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黑龙江考古有重要收获 1850余幅史前岩画填空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9
转发:0
评论:0
黑龙江考古有重要收获1850余幅史前岩画填空白,省文化厅召开大兴安岭岩画调查与北山洞遗址考古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12年至今

  省文化厅召开大兴安岭岩画调查与北山洞遗址考古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12年至今,我省考古研究所在大兴安岭岩画调查与北山洞遗址考古试掘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岩画纹样有三类以人和动物为主

  大兴安岭是我国古代鲜卑、室韦、蒙古等多个民族的发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历史上同属中华文化传承地区,遗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考古学者曾在大兴安岭漠河与满归一带的深山里,发现“交唠呵道”彩绘岩画。

  2012年10月,在大兴安岭人迹罕至的山峰岩壁上又发现大量彩绘岩画,黑龙江省文化厅委派省考古研究所组成岩画考古队,开展相关调查工作。经过2012至2015年的考古调查,在东起呼玛沿江乡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画地点,北起黑龙江边的绥安站小黑石砬子“凤凰”纹样岩画、南至八十八岭岩画地点约16. 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31处岩画点、1850余幅彩绘岩画。

  大兴安岭岩画大多分布在人类活动不易到达的群山深处、相对凸立的山峰“石砬子”的岩壁立面上。大兴安岭所发现的史前岩画,全部为红褐色彩绘岩画,颜色深浅与其暴露朝向、风雨侵蚀程度不尽相同有关。颜料当属于人为调合富含铁锰原料等红色粘合颜料,人工直接用手涂绘。。岩画纹样主要有三类,以人物和动物的为主。第一类是人物,有单人的、双人的、三人的和多人的,人物形态主要为双腿并拢或叉开,多数双臂平伸;有些人物可以分辨出的男女之别。第二类是动物纹,有狼或犬、马、野猪,鹿、虎、飞鸟(和似龟形)等图案。在上述主要都是写实的人物动物为主的彩绘岩画中,还发现有一条“S”形,头上排列有四支立角状的“龙”纹纹样。第三类是其它,有相对比较抽象的日、月图案等。

  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初步证明了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填补了黑龙江省早期人类历史研究空白。

  


  考古发掘的大兴安岭岩画,白桦岗兽披毛犀

  叠压在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下的彩绘岩画面世

  据介绍,北山洞遗址考古试掘也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碧水镇北的北山洞,南距呼玛河支流约250米。

  2014年7月下旬,考古队执行领队根据该洞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仅见的残存彩绘遗迹,认为该洞内应该存在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提出应该将此当代坟墓迁出异地安葬,并对此进行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工作。

  北山洞山岩凸立裸露,属于天然“石砬子”,海拔高程约554米,洞口高程约540米。据其下临呼玛河面相对高度约93米。该洞穴为地质时期自然形成,洞口南向,直临山崖十分陡峭,呼玛河五条支流在此汇聚,东南隔河与碧水镇遥遥相望。洞口部前沿平顶南北进深长约3米、洞口最大宽约5. 3米。洞口在晚期文化层形成后,需爬行进入洞内。

  经试掘,洞内文化遗存以洞口处较为丰富,地层堆积比较明确,共分8层:其中,第层为鲜卑时期文化层,出土有夹砂黑褐陶片、铁镞、铁针、料珠遗物;第~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叶、石刃、石镞、水晶料、玛瑙珠、玉石管饰等遗物。考古专家根据炭14测年,可以确定洞内洞外文化层堆积至迟从距今8000年开始;有一个木炭样品(第8层)获得距今11500年的结果,但因为只有一个样品,是否一万年左右的确有人类活动,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数据,这需要正式考古发掘才可以确定。

  


  披毛犀复原图

  将对北山洞遗存做进一步考古发掘

  由省文化厅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呼中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大兴安岭岩画与北山洞遗址考古成果研讨会》在大兴安岭呼中区召开。

  与会专家表示,通过北山洞遗址的发掘,确认遗址内至少包含鲜卑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两大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确认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大兴安岭地区首次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兴安岭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的构建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由于大兴安岭岩画发现较晚,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且绝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密林中,处于无保护状态。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珍贵岩画自然损毁严重,由于公路、铁路建设、森林采伐、旅游探险等人类活动对部分岩画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损毁。为此,考古人员将对北山洞遗址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继续做好大兴安岭岩画调查,并着手进行大兴安岭岩画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工作,通过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确定大兴安岭岩画之间的空间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苦寨坑原始瓷窑址填补陶瓷考古史空白
昨日,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传来好消息:经专家初步认定,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的发掘,填补了陶瓷考古史空白,为中国古代原始陶瓷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苦寨坑原始瓷窑址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西北距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约500米,东南距永春县介福乡约3公里,海拔高度674米。窑址所在山坡瓷土丰富,具备生产瓷器的物质条件。窑址于2014年10月被发现,2015年11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中旬开始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235平方米,至今已发现9座窑炉遗迹。近日,来自故宫、上海、湖南博物院,河南、浙江、江西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市、县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了古窑址发掘现场。“这是商周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瓷窑址。”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在发掘现场认真查看坑深、坑形、土层,以及坑内出土的青瓷,初步认为,该古窑址属商晚期、西周早期时代。鉴于古窑址的重要性,专家组建议继续对周边进行系统调查,勘探,及时对古...
· 狮雄山遗址考古填补南越国早期历史空白
昨日,笔者从广东省[注:东省拼音:dōn??shěn??解释: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到,经过近一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狮雄山遗址考古填补南越国[注:南越国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汉朝境内的割据政权,国都位于番禺(今中国广州市内),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早期历史空白。笔者跟随80多岁的著名考古专家麦英豪、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善德、南越王墓博物馆馆长全洪研究员等,于11月3日至4日抵达狮雄山建筑遗址现场。麦英豪看探方、看濠沟、看陶窑址,并看了考古队挖掘提取的各种各样的样品后惊叹,这次考古挖掘概括起来是“三个清楚”:一是年代清楚。可以说狮雄山遗址就是南越国早期的历史。二是性质清楚。这一次较大规模...
· 阿里考古新发现 有望填补象雄文明研究空白
有学者认为,象雄核心区域所在的西藏高原西部的阿里地区,曾经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古代文明中心之一。然而,曾经繁盛的象雄王国和文明都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文献记载的不足以及考古发现的不充分制约了对象雄文明的研究工作,象雄因此长期蒙着神秘的面纱。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墓地和卡尔东城进行了测绘和试掘。此次考古发掘出的古墓及出土青铜器[注: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皿、微型黄金面具等文物为破解象雄文明之谜带来了新的希望。专家认为,曾经灿烂的象雄文明仅仅被揭开了一角,仍需进一步探索。象雄文明对吐蕃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象雄,在唐代史书中作“羊同”或“扬同”,“象雄”与其藏语发音相近。象雄所在的今喜马拉雅山、...
· 浙江余杭茅山史前聚落遗址第二、三期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茅山为一座东西狭长、海拔48.8米的自然低山,位于杭州[注:杭州市-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南翼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中心。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市余杭区临平镇小林街道上环桥村北侧,西距良渚遗址群20多公里。遗址分布在茅山南[注:山南,传说当中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诞出藏民之地。那些散布在神山、圣湖之间的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和聂赤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时刻提醒着你:这里,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是西藏的灵魂所在。]麓,由东至西横跨700多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配合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7月~2010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区中国江南[注: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江南有三重涵义: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
· 福建宁德霍童出土“青铜锛”填补宁德市史前文化空白
近日,笔者从市博物馆获悉,在今年6月针对蕉城区霍童镇流域展开的野外考古调查中,发现并出土了商周时期“青铜锛”与大量的陶片、青瓷、石器。同时,有关部门还对我市多条流域进行考察,使宁德史前文化序列逐渐清晰并形成脉络,为没有纳入正史记载的闽东“史前文化”填补了空白。“青铜锛是在蕉城区霍童镇芦坪岗一处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农业文明遗址上发现的。”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欧东海介绍,此次发现得益于今年6月宁德市文化文物部门针对宁德市流域开展的考古调查。不仅在霍童溪流域出土珍贵文物青铜锛,并于溪尾山遗址采集到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原始青瓷、石器,发现古人生活过的壕沟。青铜锛是战国时期的农具,主要用于砍削木料,其制作使用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主要集中于我国中原一带(河南洛阳、陕西等地)。而根据历史学研究,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注: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这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可以石头制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