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为何没有元宝铜钱岂不成了元朝之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1
转发:0
评论:0
明朝为何没有元宝铜钱岂不成了元朝之宝,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

  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礼法之一,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说文解字》中说:“讳,忌也。”古时,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例如,秦始皇讳政,所以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讳政,故曰端。”

  我国古代货币从最初的布币、刀币等,到汉代五铢钱,再到唐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喜欢在钱面上铸造文字,即所谓的钱文。既然避讳现象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且与文字甚为相关,同时货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品,那么钱文与避讳现象发生“关系”自是必然的事情了。

  自“开元通宝”钱以降,钱文主要以四字为主,遵循“主文+宝文”的结构。“宝文”是钱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所用宝文名称繁多,常见的有元宝、通宝、重宝等。而“主文”可分为多种情况,如唐代“开元通宝”中的“开元”属于吉语,宋代则盛行用年号,如宋太宗所铸的“淳化元宝”钱。另外,也有以国号作为“主文”的情况,如宋太祖的“宋通元宝”等。

  从广义上理解“避讳”,它不仅涉及到避“名讳”和禁忌的因素,还包括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例如避免单字重复等。了解了钱文中的避讳现象,对钱币收藏也有好处,它可以帮助你分辨出那些需“避”而未“避”的假币。

  为什么说“靖国元宝”是假币?

  宋徽宗为北宋第八位皇帝,神宗之子、哲宗之弟,共在位25年(1100-1126)。宋徽宗在其在位年间共有6个年号,分别为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除“建中靖国”外,其余5个年号都铸造过年号钱。宋徽宗第一个年号“建中靖国”为四字,较为特殊,一般做法是截取“建中”或“靖国”二字,再加宝文组成钱文,如太平兴国年间所铸的“太平通宝”,大中祥符年间铸造的“祥符元宝”。但是史料并未记载“建中靖国”年间曾铸年号钱,而是另拟了新钱文,即“圣宋元宝”,为“国号+宝文”结构。

  不过,近年来市面上和考古发掘都陆续出现了“建国通宝”钱,如1956年锦州市博物馆在发掘的清代范子和墓葬中,出土1枚隶书“建国通宝”钱。罗伯昭先生也曾于1941年的中国泉币学会第36次会议上出示了一枚“建国通宝”小平钱。专家们认为此钱属徽宗“建中靖国”年间,因其风格酷似徽宗时代的“政和通宝”、“宣和通宝”钱。

  那么为何“建国通宝”要取年号之首尾两字呢?这可能与避讳有关。若取前两字“建中”组成“建中通宝”,则与唐德宗时期的钱文相重了。因为德宗曾于建中年间(780)铸行过“建中通宝”。而若取“靖国”,以徽宗的“巧技成性”,或许认为“靖国”二字不足以概括“建中靖国”四字之意,所以取首尾两字,是理所当然的了。据说“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称其为北宋第一珍稀币也不为过。

  近些年市面上开始流传所谓的“靖国元宝”钱,说该钱“生坑,旋读,钱径2.5厘米,重5克”。但稍微懂点避讳常识即可知,所谓的“靖国元宝”很可能是假币,丁福保先生在对民国时期存在的各种臆造历代年号钱的总结中也说道:“元号钱之不可信者多矣……徽宗之靖国元宝……当时实未开铸,皆后世之伪托也,虽仿造极精,索值低廉,皆不可收买,当以特别之眼光鉴别之。”

  明朝为什么没有“元宝”?

  宋仁宗在位时期,一共颁行过9个年号,其中最初的“天圣”、“明道”和“景祐”三个年号,所铸造的均为“元宝”钱,而不是“通宝”钱。究其原因,也与避讳有关。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贞集》有云:

  天圣年,虎邱剑池石壁文云:“同判福州王渎”,其云同判者,天圣初,章献太后临朝,避其父讳,凡官名、地名“通”者,皆易之。如通州为崇州,通判军为安利军,通判为同判是也。后崩后,即复其旧。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天圣年间因为外戚的名字而避“通”讳,并且举出了实例。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宝文的避讳。另清翁树培《古泉汇考》云:

  培案《宋史》,(章献太)后崩于明道二年,……天圣、明道、景祐诸钱,皆曰元宝者,亦避讳耳。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圣等三个年号钱之所以只有元宝,是为了避太后父亲的讳,所以不能用“通”字作宝文。章献太后死于明道二年,之后的宝文则不再避讳,所以才有了“皇宋通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钱币“避讳”:明朝为何没有“元宝”
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礼法之一,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说文解字》中说:“讳,忌也。”古时,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例如,秦始皇讳政,所以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讳政,故曰端。”我国古代货币从最初的布币、刀币等,到汉代五铢钱,再到唐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喜欢在钱面上铸造文字,即所谓的钱文。既然避讳现象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且与文字甚为相关,同时货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品,那么钱文与避讳现象发生“关系”自是必然的事情了。图片来源于网络自“开元通宝”钱以降,钱文主要以四字为主,遵循“主文+宝文”的结构。“宝文”是钱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所用宝文名称繁多,常见的有元宝、通宝、重宝等。而“主文”可分...
· 明朝为何没有明太宗?
一般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是祖,然后第二任皇帝是宗,比如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而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没有太宗了。那么明太宗去哪里了呢?庙号,就是供奉在“太庙”中祖宗的称号,里面供奉着帝王的先人,是政治权利的祖宗,因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需要给逝去的先祖起一个比较厉害的称号,用来让人们缅怀敬仰,这个称号呢就是“庙号”。最开始起庙号的是商朝,起庙号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需要概括皇帝生前所做的事情,一般一个帝王即使有过错,后人们起庙号的时候也都是怀着宽容的心态,七分功劳、三分过错,这样基本上都给先人起一个响当当的庙号,尽管历史上有很多暴君、昏君,但是死后皇帝和群臣们都会绞尽脑汁想一个好的名字。太祖或是高祖一般都是开国皇帝,第二任就是太宗或是高宗,名成祖朱棣对历史也是颇有研究,当皇帝后,为了向后人展示他是太祖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直接把建文帝朱允筛抹掉了,把建文帝的年号改为洪武年号,死...
· 铜钱为何是方孔的?
在中国的货币史上、方孔圆钱使用长久,影响深远。它外圆内方,在结构的布局、虚实等方面给人以平衡、周到的美感,为收藏者所喜爱。方孔圆钱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在公元前210年统一货币,全国范围内推行方孔圆钱,开辟了古代货币的新纪元。从此,方孔圆钱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制,一直沿袭用到清末出现铜圆为止,约有2000余年之历史。铜钱为何采用内方外圆这一独特的形式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皇权思想和一统天下的表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而在钱制形式上将这种宇宙观反映出来,以外圆像天,以内方像地,天覆地载于一钱之中,象征君临万方,万宇一统,所以秦始皇统一货币选用这一制形。二是方便说,之所以采用方孔圆钱这一形制,是为了铸行的方便。圆形钱便于携带,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的磨损。圆钱铸成后须将周边修锉齐整,而逐个修锉费工耗时,于是工匠将钱中央开个方孔,这样,用棍子将若干圆钱贯穿一起...
· 明朝为何没有太宗皇帝?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一般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是祖,然后第二任皇帝是宗,唐朝有唐高祖、唐太宗,宋朝有宋太祖、宋太祖,清朝有清太祖、清太宗,唯独明朝只有一个明太祖,抛开朱允刹凰悖到朱棣那里成了明成祖,那么明太宗去哪里了呢?刚才说的这些太祖啊,太宗,都是皇帝的庙号,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皇帝庙号的问题,你就会知道明太宗去哪里了。庙号,就是供奉在“太庙”中祖宗的称号,里面供奉着帝王的先人,是政治权利的祖宗,因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需要给逝去的先祖起一个比较厉害的称号,用来让人们缅怀敬仰,这个称号呢就是“庙号”。最开始起庙号的是商朝,起庙号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需要概括皇帝生前所做的事情,一般一个帝王即使有过错,后人们起庙号的时候也都是怀着宽容的心态,七分功劳、三分过错,这样基本上都给先人起一个响当当的庙号,尽管历史上有很多暴君、昏君,但是死后皇帝和群臣们都会绞尽脑汁想一个好的名字。太祖或是高祖一般...
· 明朝打败元朝后,为什么没有继承全部土地?
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回事。虽然元朝名义上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宗主,是各个汗国的宗主,但从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实际上就已经分裂了,各个汗国都是自行其是,并不完全服从元朝中央的命令。而且,因为蒙古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性,所以经常发生继承人之间的战争。忽必烈继位后,就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而在当时从蒙古的传统习惯来看,阿里不哥的合法性要比忽必烈更强,所以大多数蒙古王公选择了支持阿里不哥。经过这个战争之后,元朝和西部、北部的大多数蒙古汗王就处于对立状态了。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蒙古确实征服过很大的区域,大半个欧亚大陆都曾经被蒙古帝国征服,但这并不都是元朝能够有效管理的疆域。即便是从元朝能够实际控制的区域来说,如果只是从地图上看,明朝确实也比元朝小。但反过来说,明朝对自己领土的实际控制能力,要远远超过元朝。再加上明朝由于是汉人政权,是农耕文明。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更注重的是土地的耕耘。因而蒙古帝国统治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