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葛亮如何离间计巩固自身地位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7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如何离间计巩固自身地位的?,李严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但在第三次北伐中因造诸葛亮的谣被贬为平民,那么历史对于这次

李严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但在第三次北伐中因造诸葛亮的谣被贬为平民,那么历史对于这次造谣依据是什么呢—— 读《三国志·蜀书》的一点疑问 ﻪ李严,又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

原为刘璋手下。刘备入蜀时,曾在绵竹与刘备抗衡。后降于刘备。刘备死时,托孤于诸葛亮,主民政,以尚书令李严为副,统内外军事。 ﻪ《三国志·蜀书》上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当时正值秋夏之际,又逢连日阴雨,运粮跟不上。于是李严写信给诸葛亮,说后主刘禅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兵,李严又说:“军粮尚还足,为什么回来呢?”想逃脱未完成军粮输送的责任。又给刘禅上表,说诸葛亮是假退,想诱敌一战。诸葛亮向刘禅出具了李严的信,对照笔迹,李严骗人的把戏被揭穿,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橦。 ﻪ乍一看《三国志·蜀书》,李严被贬罪有应得,运粮不继也就罢了,为何又要骗人呢?但仔细推敲一下,却觉疑点甚多。

李严是何许人也?乃一川中降将而与诸葛亮并受诏为托孤重臣,且统内外军事。由此可知,其头脑必有过人之处。诸葛亮也赞其:“部分如流,趋舍罔滞”,如此之人,怎么会耍出这样一个拙劣之极的把戏呢?就是头脑比白痴稍好一点的人,也不会自己的亲笔信还在别人手里,就两面造谣吧?

我认为李严被贬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ﻪ李严作为托孤重臣之一,又掌握着兵权,名爵屡次升迁,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这就威胁了诸葛亮这丞相兼第一托孤重臣的地位。所以在李严升迁的同时,诸葛亮就逐步夺过李严掌握的兵权,使李严渐失主管军事的地位,就像曹爽被司马懿封为太傅一样。诸葛亮南征,完全抛开李严这个军事统帅,而后调李严自永安于江洲(今重庆渝中区),再以御曹真为由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所控制的中枢。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更直接夺其兵权,只让李严负责押运粮草的工作。蜀道难,粮草往往不能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处理不好,把这个烫手山芋仍给李严,李严不出岔子才怪。于是诸葛亮借此机会,一鼓作气,拿出自己的政治本领和常用的离间计,使李严被贬,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得到巩固。 ﻪ政治斗争在封建社会是很常见的,作为封建官僚,诸葛亮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也有可能采取政治斗争的形式,排除威胁。在位时有“贞观之治”美誉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弑兄杀弟后才当上皇帝的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离间计贬李严背后的阴谋?巩固自身地位
李严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但在第三次北伐中因造诸葛亮的谣被贬为平民,那么历史对于这次造谣依据是什么呢——读《三国志·蜀书》的一点疑问李严,又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原为刘璋手下。刘备入蜀时,曾在绵竹与刘备抗衡。后降于刘备。刘备死时,托孤于诸葛亮,主民政,以尚书令李严为副,统内外军事。《三国志·蜀书》上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当时正值秋夏之际,又逢连日阴雨,运粮跟不上。于是李严写信给诸葛亮,说后主刘禅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兵,李严又说:“军粮尚还足,为什么回来呢?”想逃脱未完成军粮输送的责任。又给刘禅上表,说诸葛亮是假退,想诱敌一战。诸葛亮向刘禅出具了李严的信,对照笔迹,李严骗人的把戏被揭穿,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橦。乍一看《三国志·蜀书》,李严被贬罪有应得,运粮不继也就罢了,为何又要骗人呢?但仔细推敲一下,却觉疑点甚多。李严是何许人也?乃一川中降将而与诸葛亮并受诏为托孤重臣,且...
· 春秋战国历史-战国时国君地位的巩固
国君是一国之首,然而在春秋时代的封建结构下,国君的主权似乎很有限。卿大夫们,在关系上是国君的宗亲昆北,在身分上与国君相去不过一肩。在《左传》上因此有这种记载: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每一阶都只比次一阶高出一点点;国君的威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出群臣之上。演变的极致,就是卫国的“政由宁氏”,只把宗教权力保留给卫君。鲁君的地位也凌夷不堪,到昭公时,鲁君已经四世不能掌握实权,昭公自己更是被逼出亡,老死客地。晋国也免不了被三家瓜分,晋侯反而必须向韩、赵、魏韩朝贡。齐、郑、宋诸国莫不曾有这个国君丧失主权于强臣的经过。战国时代的各国,大都是这种强臣取代了故主建立的,例如晋的三家,宋的戴氏,齐的田氏。这些国君曾经亲身经历过封建国君威权不足的局面;秦楚两国的王室,似乎仍然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然而他们看见春秋之世君权凌替的例子...
· 鄢陵之战简介:晋国巩固了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晋国经鞍之战而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之机,击败秦国于麻隧(今陕西泾阳北),暂时解除侧背威胁;又以会盟方式巩固与吴国的联盟,形成南北策应以对楚之势。楚国亦置弭兵之盟于不顾,于周简王十年出兵进攻郑、卫,对郑软硬兼施,迫其叛晋附楚。次年春,郑发兵攻宋,全歼抗郑之宋军于勺陵(今河南宁陵南)。由是,保宋图郑或保郑图宋,便成为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焦点。此时,晋国虽有内部不睦之忧,仍排除晋卿士燮留外患以警内忧的主张,决定不失争霸良机,兴师伐郑以救宋,进而与楚决战,重振晋国霸业。当年四月,晋厉公为防止郑军阻遏晋军渡河水(黄河),急令与晋结盟的卫国派兵先趋鸣雁(今河南杞县北),威胁郑军侧背,使其不敢北进。又...
· 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的地位如何?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刘备最信赖和重视的臣子之一。在刘备来到荆州后,诸葛亮便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的构想。即便在刘备创业前期,诸葛亮并未参与多少军事行动,但从他担任的后勤任务来看,刘备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后来刘备入蜀,镇守荆州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是诸葛亮,就连关羽也要受其管辖。刘备称帝以后,诸葛亮被擢升为丞相,后值倾覆,诸葛亮又被托孤,自此成为了蜀国中后期除了刘禅以外的一把手。因而在不少人眼中,诸葛亮始终都是蜀汉集团中的二号人物。可事实上,刘备在称帝之前,蜀汉集团还有四人的地位要高过诸葛亮。笔者给出的理由是——一份劝进表上的名单,见于《三国志传》:“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要知道,群臣劝谏刘备称帝,是百官联名而为。而名单中的顺序,的确是根据每个大臣在蜀汉集团内部的影响...
· 消灭异姓王的作用:解除了威胁又巩固了地位
消灭异姓王背景有很多,刘邦称帝之后,为了兑现之前的承诺以便稳定人心,以韩信、彭越、英布等汉初三大名将为首的七大异姓诸侯王受到刘邦的分封。他们不但具有极强的军事才华,而且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军队,这对于中央政权的稳定,对于新兴的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是十分不利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刘邦决心消灭异姓王以安定刘氏江山。刘邦雕塑消灭异姓王背景中还有一点是因为刘邦深感自己年事已高,唯恐来日无多,而自己的儿子刘盈又太过年轻。自己在世的时候,这些诸侯王顾及到自己的威信可能不会怎么样,如果自己一旦离世,太子刘盈一定无法得到这群骄兵悍将的诚心拥戴。这种内心深处的不安也是使刘邦下决心消灭异姓王的原因。消灭异姓王背景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前车之鉴。周朝立国八百年,其中有五百五十多年整个国家都是处于战乱之中。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姬旦大力分封诸侯,时间一长血缘逐渐疏远,诸侯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多。这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