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曾雄霸天下煊赫一时的五胡是怎么消失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5
转发:0
评论:0
揭秘:曾雄霸天下煊赫一时的五胡是怎么消失的,五胡十六国: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于公元304——439年间活跃在

  五胡十六国: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于公元304——439年间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散居在各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审时度势,纷纷建立政权。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他们连同汉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们互相攻伐,几无宁日,史称“五胡乱华”——自然,这是一个倾向性很强的词汇。人自欺者,恒被人欺。胡未乱华,实乃自乱。

  传说中的“五胡”,曾经雄霸天下,煊赫一时,但都没维持多长时间,除羌族以外,其他四族不久便无影无踪。那么,他们是怎么消失的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先来说说匈奴。东汉末年,蒙古大草原发生了一次空前绝后的旱灾,赤地千里,草木尽枯。匈奴因此分裂为南、北匈奴。北匈奴向西迁移至东欧,南匈奴则依附于东汉,不断南迁。后来,匈奴后裔刘渊统一了南匈奴五部,冒称刘邦后裔,自立为帝,国号为“汉”。不久刘渊的侄子刘曜夺取政权,把国号改为“赵”,史称前赵。这前后二十多年间,是匈奴族最鼎盛的时期。公元329年,前赵被石勒灭掉,匈奴的力量逐渐淡出中原。大约一百年后,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在内蒙古一带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大夏国,但影响并不大。

  还有氐族。氐族人先后建立过成汉、前秦、后凉等小国,其中以前秦最为强大。公元351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史称前秦。后来,苻坚即位,陆续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与东晋形成南北分立之势。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南攻,率领百万大军御驾亲征。东晋则派出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以水陆八万人迎敌。两军在淝水一带隔岸对峙。苻坚的重要助手王猛临终前曾告诫他,不要轻易进攻东晋。但苻坚自认兵多势强,一意孤行。到了淝水,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也误认为都是晋军,开始心生胆怯。开战前,晋军要求前秦军队稍微后退,以便登陆对垒。苻坚答应下来。前秦军队刚刚后撤,晋军便在军阵后面高喊:“秦军失败了!”秦军将士信以为真,狂奔乱逃,乃至大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淝水之战”。该战以后,前秦帝国四分五裂,最终为后秦所灭。

  再说羌族。公元386年,羌族贵族姚苌在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统治区有今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后秦在历史上无甚建树,417年为东晋刘裕所灭,羌族退出了中原。但中国其他区域的羌族人民按部就班地传承下来,至今仍有三十多万羌族后裔聚居在四川省阿坝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规模都不大。诚如历史学家吕思勉所言:“东晋的五胡十六国,实在并不成其为一个国家,所以其根基并不稳固。看似声势雄张,只是没有遇到强敌,一战而败,遂可以至于覆亡。”这些少数民族的种族对政权的依赖性非常大,随着政权的消失,种族有的远迁,有的被汉族同化,逐渐消失。

  “五胡”中,羯族的消失最为惨烈。公元319年,羯族大将石勒自称赵王。329年灭前赵,一年后称帝,史称后赵。这个国家极盛时占有今天的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湖北、辽宁的一部分。石勒经历坎坷,年幼时曾因贫寒被掠卖为奴,后来聚集了十八个人,揭竿而起。因为有勇有谋,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石勒很快出人头地。他先投靠了刘渊,接着灭掉前赵,建立了后赵。在十六国中,石勒本来算一代明君,政治也比较清明,但他在民族政策上却采取了“胡汉分治”,即,把汉族人和胡人分开,规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可以免除刑罚,胡人若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而汉人不得反抗。同时规定汉人不能称游牧民族为“胡人”,应称为“国人”。石勒制定这样的政策,也是其来有自。在此前汉族人建立的汉、三国、晋的时代,少数民族人民备受欺压,常被当做奴隶卖来卖去,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多以牙还牙,疯狂报复。此前匈奴人建立的前赵也是实行“胡汉分治”。

  石勒死后,他的侄子石虎掌权,采取了更加残酷的民族政策。他曾驱使四十余万汉人给他修建洛阳、长安的宫殿,民工们困顿不堪,尸横原野;他曾劫掠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侮辱杀戮,死者不计其数。在其统治期间,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土地大量荒芜。在这种情况下,后赵大将、汉人冉闵应运而生。在石虎死后,冉闵斩杀了石虎所有的儿子,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二十万人,同时用更为激烈的手段报复胡人。冉闵曾发布一道命令:“与官同心者往,不同心者各任所之”,以此来判断谁站在自己这一边。结果,汉人纷纷入城来,羯族和匈奴人却蜂拥逃离,以致堵塞了城门。冉闵遂下令,诛杀胡、羯。国中凡具有深目、须发发黄等胡人特征的,一律杀死。当时仅仅在都城邺中,就有二十万胡人被杀。经过这次浩劫,匈奴、羯从此一蹶不振,几乎全族灭绝。

  鲜卑族的消失,则是由于其主动的汉化。各类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慕容氏、宇文氏、拓跋氏,都属于鲜卑族,他们先后建立过前燕、代、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北魏等国,几乎贯穿了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中原混战。公元490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这位年轻的皇帝相当尊崇汉族文化,他采取了和最初五胡帝王截然不同的政策,力主民族大融合。他首先把都城从偏僻的平城迁到汉族文化兴盛的洛阳。此外,还按照汉族的传统改革官制;改胡姓为汉姓,比如他的姓氏“拓跋”就改成了“元”;禁止说胡语,全体国民改说汉语;与汉人通婚,禁止胡人同族通婚等。

  这种政策,与最初的胡汉尖锐对立一样,也是所处时代的大势所趋。经过上百年的实践,各族之间逐渐感到争斗没有出路,只能是两败俱伤,还不如互相包容,搀扶着成长。其实,在胡人汉化的同时,汉族也在“胡化”。极尽繁华以致腐朽没落的汉族文化被粗粝的、新鲜的胡族文化着实、撞击了一下,才有了以后隋唐文化的再度兴盛。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家族的胡人血统问题,一直被后人议论不断,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胡汉互融的普遍性。在今天,已经没人敢说自己是最原始、最纯粹的汉族血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曾雄霸天下煊赫一时的五胡是怎么消失的?
五胡十六国: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于公元304——439年间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散居在各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审时度势,纷纷建立政权。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他们连同汉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们互相攻伐,几无宁日,史称“五胡乱华”——自然,这是一个倾向性很强的词汇。人自欺者,恒被人欺。胡未乱华,实乃自乱。传说中的“五胡”,曾经雄霸天下,煊赫一时,但都没维持多长时间,除羌族以外,其他四族不久便无影无踪。那么,他们是怎么消失的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先来说说匈奴。东汉末年,蒙古大草原发生了一次空前绝后的旱灾,赤地千里,草木尽枯。匈奴因此分裂为...
· 扶余国曾绵延600多年,最后怎么消失的?
扶余国是东北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国祚绵延600多年。那么,扶余国为啥消失了呢?在中国东北,古时候有四大族系,华夏族系也就是,现在的汉族族系。东胡族系,也就是当时为了抵抗匈奴而组成的联盟体系、后来鲜卑、乌桓强大,曾经建立国家。再者就是肃慎族,后来发展成为满族,曾经建立过后金国和清朝。最后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秽貊族系,在东北建立了第一个地方政权----扶余国。濊貊[huìmò]是中国东北最古老的一个民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也就是说,与其他民族相比,濊貊族是比较先进的,已经学会了农耕。因为先进,濊貊族最先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国家---扶余国。扶余国建国还有一个传说。据说,索离国王的随身婢女怀孕了,国王要杀死她,婢女说:“有一团象鸡蛋那样大的气体,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我怀孕了,国王因...
· 揭秘:强盛的徐国是怎么消失的?
徐国作为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部族方国,在史料中可以查到它很多饿别名,如:“徐方”、“徐戎”、“徐夷”、“徐土”,都指的是徐国。我计算了一下它存在,差不多前后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徐族是古代东方大族之一,历史上的徐人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曾钿造了可与中原华夏齐美的“青锔文化”。徐族原为羸姓(怎么看来,很有可能徐国真是秦国的宗国),史书多有记载:《左传·昭公充年》记载:“周有徐、奄”,下有杜预注:,二国皆臝姓”。孔颖达疏引《世本》亦说:“徐,臝姓”。《注史·国名记乙》说:“徐,少昊后,臝姓国”。如果说徐族在夏商时斯发源于臝姓始祖的燕山一带,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知,在大约4000年前,徐族曾停留在今燕山山脉一带。山南有座山,叫徐无由,又名徐吾山。我查了下地图,也就是现在今河北省玉田县北约20里处。这里,就是当时徐族始居之地。《史记,赵世家》说:“燕以葛、武阳、平舒于赵。”平舒即今河北省大城县,当时又叫...
· 揭秘:粟特人是怎么消失的?
粟特人原是地处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居住于帕米尔高原(中国古称葱岭)以西的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泽拉夫尚河流域),中国古称河中地区。粟特人主要信仰的是“祆(xiān)教”(即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但他们因受各个历史时期及特殊体制环境中,所信仰的佛教、摩尼教、景教也成为粟特人的显著特征。AD3世纪开始,粟特人为谋求商业利益而参与在到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并由此在丝绸之路沿线定居,后通过拓展商业网络、控制中转贸易等方法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其成为中古时代中欧贸易、文化的中转桥梁,同时也将粟特文化艺术风格融入到了中原文化艺术。后在中国南北朝时期(AD420年~AD589年)先后建立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国、史国等被称为“昭武九姓”的城邦。因善于经商而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并在丝绸之路宁夏段的今固原海原县留下诸多生活遗...
· 曾姓的来源是和鄫国有关吗?曾姓是怎么来的
此前,鲁僖公的女儿嫁给鄫子,生下公子巫。后来因姒的女儿跟莒国君主生下孩子,导致他想让自己的外孙继承君主之位。这件事危及到公子巫的地位。莒国灭鄫说西周,兹舆期封于莒(今山东莒县)建莒国。姓已。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四年)“莒人伐鄫”,公元前567年(襄公六年)“莒人灭鄫”。《左传》说,鄫恃仗贿赂鲁襄公,以为鲁襄公一定会来救援,无准备,鲁未援,被灭。鄫国投靠晋国、鲁国的行为,受到莒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前569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打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被打败。前570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由齐国主持的宋国、陈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吴国等国的联合抗楚盟会,鄫国才得以喘息。前567年,鄫国因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国君非常恼火,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外姓灭鄫说《鄫氏源流流传图》说,周简王时,莒子生三女,长女嫁鲁成公生鲁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