摞路”现象,以及清代民居院落“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等,“城摞城”奇观初现。

  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从战国时代到清代2000多年间的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城摞城”奇观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封市2012年启动“城摞城”新郑门遗址项目,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完成项目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

  北宋东京城的外城是一座城高池深、壁垒森严的军事城池,新郑门是其外城上的四个正门之一。发掘显示,整个门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城门和瓮门均为砖砌而成,整个瓮城城墙主体为夯筑而成。

  在城门之上,考古人员已揭露出宋代至清代10多层密集叠压在一起的道路,这种“路摞路”现象,直观展现了开封“城摞城”奇观。

  考古资料显示,新郑门在北宋末年废弃,但通过新郑门的道路一直在使用,直到清道光年间毁于洪水后才废弃。考古人员在新郑门外道路两侧清理出多处民居和大量遗物。

  据介绍,已发掘清理的清代院落与清代道路、院落、水井、田地等,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清代开封郊区“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整个村落保存完整,道路、院落、房屋、水井、农田等生产元素齐全,灶台、砖台、鸡窝、锅碗瓢盆等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具齐全。遗址内房屋相接、道路相连,布局紧凑,生活区内供水充足,排水通畅,出入便利,日常设施完善,生活气息深郁。

  令人感叹的是,该区域正好叠压在宋代新郑门城门洞之上,为原址留存保护增加了难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介绍说,正在发掘的清代文化层下面至少还有4米厚的文化堆积层,依次有清、明、元、金、宋等时期的文化遗存需要清理。由于目前新郑门仅揭露出半个门道,搞清其形制布局、建筑特点以及城墙的加筑、维护、废弃等情况,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刘海旺表示,今年年内将继续发掘2000平方米,以全面认识新郑门全貌,深入探索东京城的城门及城墙建筑形制,填补北宋东京城考古的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2000年6座城被淹埋开封北宋遗址现城摞城奇观
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重现开封“城摞城”奇观而进行的开封北宋东京城新郑门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发现宋代城门和城墙遗址、宋至清代层层叠压的“路摞路”现象,以及清代民居院落“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等,“城摞城”奇观初现。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从战国时代到清代2000多年间的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城摞城”奇观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封市2012年启动“城摞城”新郑门遗址项目,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完成项目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北宋东京城的外城是一座城高池深、壁垒森严的军事城池,新郑门是其外城上的四个正门之一。发掘显示,整个门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城门和瓮门均为砖砌而成,整个瓮城城墙主体为夯筑而成。在城门之上,考古人员已揭露出宋代至清代10多层密集叠压在一起的道路,这种“路摞路”现象,直观展现了开封“...
· 北宋东京城遗址
历史沿革天祐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将其所在的汴州升为开封府,建名东都。改汴州使治所为建昌宫,并对其进行改建,成为北宋东京城的范本。开平三年(909年),后梁迁都洛阳。至936年〈乾化三年至龙德三年(913-923年)除外〉,洛阳代开封成为行政中心,降开封府为汴州宣武军。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东巡汴州,以其衙城为行阙,改称大宁宫。此后历后汉、后周开封保持了东京的地位。北宋都城建隆三年至乾德四年(962-966年),宋太祖对开封皇宫进行重建。先后建大庆、文德、紫宸、垂拱四大殿,崇文院、六阁、景福和国史院、都堂等建筑。新皇城东西宽约1050米,南北长约1090米(合七里余)。后虽又进行改建,而皇城布局未作重大变化。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新建延福宫,皇城范围增至九里十三步。政和七年(1117年),建艮岳。现况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北宋。贞元三年(1155年),...
· 邺城遗址
历史先秦两汉商朝时,宰相伊尹流放其君太甲于此地,时曰桐。春秋时期齐桓公筑邺城,邺是邑名。战国时属魏,有邺令西门豹治邺之故事。依“邺令(邺县令)”一词推断,此时可能已置邺县。今留有西门豹祠在河南省安阳县。西汉建立后为魏郡治所。汉末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袁绍以邺城为根据地,遂成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魏国之都于此。曹操因旧城增筑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即铜雀台),遗址位于今临漳县三台村。曹丕代汉,迁都洛阳城,邺仍为魏郡郡治,并以“王业之本基”为曹魏五都之一。西晋沿袭曹魏旧制,后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314年改名临漳县。咸康元年(335年)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都曾在此建都。东魏建立,迁都于此,置司州,改魏郡为魏尹,并于古漳水南岸营建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规模大于北城,现其城遗址因漳水改道...
· 戚城遗址
戚城遗址位于今天濮阳市区,为春秋时期卫国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时期各国诸侯曾在这里进行了7次会盟。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现存城址内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城门、宫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遗迹。出土有龙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残片,商代灰陶细绳纹鬲、大口尊等陶器残片,以及周代、汉代等不同时期的遗物。在1995年的考古试掘土马铃和车马器残件。1996年国务院公布查海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戚城,孙氏在此袭居六代,为卫世卿,他们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演出一幕幕活剧来,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害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晋国避难,13年后潜入戚城,与其子辄(已立为卫出公)争国。蒯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辄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庄公。子路是...
· 山东狄城遗址
遗址重现狄城旧址2013年年底,高青县高城镇信家村、陈窑村和西关村之间发现了狄城遗址,勘探工作至今年3月底告一段落,发现了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早期城垣遗迹,在城内发现了约7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先秦时期的狄国(后为齐国城邦狄城)故址重现于世。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波说:“这次发现把狄城城垣建造的年代提到了春秋时期,而这一时期保存如此完好的城址是屈指可数的,这是了不起的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城墙一期夯土约为春秋时期,并勘探发现了岳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西汉以后等不同时期的标本,这对理清狄城遗址的文化脉络和年代跨度及研究西周齐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比较明确地给出了狄城遗址的文化脉络和年代跨度。”王永波说。据文献记载,狄城遗址有三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周成王东征,封其舅父于此,称狄(也称翟)城;随后,与酒祖仪狄相关的“长狄人”(防风氏后裔)曾在此建n瞒国。周王朝建立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