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什么是屯田制?魏蜀吴三国为什么都要屯田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92
转发:0
评论:0
什么是屯田制?魏蜀吴三国为什么都要屯田,屯田是让士兵耕种田地,说白了就是军队从事农业生产。当然,屯田包括像招募士

  


  屯田是让士兵耕种田地,说白了就是军队从事农业生产。当然,屯田包括像招募士兵一样招募百姓种地,但在三国时期,这种屯田和军队直接屯田性质差不多,因为这既需要按军队的方式进行管理,又需要有军队对这些人进行保护。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虽然形式不同,制度设计也不尽一致,但三个国家却都有屯田。三国是个争战时期,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战事频仍的时候,军队几乎连个休整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他们还要拿出士兵来搞屯田呢?

  先看看三国屯田情况。

  最早实行屯田的是曹操,时间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这件事不仅在《武帝纪》当中有记载,有一个做得好的典农官还为此而封侯,后来在魏文帝时期还被追加谥号,可谓是把他当作大功臣来对待。这个人叫任峻。魏国的屯田发端于一个叫做枣祗的人,他早期的职务是东阿县令,后来任职羽林监,是他最早在颍川设立了屯田机构。曹操看到了这件事情潜在的巨大作用,就任命任峻做了典农中郎将,由他招募百姓到许昌郊外屯田,当年就收获了百余万斛粮谷。有了这个示范,曹操下令在各郡县和各诸侯国都设置田官,数年内就达到了粮仓充盈。正因为如此,《任峻传》说“曹魏军旅和国库的富饶”,是“从枣祗这儿开始,到任峻那儿最终形成”。曹操因为任峻功高,封他为都亭侯,还升为长水校尉这样的荣誉高官。任峻死于建安九年,同一时期能被封为都亭侯的,除了诸夏侯曹,只有二荀贾诩这些人。

  东吴的屯田没有魏国这般规模,大概也没有魏国这种制度化程度,但他们只是没有国家级别的“军垦农场”而已,其屯田的范围同样遍布辖区。陆逊二十一岁时任海昌屯田校尉,也就是说,东吴最迟在公元202年就有了屯田。吕蒙进攻皖县有功,孙权除了任命他为庐江太守,还奖励给他寻阳屯田的六百人。这些都说明,东吴是存在着屯田制,可能在郡县范围内还比较普遍。

  蜀汉国的屯田也是散见于各种记载当中。建兴十二年(公元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和司马懿对阵,驻扎在武功的五丈原。“诸葛亮时常忧虑粮草接济不及,使自己的意愿难以实现,因此分兵开展屯田,作为长期驻扎的打算。”还有就是姜维的“避祸沓中”。姜维上奏后主想杀黄皓,刘禅不同意,姜维只好驻兵在外,要求“在沓中种麦子,以避免在京城内被”。这种事情虽然是姜维避祸的借口,但说明蜀汉国有这种政策制度,否则,提出这种要求不但不会“避祸”,反而还会成为他人攻击的靶子。

  那么,三国时期为什么各国都要实行屯田呢?这是与战乱造成的粮食极度匮乏和区域内有大量的闲置土地有关。

  


  根据《魏书》的记载,自遭受荒乱,粮食就一直缺乏。等到各地起兵,都不能做一个常年的打算,没有吃的了,就四处抢掠,吃饱了,就把剩余的丢弃,这种在流离中瓦解,没有敌人进攻就破散的队伍不可胜数。像袁绍在河北,军人要采摘树上的桑椹吃,袁术在江淮地区,军人要取食水中的河蚌充饥。至于普通百姓,更是发生人吃人现象,最终造成了统治区域内一片萧条。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战争中表现的也非常充分。吕布夺取了曹操的兖州,曹操回兵想要夺回,两家已经是你死我活的阵势,不可能有妥协的余地,但就是因为都没有了粮食,双方只好罢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曹操并没有紧跟着追击进入河北,实际上也是粮食难以为继。诸葛亮的北伐,几次都是因为粮食供应而不得不放弃。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曹操才会认为:安定国家的方法,在于兵强粮足,秦国以优先发展农业兼并天下,汉武帝以屯田安定西域,这是先代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于是下令实行屯田,在各州郡设置屯田的官员。实行屯田的效果是明显的,魏国在实行屯田的当年,只是在许县就收获了粮食百万斛。说曹操后来能够消灭群雄,扫平天下,都是因为实行屯田制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得来,这话虽然有点儿太满,但在征伐中不需要长距离运粮,军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从而稳定军心,却是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屯田带来的好处,无疑是曹操的优势之一。

  当然,屯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大片的闲置土地。为什么天下会有那么多土地闲置呢?这就是战乱造成的严重后果。

  屯田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粮食养兵,但是这个好处别人也不会看不到,到时候诸侯们纷纷效仿,那么只会造成战役的规模加大,战争死亡的人数更多。这也是赵扬最担心的。

  战争中,粮食,是征战的物质基础。要保证粮草供应,发展农业生产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同时,在中国古代,一些战争,往往持续时间很长,甚至能够陆陆续续的达到几十年。为了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够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更有必要建立一定形式的粮食生产基地。而这种粮食生产基地,最好建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这样才能够保证因为雇佣民夫搬运粮食而导致损耗在路上的粮食减少。而这种方法,就是屯田。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前119)击败匈奴后 ,在国土西陲进行大规模屯田,以给养边防军,这就是边防屯田。

  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意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军事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供军需。屯田是强制人们耕种官地。曹魏、元、明的屯田兵有特殊的军籍,世袭服役,地位比较卑下;汉、唐、宋的屯田兵只是编入军队的民户,身份与屯民及普通百姓无何差异 。剥削形式大体有3种:①劳役地租。多是屯官给工具、种子,集体劳作,收获除供屯户食用外,全部交官。唐、宋屯田多属此类。明、清的漕运屯田,也是一种劳役地租。②分成制实物地租。曹魏屯田,用官牛的,其收获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对半分。西晋初年和前燕的屯田,用官牛的,官八私二;用私牛的,官七私三。③定额实物租。西汉在西北的屯垦,每亩租4斗。屯田的成绩与历代屯田的政策密切相关。大致说来,凡是设置屯田的朝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绩比较显著,随着封建统治者日趋腐朽,剥削日益加重,屯田劳动者大批死亡或逃散,幸存者怠工,屯田也就逐渐变质瓦解。

  


  汉朝末年的黄巾起义,遭到了朝廷的强力,由此带来的也是对起义者的大规模杀戮,相应的,也就是起义军人数多的地区人口急剧减少。董卓独揽大权后,有步骤地开展了篡汉行动,他的军队,在京城周围对百姓肆意。这也引起了关东诸侯的强烈反对,于是起兵共同讨伐,董卓为了避其锋芒,遂将皇帝和都城迁往长安。在迁移过程中,董卓将洛阳城一把火烧尽,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董卓死后,他的部将李傕等人攻进长安,因为争权又互相攻击。他们互相杀伐一连进行了几个月,长安及其周边的三辅地区也几乎成为一片白地。这种乱兵百姓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诸侯间的征伐,导致百姓遭殃使人口锐减的事例同样不胜枚举,像长期围城造成城内大半人饿死,引水灌城,破城后再等,都有造成一地荒无人烟的状况。就当时全国的情况来说,情况是非常严重的。汉献帝回到洛阳,连饭都吃不上,曹操为此将其迁往许昌,而这个新都竟然也需要屯田。另外就是诸葛亮,打仗的时候竟然还会有地方屯田,可见全国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

  有了安国强军的需求,有了大片闲置土地这个基本条件,屯田这种最有效的生产方式也就势在必行了。

  这种屯田制带来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因此大田,丰足军用”。又因为有了充足的粮草供应,所以他才会“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这话绝对不是信口说说的,最早兴起魏国屯田的枣祗,因为死得早,没有得到封爵,曹操不但给他的儿子追加封爵,还检讨说给他的封号实在是太晚了。到了三国鼎立时期,屯田这种制度建立的好处更加明显,战争虽然还在继续,但基本上没有因为粮食问题而逼迫战争的停息。这就是魏国皇帝曹丕要给任峻追加谥号的原因所在吧。有人可能要说,蜀国的诸葛亮不是因为粮食问题而两次北伐撤兵吗?但诸葛亮的北伐粮食问题,更大的原因在于运输。当然了,吴蜀两国,战争的密度、强度都要比魏国差一些,因此他们的屯田的规模和制度建设也要差一些,这也是需求决定了屯田的组织形式。

  屯田制在三国时期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在平常时期很少采用呢?这就是战时和平时的区别吧。在战时,这种组织形式容易形成集中统一的优势,容易应对战时的复杂形势。而在平时,这种形式又不便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形成因人而异的不同结果。由此看出,一项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符合客观形势的需求,不可能始终一成不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是屯田制?
自东汉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许多军阀,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
· 什么是屯田制?曹操为什么实行屯田?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其中兵屯好处很明显,不打仗和操练的时候就去开荒种田,相当于充分利用劳动力,不浪费薪水,而且自己自作供应粮草。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在随曹操黄巾军馀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
· 屯田制
分类军屯军屯是指设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军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产行军所需粮食。军屯以六十人为一营,且佃且守,士卒需缴纳分成地租。民屯民屯则指发放土地(使用权)予一般民众耕作,土地业权(所有权)仍归于政府所有,而民众耕作所获收成则扣除佃租,余下归私人所有。负责耕作的民众不能擅自弃下配给的土地不顾,否则将会受罚。一般以五十人为一屯,屯田民称屯田部民、屯田客。屯设屯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官员管理,直属于中央。佃租一般采取分成方式,使用官牛者,缴纳十分之六,使用私牛者,缴纳一半。影响东汉末年蝗灾为患,社会亦十分动荡。农耕设施受到战争破坏,更兼壮丁被军阀强征入伍,农作收成大为减少,粮食供应十分短缺,甚至传闻有人吃人的事件发生,曹操此一制度抒缓当时中国北方粮食需求的压力。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
· 关于曹魏屯田制
主要在六个方面存有不同意见。(一)曹魏屯田始于何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始于初平三年(192年)说]持此说者有赵克尧、许道勋、陈守实、高敏等。赵克尧、许道勋认为:初平三年“曹操尾追并败降了青州黄巾”,“如何解决众多黄巾的生计问题呢?曹操没有足够的粮食贮藏,唯有组织他们投入生产”。表现在:“第一,设置东阿为屯田地区”。“第二,役使屯田的劳动对象。”“第三,获得东阿、积谷以供军食”。“可以说,东阿屯田是枣祗利用青州黄巾的人力将毛玠屯田建议予以实际贯彻的结果。”1陈守实认为:“东汉末年,如魏书所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十二月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这个数字,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前一年进攻渤海,为公孙瓒所败,而死伤很多的黄巾,也号称三十万。但无论如何,终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曹操必须给养有把握,有办法,方能收...
· 关于曹魏屯田制
主要在六个方面存有不同意见。(一)曹魏屯田始于何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始于初平三年(192年)说]持此说者有赵克尧、许道勋、陈守实、高敏等。赵克尧、许道勋认为:初平三年“曹操尾追并败降了青州黄巾”,“如何解决众多黄巾的生计问题呢?曹操没有足够的粮食贮藏,唯有组织他们投入生产”。表现在:“第一,设置东阿为屯田地区”。“第二,役使屯田的劳动对象。”“第三,获得东阿、积谷以供军食”。“可以说,东阿屯田是枣祗利用青州黄巾的人力将毛玠屯田建议予以实际贯彻的结果。”1陈守实认为:“东汉末年,如魏书所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十二月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这个数字,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前一年进攻渤海,为公孙瓒所败,而死伤很多的黄巾,也号称三十万。但无论如何,终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曹操必须给养有把握,有办法,方能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