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有关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86
转发:0
评论:0
有关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孟子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千百年前有一位圣贤他叫孔子,为了践行自己的学说,身处乱世的他周游列国只为推行

  千百年前有一位圣贤他叫孔子,为了践行自己的学说,身处乱世的他周游列国只为推行自己的学说,虽然无功而返,但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后 世之人。踏着他的步伐继续践行儒家学说的后继人孟子,即使知道要面临的艰辛,即使会被撞得头破血流,也毅然向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山东邹城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 。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子合 称为“孔孟”。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叛乱,虽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己见,做一个儒家学说坚定的践行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 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对诸侯国没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 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继续着孔子和自己 未完成的心愿。

  亚圣孟子的一生极其精彩,他的一生是饱含智慧的一生,思维的火花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始作俑者、孟母三迁等,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 到关于他的故事。

  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句成语虽然出自于圣贤孔子之口,孔子曾说:“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意思是:首先制作俑来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话出自孔夫子之口,但这个成语却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 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这简短的对话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大王回答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接着说:“王的厨房里 多的是肉,王的马厩里多得是壮马,而外边这么多饿殍。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野兽相食尚且被厌恶,何况是一国之君带着野兽来吃人 ,孔子曾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做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的吧,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这便是始作俑 者的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故事依旧发生在孟子和梁惠王身上,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远交近攻,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连连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孟子见此十分怜惜百姓。 见此情形,孟子决定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 ,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与此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如出一辙。我曾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我看见自己国家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增多,而邻国的人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我感到很困惑。”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事胶着,短兵相接间,有的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跑了一百 步停下来不跑的,而跑五十步停下来的人反而嘲笑一百步的人,可以吗?”梁惠王回到说:“这不是笑话吗?五十步也是跑,一百步也是跑,性质 都是逃跑啊!”孟子在与各诸侯国当权者讨论时,很喜欢举例子、打比方来为对方说明道理,言语之间尽显大家的语言魅力和精彩的思想交锋。

  孟子之死

  公元前289年一位睿智的老人,在齐宣王的殿上静静合上了眼睛,据说他是被气死的,他的死跟张仪有关。“孟老夫子,尔何其厚颜也?!”张仪站 在当殿,指责儒家学说的人皆小人,唯我君子的流氓思想。儒家弟子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 细无用之辈?尔等儒家公然将虚伪看作美德,公然引诱人们说假话,还自称文质彬彬的谦逊公子,我看你们儒家学派,真是厚颜无耻。“ 张仪一阵 嬉笑怒骂,大殿中竟无一人吭声,惟闻孟子粗重的喘息之声。孟子心里郁结,有一堆话想抒发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又闻张仪仰天大笑。羞愧难当的 孟子,大急之下竟然口吐鲜血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有关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孟子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千百年前有一位圣贤他叫孔子,为了践行自己的学说,身处乱世的他周游列国只为推行自己的学说,虽然无功而返,但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后世之人。踏着他的步伐继续践行儒家学说的后继人孟子,即使知道要面临的艰辛,即使会被撞得头破血流,也毅然向前。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山东邹城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叛乱,虽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己见,做一个儒家学说坚定的践行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对诸侯国没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继续着孔子...
· 解析孟子离娄是什么孟子少时的故事
《孟子离娄》是儒家经典《孟子》当中的一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具体阐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这里,孟子把他理想中的圣人君子的形象具体说明出来。比如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是因为君子时时刻刻把仁义知心放在心里,并且实施在行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很凶狠残暴的对待君子,那么君子一般不会轻易发怒,而是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错事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假如经过反省,君子认为是自己错了,那就会毫不犹豫的向冒犯他的人道歉,承认自己的过失,如果自己没有错,那也只是大笑一声,认为那不过是个莽夫,自己又何必与他计较呢,不会报复他,这就是儒家宣扬的以德报怨。在孟子的眼中,君子是个完美的人物,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说一个正人君子是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因为君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坦坦荡荡的,他心中无愧便不用害怕任何事。如果说君子有什么忧虑的事情,那就是忧虑自己的德行不够高,自己的修养还不...
· 孟子与梁襄王的故事:孟子怎样教育梁惠王的?
导读: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话说孟老先生带着研究生们来到魏国,充分地、毫不客气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做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其实,孟子也知道这些国君私心很重,鱼肉百姓是一定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土地,也一定会滥用杀戮,要想教育他们那是给自个儿找难题,但是没办法,教育总比不教育好,万一他们听进去几句话,对老百姓能好一点呢,这工作也就值了。但是,就在孟子在教育了梁惠王之后,他与魏国的缘分似乎就马上要断了。在这个魏国系列里,最后一篇文章是教育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的。那么,这里有一个谜团。故事为什么在...
· 《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
刘清平先生近年来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孔孟儒学存在的深度悖论,并以此为基础将《孟子》中舜“窃负而逃”和“封之有痺”两个案例判为腐败,引起学界强烈反弹。刘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很注意引用《孟子》中的材料作为论据。我对这些论据作了一些分析,发现其中不少问题很值得商榷。关于舜的两个案例的两章我在别的文章中作过专门分析,这里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1]一、仁者爱人不等于将爱普泛性地指向任何一个人
· 孟母为孟子三迁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孩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