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早期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3
转发:0
评论:0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早期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同时也在世界早期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同时也在世界早期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

  一是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早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当时明成祖朱棣刚刚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他急于展示天朝上国的繁荣富强,同时也为了加强明朝与海内外各国之间的联系,于是派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贸易。

  二是当时中国江南地区拥有当时非常先进的造船技术,郑和乘坐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船只,拥有很强的抗强风能力,同时郑和的船队上各类船只齐全,有兵船、补给船、指挥船等,可以说是一支非常完备的船队。随船的除了官员外,其余都是从东南沿海招募的渔民水手,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人才储备非常充足。另外中国在宋代发明的火药,此时已经全部配备在郑和的船队里,使得船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

  三是郑和本人超强的组织能力,作为一支船队的统帅,郑和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内讧这样的事情,郑和总是能团结手下的船员,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得到很高的评价,原本在以前东西方隔绝的情况下,郑和下西洋长期被低估,而且很多资料由于后来明朝后期走向自闭被有意销毁了,以至于连中国人很长时间都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不过现在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深入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逐渐被人发掘,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也慢慢提高。

  郑和下西洋音乐剧

  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它发生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之前,而且无论从船只大小、人数、航线等等都是同时代西方的航海家们所不能比的。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最强大的时期,而且明成祖好大喜功,也为了宣扬国威,所以当时几乎穷全国之力来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尤其在当时古代航海技术还很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人类奇迹实在是非常难以置信的。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它密切了中国与当时众多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与当时众多国家的贸易交往,也在客观上让世界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大帝国,它富庶友好,令人向往,这与同时代西方以传教殖民为目的的探险是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眼界空前开阔,也从此有大批中国人下南洋去经商开荒,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华人华侨,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郑和七下西洋为了什么?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这一壮举让郑和在历史上留名。本文揭秘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由于郑和的祖父、父亲都到过教圣地麦加,因此他从小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时,还是小孩子的郑和被俘虏,而当时很不幸被净了身,入宫做了宦官,由于他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 郑和下西洋的成果:创造世界航海历史的奇迹
郑和下西洋为何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航海远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这些特点里又有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呢?以何种依据用来区分郑和下西洋特点中的优劣势呢?接下来围绕着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作出如下的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时间比较早的活动。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国家从事过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外交活动,这在当时是极具有历史意义的,可以说拓展了一个新型的领域,包括后期西方的很多航海运动都有参照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过程,这个活动显示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中的领先地位。其二、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在整个过程中,郑和从第一次下西洋到最后一次的下西洋,中间共经历了25年,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郑和率领船队共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活动,这个持续时长在当时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开创了历史之先河。其三、郑和下西洋的次数相当多,它虽然有二...
·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和平航海模式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组织了前所未有、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船队。每次远航,随行者大都在两万七八千人之间,一般由60多艘大、中号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最多时达二百余艘,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组织最完备的船队。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之久,“涉沧溟十余万里”,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突破远航历史纪录中国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航海传统。考古研究表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以原始独木舟作为浮具,开始了海上活动。《诗经·商颂》中“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诗句,就是对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威扬海外的颂歌。秦汉时期,秦始皇在位先后5次出巡,4次巡行到沿海,并派出徐福海上远行。雄心勃勃的汉武帝除了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凿空”,开通中西陆路交通以外,还曾力图开辟海上通路。唐代从广州起航的南海航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
· 郑和下西洋
背景郑和以前的中国海洋活动明成祖画像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有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近年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长11.4丈,宽3.3丈,比近两个世纪后的郑和宝船小。它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个船舱,隔板厚达10至12厘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宋船曾采用榫接、铁钉加固、船板缝隙中填塞捻合物的办法,来保证船的坚固性和水密性。可得知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明朝海禁一艘明代福船明朝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二百年海禁,开海时期只占二十五个百份比。郑和下西洋时的永乐年间,海禁政策甚至较洪武年间更为严苛。永乐二年(1404年)诏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五年(1407年)甚至在安南也实行海禁:“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海禁是一项锁国性质的国策,严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