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读书人为什么被称为秀才 古代秀才享受着怎样的待遇?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48
转发:0
评论:0
读书人为什么被称为秀才古代秀才享受着怎样的待遇?,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优异之才

  《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吴廷尉 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

  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但“秀才”之名却源于南北朝时期,这要从科举制度说起。汉晋以来,朝廷选拔人才实行举荐制,俗称“举孝廉”,至晋末,各路诸侯纷纷入主中原,你争我夺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变幻莫测,但打天下的军阀们也知道,若使国家长治久安还得靠专业人才,因此,南北朝时期最重视优秀人才的策举,《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虽然如此,但那个时候的秀才依然像汉代的孝廉一样是保举的,极少有通过“策论”的。

  隋文帝是开辟我国科举制度的先驱,他认为,举荐存在弊端,容易埋没真正的人才,遂废弃举荐制,改革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优秀人才,因考试极为严格,标准较高,隋代考取秀才者总共不过10人,但这充分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实在是历史性进步。

  《北史·杜正玄传》记载了当时“策论”的难度,主考官拿着杜正玄的《策论》给宰相杨素看,杨素说:“即使周公、孔子转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们怎么能随便举荐人?”后经杨素亲自考核,乃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唐朝初年,科举制得以发扬光大,开科取士完全取代了举荐制,秀才科成为科第最高的等级,从唐太宗武德至贞观年间30多年里,每年仅有一、二人得中。看来,考秀才比现在的考公务员都难。《杜氏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此后,秀才科一度废止。

  


  宋代延续隋唐做法,从各地选拔生员参加礼部会试,这些人统称秀才。明清时代,秀才成为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过关者参加礼部会试,取会试的前几名进行殿试,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者实在寥寥无几,走这条仕途之路异常艰难。但是能够取得秀才资格,不仅可以在仕途上有所进益,在地方上也可获得尊重,具有一般人所未有的权益,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到知县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随意对其用刑等等,正因如此,秀才在老百姓与官府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同时,因为秀才“知书识礼”“博学多闻”成为活跃民间的特殊阶层。很多秀才一生未能考取功名,只能以开私塾教书或做幕僚等方法为生。这部分人极为广泛,因为经济并不富裕,被人们称为“穷秀才”。“穷秀才”具有普遍性,因此,人们多把读书人统称为“秀才”。

  其实“秀才”原本并非泛指读书人,《礼记》称才能秀异之士为“秀士”,这恐怕是“秀才”一词最早的来源。最早有秀才之称的,是西汉初期的贾谊。《史记·贾生列传》记载:“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唐代许多诗人吟咏贾生的诗词曰: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李白)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神。(李商隐)

  贾生名迹忽无伦,十月长安看尽春。顾我先鸣还自笑,空沾一第是何人。(赵嘏)

  前面说过的杜正玄,最终还是以过硬的文笔使宰相叹服,成为隋朝科举制的第一位秀才,后来,他的弟弟杜正藏、杜正伦均考取了秀才,成为秀才最多的家庭。《唐书·杜正伦传》说,隋朝最重视秀才的选拔,在隋朝的10个秀才中,杜正伦一家就有三个而且成绩都名列前茅,实在是历史少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的秀才究竟是什么样的官?秀才的地位和待遇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水浒传》有白衣秀才王伦。甚么是「白衣秀才」呢?难道他常穿白衣?其实,「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不第秀才」之称,始用於宋代。何谓「秀才」?它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
· 揭秘:秀才、举人、进士有什么待遇?
明清是科举考试最盛行的时期,以功名而论分为三级制,即秀才、举人、进士。一般情况下,只有到了举人这个级别才能入仕为官,从实际情况来看,清代举人入仕也有很高的难度。只有进士才是天子门生,可以享受优先授官的待遇。秀才虽然也是功名,但它是明清社会一个比较独特的群体,他们的地位既高于普通的百姓,同时又不能出仕为官,只能有限度地享受读书带来的特权。秀才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和当地的父母官有对话的资格,见面也无需下跪。除了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外,真正带给秀才实惠的是经济利益。按制度,秀才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差赋徭役,不仅如此,秀才这个名号也可以成为读书人的一种谋生手段。秀才可以担任私塾教师,尽管收入不算丰厚,但养家糊口不算难事。据统计,清代的秀才担任私塾的年收入为24两银子左右,这个收入显然高于壮年雇工的年收入10两。然而,取得秀才的读书人大多不会止步于此,他们的目标是向举人发出冲刺。那么,考中举...
· 秀才
中国察举制时期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朝廷对茂才之要求亦很高,光武帝规定茂才须具四行:“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经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科举制时期明代之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科是常科考试的一种。《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
· 劝秀才
有个秀才,家境虽说不上贫寒,却也不富裕,按说,日子应该过得可以,但他花钱没有计划,饱一顿饥一顿的。春节到了,又闹得手中分文不剩。为了装璜门面,总要贴副对联吧!找来找去,翻出一张红纸,索性一裁为二,写了副短对子:行节俭事过淡泊年邻居们知道他的底细,肯定又没钱花了,大家帮衬着给他送去些年货,有人在对联前边各加一个字: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劝他以后过日子要有个计划,明年千万不要再像今年这样淡泊了。
· 明朝秀才待遇到底是什么样的待遇到底有多好呢
还不知道:明朝秀才待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一些历史类型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总是会了解到秀才举人等等,但是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的一个作用,或者有什么样的帮助。其实拥有这个职位在当下是有巨大的帮助的,有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待遇,可以说是当时很多人都很羡慕的,这其实也反应了明朝政权对于这些事情的关注程度,就是希望文化能顾帮助国家发展。在当时已经建立了很严格的考试制度,就是要给有文化的人一个上升空间,首先就是童生,这也并不是很简单的和事情,要能够熟练的背诵论语还有孟子等等。之后就可以成为士子,这个也是一个选拔的资格,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之后就是成为生员,这样就可以进行筛选了。可以说很多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未来能够功成名就,成为生员已经有一点难度,如果成为秀才举人就更加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到了人生巅峰了。当然因为背后有很多的好处,也是国家直接给出的一些好处。首先就是可以不用服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