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26
转发:0
评论:0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

  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明朝期间,在永乐帝朱棣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航海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各国航海界中的翘楚,就连战船的航程以及攻击力也位列前茅。此期间发生的最具标志件当属郑和七下西洋。那么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是怎样的,郑和曾经多少次下西洋,每次的行程有何异同之处?

  


  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为了能够成功的完成每次航程,明朝政府可谓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建造了数万辆船只,同时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培养了一大批航海能手以及翻译专家。

  郑和每次下西洋的出发地基本是一致的,大多是从江苏的刘家港拔锚起航。每一次行程中,郑和都依照惯例展开外交,每到一处,郑和首先会对当地的国主宣读来自明朝皇帝朱棣的诏书,紧接着便是对国王以及皇室贵族们的例行赏赐,赏赐物非常丰盛,有金银、玉帛以及纱罗等珍贵物,大多数国王也都会投桃报李,将本国的土特产作为回礼交给郑和带回明朝。

  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所到达的国家不下三十多个,包括爪哇、天方、阿丹、真腊、苏禄等地,其中郑和下西洋最远的行程是到达了非洲东岸的红海地区。公元1433年,郑和在最后一次行程的过程中病逝于航船之上,中国的航海探索也就此结束。

  郑和下西洋利与弊的具体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用一分为二的观念去看待。这个原理几乎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问题,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件事也同样适用。郑和下西洋在航海事业的开拓上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但这并不代表着郑和下西洋没有任何的弊端存在。那么郑和下西洋利与弊都有哪些呢?

  


  公元1405年7月,在郑和的带领下,明朝的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在随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这支庞大的航海队伍先后七次出航,不断进行着航海的探索,这项壮举被称为郑和下西洋。历史上对于这项壮举的评价却并不仅仅只有赞美,在赞美之外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利与弊都有哪些呢?

  首先,郑和下西洋的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壮举,令中国的航海业受到世界的瞩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其二、郑和下西洋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弊端同样也有以下的两个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虽然是历史壮举,但明朝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经济支持,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其二、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极为艰辛,这次壮举却并没有令朝廷彻底实行贸易自由,甚至清朝时期还出现闭关锁国的现象,这不失为一大遗憾之处。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同时也在世界早期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早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当时明成祖朱棣刚刚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他急于展示天朝上国的繁荣富强,同时也为了加强明朝与海内外各国之间的联系,于是派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贸易。

  二是当时中国江南地区拥有当时非常先进的造船技术,郑和乘坐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船只,拥有很强的抗强风能力,同时郑和的船队上各类船只齐全,有兵船、补给船、指挥船等,可以说是一支非常完备的船队。随船的除了官员外,其余都是从东南沿海招募的渔民水手,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人才储备非常充足。另外中国在宋代发明的火药,此时已经全部配备在郑和的船队里,使得船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

  三是郑和本人超强的组织能力,作为一支船队的统帅,郑和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内讧这样的事情,郑和总是能团结手下的船员,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明朝郑和几次下西洋

  关于郑和几次下西洋的问题,郑和实际上一共下了七次的西洋。第一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5年,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从南京的龙江港出发,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回国。第二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7年的10月也就是永乐永乐五年九月份,他这次下西洋经过了好几处地方,有文莱、泰国、印度等地,还在锡兰山把佛牙带回来了,最终在1409年回国。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经历是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的,这次随同的人有姚广孝、马欢等人。他们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回国的路上再次拜访了锡兰山,于1411年的7月回国了。第四次下西洋发生于永乐十一年,翻译官马欢跟随绕过阿拉伯半岛,第一次航行到达东非的麻林迪,两年后回国。之后便有麻林迪的使者前来进献长颈鹿。

  永乐十五年五月,郑和带着蒲日和一同前往,经过泉州到达占城、爪哇,最远的地方便是东非的木骨都束、麻林等国家了。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发生在永乐十九年的正月,他们前往孟加拉,可是途中官船遭遇大风大浪,摇摆不定,船中的人皆啜泣,继而跪拜祈求神灵保佑,之后风平浪静了,但是中途返回了。这一次下西洋可谓是历经磨难。永乐二十二年时,明成祖驾崩,仁宗登基,然而国库空虚于是下西洋的活动便停止了。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从龙江关出水的,返航后的郑和因为劳累过度在宣德八年四月逝世于印度,继而船队由王景率领返回。郑和几次下西洋的事件开拓了许许多多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介绍

  郑和,作为我国第一位开拓航海领域之人,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次终结的,而是在探索中寻找经验,总体来说,郑和在其一生中曾经七度展开航海领域的探索,那么在这么多次探险中,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都是怎么样的呢?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中都有路经过哪些国家?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都有给明朝带来哪些历史性的转变?

  


  按照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来划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具体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郑和下西洋,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第一次出发是沿着南方一路往下,在福建省逗留过一段时间后,穿越台湾和南海,最终到达了占城。在第一次的下西洋过程中,郑和率队还是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而且第一次行程现发生了一些战争,经过郑和的处理后与八歇国缔结了良好的关系。第二郑和出发路线同第一次,路经了占城之后到达古里。

  第三次郑和下西洋,同样从太仓刘家港出发,这次的航线比第一、二次都要长远一些,并且拜访的国家也相对较多。在这次拜访中郑和同样历经了战争,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有心刁难,在一场苦战之后,活捉了苦奈儿带回了明朝,在永乐帝的恩赦之下,遣送苦奈儿回国,展示了大明国的风采。

  第四次到第七次郑和下西洋,每次的路程相对于前三次。航线要拉的更远一些,开始了东非、西亚地区的航海旅程,可以说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行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
·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 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
· 郑和为什幺要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都有哪些故事
经过明初几十年的发展,明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实力增强。雄才大略的明成祖,产生了派遣使团出海,与西洋各国往来贸易、宣扬国威的想法。但据推测,明成祖遣使远航的动机中,还有私人打算。南京宫殿大火扑灭后,并不见建文帝尸身。建文帝是不是像传闻那样,逃到海外去了呢?万一他再利用皇帝身分,号召人们回来讨伐自己,岂不麻烦!不管怎样,还是派个信得过的人出去看看放心点。明成祖一直在物色一个能为他承担如此重大使命的人。还是在明太祖的大军征讨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梁王时,曾带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送入宫中做小太监。这个孩子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圣地天方(麦加)。孩子聪明伶俐,讨人喜爱。明太祖将他送给燕王朱棣做侍童。三保成人后更加帅气,身高体壮,声音洪亮,精明能干,机敏过人,深得燕王的信赖。在“靖难”之役中,他立过战功,被燕王赐姓名为郑和,提升为内宫太监的首领。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郑和就成为明成祖...
· 郑和下西洋
背景郑和以前的中国海洋活动明成祖画像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有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近年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长11.4丈,宽3.3丈,比近两个世纪后的郑和宝船小。它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个船舱,隔板厚达10至12厘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宋船曾采用榫接、铁钉加固、船板缝隙中填塞捻合物的办法,来保证船的坚固性和水密性。可得知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明朝海禁一艘明代福船明朝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二百年海禁,开海时期只占二十五个百份比。郑和下西洋时的永乐年间,海禁政策甚至较洪武年间更为严苛。永乐二年(1404年)诏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五年(1407年)甚至在安南也实行海禁:“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海禁是一项锁国性质的国策,严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