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就华夏历史而言,西汉的前身是大秦帝国。由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实施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周朝时的分封制,而是分为了两部分实施,即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则实行郡县制的。
郡国并行制图片
秦三世而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项羽和刘邦对天下的争夺。而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刘邦曾经为了能够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而册封礼七个异姓王。这七个异姓王在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后,也获得了自己的封地,形成了自己的藩国。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这些个开国功臣,刘邦是一面感激,但是也不得不防。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政治制度,即西汉建立后,在中央则继承秦朝的制度继续实行三公九卿制,而地方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关于刘邦等皇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削弱刘邦之前册封的异性王的势力。
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在于稳固江山,削弱诸侯国实力,但是这一目的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就西汉的历史记载,在刘邦去世后,由他的子孙接管江山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七王之乱”。
关于“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实际是在汉景帝统治期间,当时诸侯国的势力已经远远凌驾于郡县之上,诸侯王的权利已不能满足各位诸侯对权利的向往,所以他们发动了。此时,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这次被占压后,汉景帝则认识到了该制度的不足,开始着手削藩事宜,但是削藩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被完成的,郡国并行制也被“推恩令”所取代。
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什么
郡国并行制是汉朝时期特有的地方政治管理制度,所谓郡国并行制,就是刘姓嫡系封国与外姓列侯并存的地方管理政策,在汉朝的发展过程中郡国并行制发挥了诸多作用。但史学家对郡国并行制及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有不同层面的见解。在对郡国并行制的后果的研究中,史学家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汉武帝画像
一方面,史学家认为由于汉朝建立后疆域扩大,汉政权推行郡国并存制,扩大了地方封国的自治权利,虽是无为而治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封国的经济发展。郡国并行制使各封国维持其地理环境的界限,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经济,并且各封国王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使得群国并行制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汉王朝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史学家对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持批判态度。郡国并行制给各郡国一定的兵权和财权,同时又疏于对地方的管理,使一部分郡国拥兵自重,造成割据势力出现,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汉朝灭亡埋下伏笔。
随着汉朝的发展和郡国并行制的全面实行,全境郡国数量也不断的增加,文景时期,实行“以亲治疏”、“众建诸国”的政策以达到削番弱国的目的,缓解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武帝之后诸侯国的地位几乎都在郡国之下,郡国并行制也逐渐演变成了单一的郡县制。对郡国并行制后果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但不可否认的是郡国并行制无论好坏,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特有的地方政治制度,为中华文明谱写了独特的一页。
关于郡国并行制时间
时光荏苒,中国历史经过了多番的变迁,呈现出如今的模样。而在古代的时候中国施行的很多治国政策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其中郡国并行制便是如此。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了解郡国并行制的人也在日益减少。不过即使如此,关于郡国并行制时间仍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话题。
郡国并行制图片
虽说关于郡国并行制时间,一些考古的历史学家早已给出了答案,施行的开始时间为汉高祖刘邦时期为了将项羽的党羽和自己的党羽分化开来,并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建立的,而结束时间则是在汉高祖刘邦将项羽产出之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且有着不断加强的趋势,所以在文帝,景帝时期便不断的削减诸侯的实力,知道景帝在位中期的时候才将其全部铲除,并将诸侯废除,不在施行这一制度,结束了国家集权分散的局面。
但是毕竟历史十分的遥远,虽然有着这样关于郡国并行制时间的记载,可历史学家们依然在锲而不舍的努力寻找着真相,想要找到一些相关的记载,来证明这一记录的真实性。在多年里也传出过许多关于郡国并行制时间的说法,然这些说法却是都无法使用充足的证据说明,不断的被人们推翻,而只留下关于汉朝时候汉高祖建立和景帝结束的说法。也真是由于诸多的说法都被推翻,人们渐渐的将关于郡国并行制时间的认定就是这样的说法。
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汉代实行的地方政策有郡县制,除了它之外还有一种分封制,即郡国并行制,这是同秦朝地方政策最大的不同。文帝和景帝他们一直执行着以亲制疏,众建诸侯的策略,即分封一个诸侯国,而在这位诸侯名下土地将会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所有儿子平分,这样一来,既打破了嫡长子世袭的规矩,又使得诸侯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起到了削藩弱国的意义。但是郡国并行制弊端也是很大的。
刘邦雕像
七国之乱就是郡国并行制弊端显现的地方。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因为打不过项羽 ,拉拢了韩信 ,彭越 ,英布三个人,最后集齐四个人的力量才消灭掉了项羽,在当时消灭项羽之后又封了一些曾经在战争中帮助过他的人为异姓王。
但是高祖刘邦对他们并没有任何的信任,再加上他们在建国之后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被刘邦所讨厌,最终被封的各个异姓王一般只会有三种下场,第一种是忍受不了刘邦对他们的控制,然后决定造反;第二种是因为被一些对头诬告自己想要造反然后被刘邦下令杀掉;第三种就是在刘邦的地盘上混不下去了,干脆把地盘舍弃,带着金银细软,妻子儿女一路向北投奔胡人。
这时就显现出来那些无能的同姓王,而刘邦对于同姓王的容忍尺度较大,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显示出很大的才能,让那些王觉得皇帝这个位置还不如自己来坐。但是,实行了很多年的郡国并行制弊端也只出现过七国之乱这一次,所以,郡国并行制在当时还是很符合社会需要的。
关于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原因
郡国并行制不过是我国漫漫历史长河的一种治国制度,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已从历史长河中消失。然就算是如此,它曾经的辉煌也永远的被世人所铭记。而由于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关于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原因也一直成为人们想要探索的问题之一。
郡国并行制资料
说到关于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原因,这便要结合当初郡国并行制刚确立时的国家格局说起。据说楚汉之争时期刘邦和项羽各自为王,谁也不服谁,战斗在所难免。然而,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实力却是旗鼓相当,无论是任何一方想要战胜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因此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实力,的阵营,于是便想出了郡国并行制的方法。通过给各位得力大将封王来增加他们的忠心。刘邦不断给手下的诸多大臣封王,这确实将军心不断凝聚起来,为后来和项羽的战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这只是关于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的汉初时候的国家经济并不发达,且发展十分的迟缓。主要原因便是在于百姓的积极性不高,一直安于现状。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刘邦只能在诸人的提议之下给各位重臣封王,让他们自己治理管辖之地,从而提高百姓对于劳作的积极性,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得不说,刘邦这样的做法是十分的重要的,随着郡国并行制的实行,汉朝国家的经济逐渐地发展起来。
关于郡国并行制的作用
郡国并行制开始实施是在西汉时期,其雏形是在楚汉之争时就出现的。当时刘邦为了分散项羽的部下,壮大自己的势力,将自己手下的大将韩信和英布等人分封为王。
郡国并行制资料
华夏自周天子分封制开始实施后,天下的各路诸侯王实际上都是周姓,只因封地不同才衍生出来秦楚等等姓氏,所以各路诸侯同周天子本质上实属一脉。关于刘邦分封的诸侯王,则并非是刘氏,也不同自己一脉,实属“异姓王”。“异姓王”的册封,是后来出现的郡国并行制的前身。即郡国并行制的作用最初是刘邦用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分散项羽的兵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汉景帝时期,西汉的国土面积不断地扩张,通过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治理,加上之前“异姓王”的册封,最终确立了郡国并行制。也就是说在汉景帝时期,郡国并行制的作用将国土进行划分,从而有利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进行管理。
综上,郡国并行制从其诞生到被正式确立下来,经历了西汉的几代皇帝。其能够在当时存在并发展的原因在于郡国并行制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即:
第一,郡国并行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个分封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放任诸侯国自行发展经济有利于正国家的经济的发展。
第二,郡国并行制的实施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当时的西汉疆域辽阔,但是各地的气候等并不相同,若朝廷统一制定发展政策,不利于对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各个诸侯王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国家所属的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