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玉米和红薯的引进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4
转发:0
评论:0
玉米和红薯的引进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玉米、红薯(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

  玉米、红薯(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点,被称为“美洲高产作物”。在近些年流行的许多穿越小说里,有志之士携带现代知识穿越到大明甚至大宋之后。

  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获取这些高产作物,增加人口;然后就是设法修高炉炼钢。一个粮食,一个钢铁,这两样东西成为穿越小说中让一个朝代的根本。

  


  在一些明代题材的穿越小说里,崇祯年间天下大旱灾,也是靠推广玉米和红薯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消弭了农民起义,给“我大明”又续了一口气。

  但是,玉米和红薯在晚明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续命功效吗?

  实际上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

  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

  


  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山西1758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收录了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

  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

  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中,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则称其为“番麦”。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小说《梅》里面,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打好池子,浇入烧化的鹅油,再开水烫,边烫边搅,略冷用手搓揉成块待用。

  把搓揉好的面块分成五大块,每块揉好擀薄,抹上鹅油,撒上盐、花椒面,卷出条按薄,逐块如法待用。将搓好的椒盐坯料,放笼中蒸二十分钟,出笼待凉后,剁成二指宽条,摆盘上桌。

  《梅》当现了如此讲究的做法,可见当时玉米的各种食用方法也已经为北方人所熟知。

  由此可见,玉米和红薯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

  


  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

  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熊廷弼雄才伟略,为何没能拯救得了大明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1619(万历四十七)年农历三月,一场由明朝政府谋划了近一年的战役在辽东地区的萨尔浒一带爆发,此战明朝投入到正面作战的兵力达到了十万余人,对外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在此之前,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起了与明的战争,短短数月之内攻取了清河堡、马根单堡、抚顺城等军事重镇,导致无数的资源沦为女真人之手,极大地威胁到了辽东地区的整体局势。为避免努尔哈赤势力向开铁(开原、铁岭)一带蔓延,进一步冲破明朝政府设置于辽东地区的整套防务体系,明朝政府不得不出兵辽东。最初,明帝国统治者将这一战役的希望寄托于兵部侍郎杨镐的身上,试图以此战彻底消灭掉努尔哈赤的有生力量,扭转辽东地区的局势,顺便维护住大明王朝的尊严。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战明朝方面非但没能获胜,反而损失惨重,将士死伤过半,火器、战马等必备的战略资源也丧失殆尽。与此同时,历经这一战...
· 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带回红薯拯救亿万中国人
地瓜不仅好吃,还很健康,关于红薯的作用,不用多说,那是好处多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明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海中之人多寿,而食甘薯故也”。但对于过去的人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充饥!今天的人已不再以此为主要食物来源,但提到地瓜相信无人不知。然而,你知道地瓜其实是舶来品吗?地瓜,又称番薯,种类有红薯、甘薯、白薯等。我们知道在过去,海外之地称为“番”,很多从国外引进的物种都被冠以“番”字,如番茄。而地瓜之所以称为番薯,也是因为是海外引进。那么这玩意儿又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这就要说到明代的“甘薯之父”。陈振龙,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在明万历年间,为了讨生活,他决定趁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搞跨国贸易,所以他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也就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此物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他认识到甘薯具有很...
· 女生旅游公司实习每天剥百斤玉米,我国是什么时候引进玉米的?
近日,一大一女学生暑期到旅游公司实习,但是实习半个月有一周都在剥玉米。该女学生表示现在看到玉米就头大。玉米的营养价值高且高产,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同样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那我国是什么时候引进玉米的呢?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在七千多年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玉米。那个时候中国并没有玉米。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自此之后美洲的农作物顺着新航线逐渐传递到全世界,其中有红薯、辣椒、西红柿、马铃薯、玉米等。在16世纪中期,也就是我国的明王朝时期,玉米传入中国。但是那时玉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图源网络明王朝人口少,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就不大,所以并没有推广玉米的种植。明王朝人口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战乱,第二就是天灾。在15世纪初的时候全球有一个“小冰期”,对应的中国时间是1550年到1851年,正好是明清年间,...
· 清朝前期的土地整合:红薯的引进促进人口发展
第一,棉花的种植。棉花种植能解决穿衣服的问题。在明代,推向全国,由江南向江北,那不就是推向全国了嘛。魏晋南北朝,南朝、梁朝的时候,印度佛教禅宗第28代祖师达摩东来,建立少林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东来的时候带了一件木棉迦裟,禅宗的圣物代代相传。木棉迦裟,就是棉布,特值钱。中国没见过,中国有钱人穿绸,穷人穿麻,没见过木棉迦裟。在北宋的时候,开始在福建那一代种植,南宋的时候,南方普遍种植,但是北方还没有。所以到了南宋统治时代,南方可以普遍使用棉布了,北方还是得通过互市,北方给马,南方给棉。到了明朝就全国都能种了,中国的棉花应该是从印度这边引进过来的,经过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新疆过来,一条是从海南岛过来。最关键的是第二个:玉米甘薯。明代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地推广。祟帧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你...
· 玉米
名称据统计,玉米的中文名有100多个,在中国各地都有对其不同的称呼。华人各地方言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闽东语平话称为油甜苞,晋语称玉茭子、玉稻黍等,吴语中称呼比较复杂,上海称珍珠米、苏州称御麦、浙江称六谷,在客家话中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地区被普遍称为包粟。北方方言中普遍称为棒子或苞谷。东北话称为苞米。形态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强大,有支柱根;秆粗壮;线形披针形叶子宽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圆锥花序顶生,雌花为肉穗花序着生叶腋间,外面有总苞。植株叶雌花序雄花序雄花玉米的演化各种栽培种各种品种的玉米玉米穗剖面图玉米粒Zeamays"OttofilegialloTortonese"Zeamays"fraise"Zeamays"OaxacanGreen"分布世界玉米产量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原本是体型很小的草,喜高温,经美洲原住民培育多代后才出现较大型的玉米。16世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