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兴旺发达的大汉帝国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厚葬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5
转发:0
评论:0
汉代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厚葬成为有汉一代的整体风气。正如《潜夫论·浮侈篇》所云:“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镂、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当时之人即多有感叹:“国赀糜于三泉,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这些都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一种证明。自西汉至东汉,文献中不断记载有帝王、思想家及有识之士对厚葬的抨击与对薄葬的提倡。西汉前期的汉文帝修建自己的霸陵时,坚持不以金、银、铜、锡为饰,专用瓦器,并在遗诏中明令不准厚葬。东汉初期光武中兴之时,曾下诏说:“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贵奢僭,贫者单(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正,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东汉王充在其《论衡》一书中竭力反对厚葬陋习,力主“圣贤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当时甚至还有人身体力行倡导...

  汉代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厚葬成为有汉一代的整体风气。正如《潜夫论·浮侈篇》所云:“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镂、玉匣、檽梓、梗、楠。

  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当时之人即多有感叹:“国赀糜于三泉,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伎巧费于窀穸。”这些都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一种证明。

  自西汉至东汉,文献中不断记载有帝王、思想家及有识之士对厚葬的抨击与对薄葬的提倡。西汉前期的汉文帝修建自己的霸陵时,坚持不以金、银、铜、锡为饰,专用瓦器,并在遗诏中明令不准厚葬。

  东汉初期光武中兴之时,曾下诏说:“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贵奢僭,贫者单(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正,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东汉王充在其《论衡》一书中竭力反对厚葬陋习,力主“圣贤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当时甚至还有人身体力行倡导薄葬。武帝时的黄老之徒杨王孙认为,“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竟以为高,靡财殚币,腐于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于是主张以布袋盛尸,入地七尺,既葬,取布,以身亲土。他死后,其子遵父遗命,将他裸葬入土,被认为是惊世骇俗之举。

  东汉卢植临死,“敕其子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有史学家认为,兴旺发达的大汉帝国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厚葬。厚葬集中体现了汉人“务崇华侈”的追求。

  高大华敞的墓室

  墓室是坟墓的地分,是安放棺木和随葬品的空间。在汉人看来,墓室更是死者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因此,墓室的建造要符合死者的身份,同时要刻意模仿地面建筑的布局与规模。所以从汉代墓室也可以看出汉人“住”的基本状况。

  汉代墓室的结构除了土室外,还有砖室、石室、木椁室等,形制和规模随时代和墓主身份的差异而不同。西汉早期用木椁室墓,后流行空心砖墓与石室墓。

  西汉早期,帝王墓室采用木椁玄宫的建筑方式。其所用木椁,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的性质,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可以称为椁室。汉制规定,皇帝、诸侯的椁室以“黄肠题凑”构成,发展了先秦时代人君“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的葬制,在西汉中期普遍使用,盛极一时。《旧汉仪》记载,汉武帝墓“梓棺柏黄肠题凑”。

  《汉书·霍光传》说:“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黄肠题凑”是以黄心的柏木块或柏木条垒叠互嵌,木条端头内向,紧密围筑,即“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长沙湘江西岸象鼻嘴一号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为规模较大的黄肠题凑形式,老山汉墓的墓室木墙也是黄肠题凑的形式。

  象鼻嘴一号墓属西汉某位长沙王,题凑由908根柏木垒成,围在外椁四周,并略低于外椁,平面呈“凸”字形,前、后壁宽13.2米,两侧壁长14.4米。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主人应为燕刺王刘旦或广阳顷王刘建,是汉初的诸侯王。其墓室木墙总长42米多、高3米、厚0.9米,是用约15880根柏木枋子一根压一根垒起来的。

  这些柏木枋子大都截面10厘米见方,长90厘米,其中夹杂有少量截面为20厘米见方或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各层黄肠木之间无榫卯固定,但堆垒十分坚固,顶端以压边木加固。木枋的端头齐齐整整地朝向中央的棺椁,色泽明亮,极有气派。

  形制最复杂、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发现于江苏高邮县天山,墓主人可能是西汉中晚期的某代广陵王或王后。这座墓的黄肠题凑很有特点,857根木头上涂有一层黄色颜料,两端截面中心部位嵌小方木块,又在四面凿出阴阳榫,使之与上下左右的题凑木互相咬合。

  研究者指出,题凑木上加涂黄色颜料,可能与用楠木代替柏木有关,而在两端中心部位镶嵌小方木,或许是《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说的“绣墙题凑”的实物证据。

  西汉以后,随着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木结构的葬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黄肠题凑作为一种高级的葬制,只有皇帝、皇后、诸侯王及皇上特许的宠臣等可以使用,因此代表着葬者身份地位的高贵。

  这一点,在后来仍受到重视。正因为如此,东汉时期出现了用石头取代木材的做法,即以“黄肠石”代替黄肠木。《后汉书·礼仪下》记载,建造陵墓时,“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考古也发现了多座黄肠石墓。在河北定县一东汉诸侯王墓中发现黄肠石4000多块,大部分近方形,长宽各1米左右,厚约0.25米,其中174块有铭刻或墨书文字,内容为进贡石材的县名和石工的籍贯、姓氏或尺寸。

  黄肠石垒成题凑,围绕在砖构墓室的外侧,在砖室上面又平铺石块三层,用黄肠石建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与高邮天山汉墓的题凑结构较为相似。河南邙山上发现过东汉时期的黄肠石墓,并出土过许多黄肠石。

  邙山是东汉皇陵所在地,这些黄肠石应是属于帝王或贵族墓中的遗物。它们有的用于砌造墓壁,有的仅用于封堵墓门或墓道,已经失去了木构黄肠题凑的作用,保留的只是它的象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个极品奸臣之死,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衰败
对于大唐王朝来说,1月3日是个意味深长的日子,比如684年的1月3日,唐朝开国后难得一见的极品昏君唐中宗李显登基,之后几十天胡闹糟蹋,惹得举国怨声载道。直接加速了当时的皇太后,后来的一代女皇武曌的夺权之路。在武曌后来君临天下的年代里,好些怀念大唐的臣子,说起这个日子,都是叹息连连。但实事求是说,那一天对于大唐,还不算太惨,因为武曌虽说早年革了唐朝的命,晚年痛定思痛,依然选择儿子李显做继承人,手把手给唐朝再续上命。而且她的执政年代,真个是多年如一日敬业,一辈子用尽洪荒之力,把那时中国朝着巅峰上堆,给接下来的盛唐,好好攒够了丰厚家底。网络配图相比之下,唐朝天宝十一年(753)1月3日,一个极品奸臣的倒台,却才真真正正,预埋了这个强大王朝的灾难与衰败:臭名昭著的一代奸臣李林甫,这天凄凉去世了。历史人物里,坏人从来不少,被骂遗臭万年的也多,但实打实真“遗臭”到今天,坏到哪怕不怎么懂历史的朋友,听到...
· 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创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十三部,由皇帝向每一部派遣一名刺史,代表中央负责监察地方。这种监察权,包括视察政治状况,决定官员的任免升降,平反冤假错案,监察郡国一级长官与地方豪强。西汉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似乎鞭长莫及,刺史部的建立解决了这一难题。刺史部就是一个监察区,负责监察若干郡国。然而刺史的地位不高,俸禄仅六百石,而郡国守相俸禄二千石,以小制大,用小官来监察大官,可谓一举两得:既防止监察区成为变相的一级行政区,又收到中央管理之效。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军权,改变军队分散于全国各地而首都内外没有重兵的状况,设立中央常备兵。先是设立期门军、羽林军,选拔陇西、天水等六郡所谓“良家子”,训练成为精锐部队;以后又训练阵亡将士子弟,称为“羽林孤儿”,很有战斗力。中央常备军的建立,对于帝国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历代王朝“内重外轻”(重中央轻地方)兵制的开创。汉...
· 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其威仪,并且走向了顶峰。汉武帝为了提高皇帝的威权,双管齐下。一方面,有意削弱丞相的职权,扩大太尉的职权,把太尉改为大司马,又加上大将军的称号,大司马大将军分割了丞相的军权。另一方面,建立宫廷决策班子,任命一些高级侍从(侍中、给事中),可以直接与皇帝讨论国家大政方针;还起用高级宦官担任中书,掌管尚书之职——出纳章奏,掌握机要。于是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创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十三部,由皇帝向每一部派遣一名刺史,代表中央负责监察地方。这种监察权,包括视察政治状况,决定官员的任免升降,平反冤假错案,监察郡国一级长官与地方豪强。西汉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由中央直接...
· 帝国夕照——大汉倾
一、董老虎来了历史很有趣,也很残酷。一个办事拖拉,没有主见的外戚何进,竟然跟著名愤青袁绍组成了黄金搭档。这袁何二人,都自以为很爱国,很想救国,结果是国家在他们手里变得国将不国,人命不活。事实上,汉朝不缺智慧的人。在何进要喊董卓进京时,有人就曾告诉何进,这董卓相当的不可谱,最好别引狼入室,坏了大事。如果想真的对付宦官,根本就不用借兵,只要麻利一点,下手狠点儿,大将军一人即可搞定。说这话的人,是何进属下的主簿陈琳。何进一听,摇摇头:只凭我就能搞定宦官?你太抬举我了吧,不信,这话打死我都不信。此时,曹操也听说何进要喊董卓进京,不禁仰天大笑:宦官这玩意儿,古今皆有。国家衰败,问题不在宦官,而在皇帝。如果君王不宠幸他们,不给他们特权,他们能嚣张得起来吗?再说了,他们要犯法了,马上移交法庭,一个个地抓起来审,该砍的拖出去砍了,该流放的流放了。真搞不明白何进为什么要一网打尽,这样把动作搞得太大,消息肯定...
· 大汉帝国的财政和国运怎么样?
真实的历史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求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目标,历史文献只是参考;历史又是生动活泼的,一起来研究下“大汉帝国的财政和国运怎么样?”的话题,感受历史的魅力。?01汉朝初年是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场”格局,刘姓诸侯王各占一国。他们有自己的政府、军队、法律,除了礼仪和血缘,基本和朝廷没太大关系,关起门来就能过自己的小日子。天下40郡,朝廷直辖15个。官员俸禄、功臣赏赐、朝廷财政等开支,都包含在这15郡的税收之内。本来就穷,又有庞大的负担,真的太难了。如此局面,足以碾碎任何一个雄主的野心。换言之,汉初就不具备诞生雄主的土壤。于是,朝廷只好省吃俭用,一点点积攒家底。杀伐果决的统治者,突然具备了极大的耐心。刘邦死后,吕太后掌权。北方草原的冒顿单于写信给她:“你没男人,我没老婆,咱俩凑合过吧。”吕太后深吸一口气,忍。忍耐换来安定的社会环境,“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直到汉文帝时代,朝廷又把已经极低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