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为何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2
转发:0
评论:0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为何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他先是学习儒家的教义,但是后来觉得繁琐,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他先是学习儒家的教义,但是后来觉得繁琐,所以自立门派,创建了道教,一时门徒众多。那么作为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主张到底有哪些呢?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化三清是什么意思

  老子化三清,是对道的延伸,道的发展,道的未来。其实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并且以它的宽容包容着所有的事物。

  老子以道来阐释世间万物的来源,在他看来,道演化着万物,然而道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人的生命那样,来的很自然,去的时候也很简单。所谓的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自有它存在的原因。就如同所有的事情的都有两面性,正反两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都不以任何人而改变。既然世间的万物都能相互转换,又何必担心祸福呢?因为祸福是相依的。人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和无的共同体,所谓的无相生,就可弥补世间万物的有无。而所谓的天的道,不过就是天的自我衍生的自然法则。百姓不会轻易地讨论死亡,是因为上天给了他生的厚念。道家是有着三清原的,即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家上神。有传说认为这三位神是七化成的,于是才有了后世的一气化三清。道家遵循自然,认为宇宙的来源是道。所谓的道就是宇宙中的气,这才解释了道家的众位上仙都是由气化成的。老子的一气化三清就是由此而来。

  这就是所谓的道的演变,道即自然,道法自然,道的哲学本是道的未来。道生一,一生二的道的追求,就是对道的终极探索。人无知自而无畏,老子化三清本就是他对道的理解。

  老子福兮是什么意思

  老子福兮出自于老子的著作,这是由书里面的一句话提炼出来的。其中大概的意思是指,福和祸是相互依存的,正是有了福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祸。而福祸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比如一件好的事情也许会引出不好的结果,而同样,一件祸事最后也许会发生好的结果。

  就像塞翁失马的典故中所说的那样,他丢了马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然而他自己却觉得并不一定,后来他丢失的那匹马带回来一匹身姿矫健,血统纯正的野马证明了当初他所说的。然而当得知自己获得一匹良马时他又担心会有什么祸事会发生,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他的儿子就因为训练那匹野马被摔伤,而他的儿子也因为这样逃过了兵役,这个典故充分体现了老子在书里所说的灾难和好运都是相互依赖的这一观点。

  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不要急着抱怨和气馁,应该相信这也许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它或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得到不一定是好事,失去也不一定是坏事。当面对不好的事发生时,应该保持冷静的分析,或许会得到意外好的结果,然而当面对一件幸运的事情也要保持冷静和警惕,以防祸事发生。

  而老子的这种思想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后人总是用他这一观点来证明道家思想所具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老子之道,头头是道
作者:南怀瑾|来源:一元一国学网摘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现在我们也来凑热闹,讲《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长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学者们,道歉万分,以外行人[注:1.路上行走的人。2.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3、《周礼》“秋官”之属有大行人...
·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吗,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
·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对比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言,文字虽少,思想精深。两千多年来,注解者层出不穷,但真正说透说清者不多。特别是对“道”、“德”、“名”的解释,意见就更不一致。如“道”,有人说它是“唯物主义”的道,有人说它是“唯心主义”的道;有的学者认为它具有实在性、规律性和准则性三大特点,有的学者则认为它具有根本性、自发性、超形象性、实存性和逆动性五大特点。对于“德”和“名”的解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解释,各有各的观点,我们不加评论。我们也只是从对比的角度上来考察的。从中国古代对比思想史上看,孔子在《论语》中首先把“名”作为一个对比性的哲学论题提了出来,但是他“述而不作”,没有再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却对“名”是什么、“名”从何而来、“名”与事物的关系等一系列的认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对比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孔子“仁”、“君子”、“执礼”、“义”“知(智)”等论题都是“正向”...
·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对比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言,文字虽少,思想精深。两千多年来,注解者层出不穷,但真正说透说清者不多。特别是对“道”、“德”、“名”的解释,意见就更不一致。如“道”,有人说它是“唯物主义”的道,有人说它是“唯心主义”的道;有的学者认为它具有实在性、规律性和准则性三大特点,有的学者则认为它具有根本性、自发性、超形象性、实存性和逆动性五大特点。对于“德”和“名”的解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些解释,各有各的观点,我们不加评论。我们也只是从对比的角度上来考察的。从中国古代对比思想史上看,孔子在《论语》中首先把“名”作为一个对比性的哲学论题提了出来,但是他“述而不作”,没有再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却对“名”是什么、“名”从何而来、“名”与事物的关系等一系列的认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对比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孔子“仁”、“君子”、“执礼”、“义”“知(智)”等论题都是“正向”...
· 《老子化胡经》讲了什么?“老子”到底是道是佛?
《老子化胡经》讲了什么?“老子”到底是道是佛?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万里黄沙不见僧,狂风暴雨掩儒生。三教原本道为首,焉能平坐共齐名?——青阳子佛道之争,由来已久。佛者称天下贤圣,都是佛菩萨化现。比如老子是迦叶菩萨化现,孔子是儒童菩萨化现,颜回是光净菩萨化现,成吉思汗是金刚手菩萨化现。更有甚者,东晋和尚支遁著伪经《释迦文佛像赞序》,把道家老、庄说成是释迦牟尼的玄孙与曾孙。以此宣称,佛法东来,非是在本土印度发展不下去了,东方文化的源头正是佛教!对于此类说法,有着强烈“夷夏观”的传统文化卫道者显然是不认同的,他们的重要证据便是《老子化胡经》!据学者考证,《老子化胡经》是西晋道士王浮,根据汉魏时期传说编撰的伪经。记载道祖老子及弟子尹喜游历天竺,化胡为佛的故事。该书共十卷。到了元忽必烈时期,遂令烧毁,不准刊印,目前仅剩第一、第十卷。载入《大正藏·论藏·外教部》。虽是残篇,这么有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