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冉闵的“杀胡令”背后值得深思的问题
提起中国历史上屠尽五胡的北魏皇帝冉闵,很多人都称其为“汉家英魂”,的确,在五胡乱华的百年战乱下,冉闵堪称拯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救世主,他无疑是汉人的骄傲。
冉闵和父亲冉良都是汉族人,同时也是十六国中后赵的国君羯人石虎的部下将领。冉良在咸和三年,石虎与前赵刘曜部队的交战中被刘曜大军杀害於新绛,因而严格意义上来说,戎马半生的冉闵,乃是一位烈士的后代。在他少年时期,曾亲眼目睹过不少战乱中北方匈奴及鲜卑侵略者对汉族百姓的凌虐,因而对胡人在中原大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恶深恶痛绝,很早就立志要拯救中原万民,当然,这也为他后期对胡人军民展开的大规模报复性提前埋下了伏笔。
公元350年,冉闵劫持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发动病变,于乱军之中杀死石鉴,而后建立魏国,定都于邺城,改年号永兴。冉魏政权建立后,冉闵下令屠尽城内胡人,一夜之间,数万羯人被屠灭,血流成河,男女老幼无人幸免,史称邺城大。此次规模之大,死亡人数之巨,为世所罕有,虽然进一步加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然而不可否认,至此之后,胡人在中原大地上为非作歹的气焰也收敛了不少。之前一度险些被灭族的汉人,终有一部分保存了性命,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这不得不说是武悼天王冉闵的历史功绩。
冉闵杀胡令
“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这就是震惊内外的闵冉杀胡令。关于这件事情的史料记载有很多,众说纷纭,看法、评价不一。要想真正了解整个故事的发生始末,就必须完全还原当时事情发生的背景。但是,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只能靠史料记载的细碎字句,来推敲故事发展的细枝末节。
或许是应了“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关于“杀胡令”事件的记载,无一不在批判冉闵的凶狠残暴,冷酷无情。诚然,不论男女老幼,斩杀二十余万胡人,血洗城池这样的做法确实心狠手辣了点,但是在这的故事背后是否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呢?
生为汉人,却长于胡人间的冉闵,其实一直在胡和汉之间游走,心思飘忽不定,左右摇摆。一则石虎曾宠爱于他,待他不薄;再则自己是汉人,身体里流着的是汉族血统。就在他摇摆不定之际,胡人对他心生猜忌,意欲除之。孙伏都率兵三千于殿中,他感觉自己的性命受到了威胁,决定先采取行动。原本并未打算全城,但是,当“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的命令下传之后,胡人竞相逃出城去,他才在冲动之下颁布“杀胡令”。当然也有人评价说,这不是他的莽撞之举,而是为了巩固之后的地位的计谋。
不管怎么说,这种毫无道德毫无仁心的种族,都无法逃脱历史的制裁。
冉闵真的是汉族英雄吗
五胡乱华时代,中原大地上曾出过不少反抗异族侵略的勇士,被称为“屠夫天子”的冉闵便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一位。冉闵作为军人出身的皇帝,以雷霆手段沉重打击了塞外入侵中原之游牧民族的嚣张气焰,在百年战乱中挽救了数百万汉族百姓的生命,保护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对汉人来说,他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英雄。
后世有人评价冉闵为暴君,在他与异族交战的过程中,数度发动大规模,每攻陷一座城池即下令屠尽城中胡人军民,手段未免太过残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世上还有一个放诸四海皆通用的关键词,叫作“立场”,这就好比日本人至今还在为二战时降临到自己国土上的两颗原子弹耿耿于怀,每每以“受害者”自居,而对于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中国百姓来说,日本遭受这样的天罚,简直是罪有应得!
同样道理,站在氐、羌,或鲜卑族人的立场来说,他们的族人百姓遭到流亡的悲惨命运固然值得同情,然而作为侵略者,这些塞外游牧民族在中原大地上也曾疯狂汉族军民,犯下滔天罪恶,致使近两千万汉人被得所剩无几!面对异族侵略,中原军民除了奋起反抗,以暴力手段将侵略者赶出家园之外,别无他途,而以暴制暴,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无可否认,它一直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中最能有效地震慑敌人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