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故宫的那些龙壁是如何运送到故宫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8
转发:0
评论:0
揭秘故宫的那些龙壁是如何运送到故宫来的,导读: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使人感慨

  导读: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使人感慨先人的智慧与建筑技巧。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及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古代兴建故宫时,曾制造人造冰道,并以水为润滑剂,拖运了重达300吨的巨石,再次以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

  中国的古人不在冰上拖运巨石?

  


  古老的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曾于1557年至1561年、1597年至1627年由于大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建。据称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是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巧妙的修建技术也吸引着后来无数中外研究者为其倾尽心血。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条游龙的大石雕,重约300吨。《两宫鼎建记》曾简要记载,长石雕是隆冬时节在人工冰道上被拖运来的。

  尽管长石雕的拖运过程始终没有详尽的记载和科学论证,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却通过翻看 500年前的记载,发现一个相似的情况:在1557年,有一队通过类似的方式拖运一块重约123吨的巨石,经过70多公里的行程将其运到故宫。由此可以对机械工程史上“由于在公元前1500年时中国的车轮已经充分发展,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以人力在冰上拖运巨石的案例”这一观点进行补充和修正。

  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更安全可靠

  去年夏天,李疆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带着第一次到访中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参观故宫,讨论起大石雕运输中的润滑问题。事后他们查阅文献,却未发现从现代工程科学角度进行相关分析的研究,因此他们决定一探究竟。

  


  据李疆介绍,明代的人们在巨石运输中就已经认识到,在低速重载情况下,滑动摩擦方式比滚动摩擦方式更为安全可靠。而且,故宫巨石运输采用了冰面润滑的方式,并且通过在冰面泼水形成水膜作为润滑剂,来实现减轻阻力的目的。通过比较发现,这种运输方式比用传统的木撬、滚子及普通的冰面润滑更加省力,且更适合北京当时的环境状况。为此,研究者通过滚动与滑动的摩擦系数的对比,说明了该方法是合理的。

  从理论上来说,由于冰面比木质表面更加坚固和平滑,故宫兴建者采用制造人工冰道,使作为巨石垫板的木板与冰面接触(而非古埃及以木板铺路,实现木板与木板的接触),大大减小了摩擦力。李疆等人根据古籍记载和合理推算,从现代实验的角度,估测以同样的方式运输123吨的巨石大致需要工匠数为300人以下,因此可以推测运输300吨的巨石的人数不可能超出太多。然后,他们推算了以木板为轨道拖运123吨巨石所需的人数为354人,虽接近预期人数,但明显在运输300吨以上的九龙壁时很可能失败。进而可以推论,当时最为可行的方法是铺设冰道,在冰道上拖动巨石。这种便利方法与北京的气候环境有关,与长期处于热带的埃及相比,北京拥有使用冰的天然优势—— 寒冷的冬天。古籍记载,运送巨石的时间是在冬至前后,在15、16世纪时北京1月的平均气温是在零下3.7摄氏度(上下0.5度),虽然没有天然的河流为运输提供冰道,但人们在运输过程中每半公里就会凿坑取水以保证冰道的用水。

  润滑剂背后的科学

  根据巨石运到故宫的距离和时间,专家们估算拖动一个123吨的巨石所需的平均速度是每秒8厘米。如此低的速度,加上极小的摩擦力是不会使冰面自动融化成水进而在冰道与木板之间形成润滑剂的。因此李疆等人研究了除摩擦生热外的能使水膜产生和保持的其他方法,即在拉动时直接在前面泼水,这一点在古埃及也有类似的记载。通过现代物理研究可知,冰上低速运动物体的摩擦力比高速运动时大得多,但是在接近零度时以水膜为润滑的摩擦力非常小,因而在泼水作为润滑剂的情况下,纵使每秒8厘米的低速滑动只会有极小的摩擦力。由于在明代北京日间零下3.7摄氏度的情况下,水在2分钟内不可能完全冻结,因此水膜是可以维持并保证运输的。当然,古人也可能使用热水来延缓结冻。所以,研究者可以得出在故宫九龙壁拖运时,不仅采用制造冰道的方式减缓摩擦,还在长途运输时向冰道泼水作为润滑剂。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李约瑟曾指出,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建立起西方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是一种经验体系,难以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伫立凝望故宫,当学者们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审视故宫的兴建技术时,不禁为我们先人的智慧所折服。李疆也评价说:“明代的巨石运输方式说明,当时人们对低速重载的润滑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紫禁城的兴建与郑和七下西洋都发生在15世纪前期,巨石运输的例子说明当时的陆地运输技术并不比航海技术逊色。”

  百年前宫女惊现故宫红墙旁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 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闹鬼是常有的事,而在北京故宫灵异事件中,真实发生的其实是 少之又少的,很多都是以讹传讹。

  


  大家都知道故宫对外开放的其实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对外开放的。具体原因谁也说不清楚 。但传说,刚解放那会,故宫博物院晚上巡查保卫的人员经常看见有种奇怪的动物,说像老鼠但特别大 ,说像猪又跑的奇快。人说这是皇族养在东西宫内镇宫之兽。

  后来好些人想抓住一两只,但这快六十年 了,看见的人越来越多,却没人真正抓住过一只!想来真是神奇。故宫作为游览胜地,每天接待着国内 外上万名游客,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这座紫禁城里面包含着另一种内容……有个人以前在故宫看门,据那个人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有人在奏乐,而且有时能看见宫女太监排队走过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重达300吨的九龙壁是如何运到故宫的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使人感慨先人的智慧与建筑技巧。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及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古代兴建故宫时,曾制造人造冰道,并以水为润滑剂,拖运了重达300吨的巨石,再次以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的古人不在冰上拖运巨石?古老的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曾于1557年至1561年、1597年至1627年由于大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建。据称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是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巧妙的修建技术也吸引着后来无数中外研究者为其倾尽心血。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
· 揭秘:重达300吨的九龙壁如何运到故宫?
导读: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使人感慨先人的智慧与建筑技巧。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及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古代兴建故宫时,曾制造人造冰道,并以水为润滑剂,拖运了重达300吨的巨石,再次以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网络配图中国的古人不在冰上拖运巨石?古老的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曾于1557年至1561年、1597年至1627年由于大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建。据称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是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巧妙的修建技术也吸引着后来无数中外研究者为其倾尽心血。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
· 未解之谜:300吨重的九龙壁是如何运到故宫的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使人感慨先人的智慧与建筑技巧。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皓生及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斯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古代兴建故宫时,曾制造人造冰道,并以水为润滑剂,拖运了重达300吨的巨石,再次以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网络配图古老的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曾于1557年至1561年、1597年至1627年由于大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建。据称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是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巧妙的修建技术也吸引着后来无数中外研究者为其倾尽心血。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条游龙的大石雕,重约300吨。...
· 故宫修建之谜:100多吨巨石是如何搬运的?
早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建造北京故宫的巨石是如何搬运70公里的,15世纪中国明代工人利用道路冰面泼水作为润滑剂,有效地实现巨石搬运。网络配图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当时的工人仅使用人造路径成功地将100多吨巨石从70公里之外的采矿场搬运至故宫,600年之后,工程师最新研究发现,多口水井和冰冻道路可以在道路上滑动,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认为,工人在人造路径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于冬季抽取井水倾倒在冰面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研究小组指出,600年前中国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足以在道路上结成冰,但是寒冰并不能成为水和木制雪撬底部之间的良好润滑层,尤其是在冰层道路表面搬运巨石。网络配图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认为,工人在人造路径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于冬季抽取井水倾倒在冰面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研究小组指出,600年前中国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
· 故宫修建之谜:100多吨巨石是如何搬运的?
早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建造北京故宫的巨石是如何搬运70公里的,15世纪中国明代工人利用道路冰面泼水作为润滑剂,有效地实现巨石搬运。故宫网络配图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当时的工人仅使用人造路径成功地将100多吨巨石从70公里之外的采矿场搬运至故宫,600年之后,工程师最新研究发现,多口水井和冰冻道路可以在道路上滑动,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多口水井和冰冻道路可以在道路上滑动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认为,工人在人造路径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于冬季抽取井水倾倒在冰面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研究小组指出,600年前中国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足以在道路上结成冰,但是寒冰并不能成为水和木制雪撬底部之间的良好润滑层,尤其是在冰层道路表面搬运巨石。网络配图他们认为,在冰层上倾倒足够的热水,将使冰面保持液态水,并帮助工人很容易在道路上滑动雪橇。工程师计算显示,不使用热水,一块重123吨、9.3...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