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5
转发:0
评论:0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什么是党锢之祸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

  什么是党锢之祸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汉灵帝剧照

  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

  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年的皇帝,假传诏书,以此来追杀党人。当时将军并不知道皇帝被胁迫,听信了假的诏书,追杀党人,许多人在这次事件中被灭族。尽管有人侥幸逃离了都城,但是由于宦官权势过大,无人肯收留这些官员,逃离的这些人下场也很凄惨,所以最后党锢之祸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终。

  党锢之祸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依仗皇上为非作歹的权贵和清廉的有识之士之间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东汉党锢之祸就是其中之一。党锢之祸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由于宦官凭着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皇帝赋予自己的权利,欺压百姓、败坏社会,引起了朝内那些真正为国家和百姓考虑的士大夫的不满,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汉桓帝画像

  东汉末年的时候皇帝形同虚设,真正把权的是那些宦官和皇帝的亲戚们,仗着皇上给自己撑腰,他们大肆掠夺百姓们的土地和财产,并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在朝廷中去混淆是非,从上到下将权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抱负、想真正为国家做点事的士大夫不仅得不到重用,还经常被宦官欺压,眼看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堪,这些士大夫毅然决然起身反抗,这便是党锢之祸的根本原因。

  党锢之祸原因是士大夫们的反抗引起了宦官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在士大夫获得了很多清廉人士和老百姓们的支持之后,恼羞成怒的宦官时不时在皇帝面前诽谤他们,将他们归为“党人”并进行严厉的制裁,甚至直接以图谋不轨等莫须有的罪名他们,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的发生。

  深究党锢之祸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年幼的皇帝无法掌控朝廷使得真正的大权落到了宦官和外戚的手中,为了的地位,宦官对反抗自己的人进行制压,这就造成了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 孔融

  在党锢之祸中,不少无辜的人都受到了牵连,他们或是与“党人”交好的名士,或是在“党人”逃难过程中收留他们的义士,这些人有的被终身夺去了做官的资格,有的被杀害,甚至是灭族。在党锢之祸孔融一家正是因为党锢之祸而受到牵连,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孔融画像

  张俭是东汉时期的名士,由于在皇帝面前弹劾了宦官家属的恶行而触怒了宦官,在党锢之祸时被诬陷为勾结朋党、扰乱朝政,眼看无法平反的张俭选择了逃亡。在他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收留他的人,这些人里面就包括孔融。

  说起孔融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年少时让梨的故事,这个从小就懂得孝道的人长大后成为一名义士,自作主张的收留了张俭。后来宦官们知道了在党锢之祸孔融收留了张俭的事情,便将其和其长兄抓起来,兄弟二人还有他们的母亲都想把罪责加在自己的身上,都想将罪名承当到自己的身上而不让家人受到伤害,最终孔融的哥哥遇害,他也是在党锢之祸中被牵连的无辜人员之一。

  党锢之乱给东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很多士大夫来说是灭顶之灾,有识之士在这场灾难中献出了生命,与他们交好的义士同样没有逃脱宦官的陷害。在党锢之祸孔融这样的义士还有很多,而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和长大后收留义士并与长兄母亲争夺罪名的故事也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党锢之祸评价

  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末年,由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斗争引起,最终很多士大夫被致死,他们的家人朋友也受到了牵连,整个东汉的政治从此动荡不堪,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对于党锢之祸评价,历史上都是一边倒的批判宦官,为士大夫的遭遇抱不平。

  


  汉灵帝剧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党锢之祸进行了评价,他将宦官称为小人,对士大夫的遭遇深表同情,认为士大夫无法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所以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当时的政治情况,但由于他们反抗宦官,勇于向权贵提出挑战,受到宦官的报复,最终自己获罪,也让亲朋蒙受不白之冤,国家随之而亡,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后汉书》中也对党锢之祸进行了评价,跟司马迁不一样的是,《后汉书》作者范晔在书中更多的对士大夫进行了赞美,赞扬了他们清廉的品格和面对刚正不阿的态度,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情况进行了批判,认为正是由于当时朝廷内部的种种荒唐行为导致大批士大夫死于非命。

  后人也进行了一些党锢之祸评价,吕思勉对党锢之祸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大量的分析后,认为年幼皇帝无法掌权给了宦官极大的机会去禁锢士大夫,而年长后的皇帝只听信宦官一面之词,整天只想聚敛奢侈,让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有识之士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使得朝中再无忠良之人,这也就为将来汉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汉经历几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的时间
东汉末年共经历2次党锢之祸。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先帝刘备“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桓、灵二帝正是党锢之祸时的皇帝。1年代:第一次党锢之祸:延熹九年(166年),这一次事态没有扩大,次年改元永康,即大赦党人第二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167年-169年),因窦武等人欲诛灭宦官,事泄,处死数百人党锢再起:熹平五年(176年),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处死曹鸾。下诏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波及更多无辜者。2波及范围和人数:第一、二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这里要提到一件事比较有名:党人张俭流亡途中,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
· 东汉末年:揭秘“党锢之祸”发生的历史背景
“党锢之祸”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搅动天下大乱,汉朝旋即进入豪强并起,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而在当时言论和后世诸多史册中,大多认为发生于东汉桓帝和灵帝时的两次党锢之祸是伤及汉朝根基的原因。党锢之祸,指的是东汉皇帝为何反对宦官的朝臣集团,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的举措。那么身为皇帝,为何要站在宦官一方,刻意士人朝臣,最后落得个“亲小人、远贤臣”的历史骂名呢?东汉政治生态源于西汉,却大不相同要厘清东汉皇帝的政策动机,就必须先弄清楚纵观整个东汉的豪族政治生态。要弄清东汉的政治生态,就不得不从西汉开始聊起。西汉武帝时期,经历了文景之治后,国力大增。实力强大的西汉王朝旋即展开了反击匈奴和开疆拓土的宏伟霸业,驯养战马、训练精骑、打造军械,并频繁同东胡族系(当时已经分裂为鲜卑、乌桓等部)和西域诸国加强邦交。最终从武帝开始,以卫青、霍去病为开篇,揭开了百年汉匈战争的最...
· 揭秘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前后发生的事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图片来源于网络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年的皇帝,...
·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在东汉的时间位置示意图红色时间条:第一次党锢之祸黄色时间条:士人当政时期绿色时间条:第二次党锢之祸蓝色时间条:第二次党锢扩大化白色时间条:从第二次党锢部分解除到陈窦平反士人“党”的形成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如侯览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其兄谋财构陷无辜,聚敛上亿的财富。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太学生郭泰、贾彪、李膺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八顾指郭林宗、宗
· 党锢之祸的影响是什么?党锢之祸造成哪些后果
东汉后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对宦官专政,被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和帝以后,东汉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后,借用宦官之力,将长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诛灭。此后宦官集团又起来操纵朝廷大权达30年之久。这些宦官,广树党羽,到处安插亲信,“兄弟姻戚,皆案州临郡”,而且放肆地搜刮百姓,虐害士民,被形容为“与盗贼无异”。这不仅加深了人民的痛苦,激起了人民强烈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们痛恨宦官垄断政权,影响到他们的禄位,一般士人也怨恨宦官广植亲私,而妨碍了他们的仕途。尤其使他们恐惧的是,宦官的残暴黑暗统治,加深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会严重威胁封建秩序,造成整个政权的覆亡。为了自身的利禄,也为了拯救阶级统治的危机,他们要求改变宦官专权的局面。当时,在首都洛阳的太学,有太学生3万人,是反对宦官集团的重要阵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