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武则天与和尚的羁绊:武则天迷恋和尚之谜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0
转发:0
评论:0
武则天与和尚的羁绊:武则天迷恋和尚之谜,以往很多图书将慈禧太后描写成刁钻毒辣、不可一世的末世“女王”,这只是由于政治

  以往很多图书将慈禧太后描写成刁钻毒辣、不可一世的末世“女王”,这只是由于政治权威湮没了她的女人特质。这位讲究品位、时尚的“老佛爷”,率先接触并享受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物质文明,她享用电灯,乘坐奔驰车,最喜欢摄影和巴黎香水……

  她的意识形态在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而这也增加了她对“西洋物件儿”的喜爱,以至于其在颐和园内还引领了一股西洋风。而这股西洋时尚风最终刮出了颐和园,吹向了北京城乃至全中国。

  清漪园自1888年更名颐和园后成为慈禧太后常年驻足之地,颐和园不仅见证了慈禧太后施展政治权威的“女王”一面,也遍布着她作为“中国第一女人”引领时尚的足迹。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

  位于颐和园东大门不远处的“德和园”是昔日帝后妃嫔看戏的戏园子,这里举办过“清朝帝后用品展览”。

  其中有一件堪称稀世珍宝的“老爷车”,也就是当年慈禧太后的御用汽车。这件文物至今已有一百岁,黑色木质车厢、黄色木质车轮与辐条、铜质车灯、实心轮胎、两轴四轮,是一辆在今天看起来依然“拉风”的敞开式古典汽车。从外观看,它更酷似昔日的四轮马车。

  车厢内设有两排座位。前排座位是司机席,后排座位则是乘客席,前排只能乘坐一人,后排可以乘坐两人。在车厢的上方撑有一顶由四根立柱支起的车篷,车篷的四周围缀有黄色的丝穗。发动机则被巧妙地装置在乘客席座位下面。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台横置式气缸、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旁的齿轮变速箱将动力传递给后轴,最高时速为每小时19公里。前悬挂是一横置钢板弹簧,后悬挂是两个普通钢板弹簧。车厢两侧的翼子板系三合板制成。论模样,这一“老爷车”,虽与今日飞驰在公路上当代汽车的长相已相差很远,但其原理、发动机、悬挂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已与今日汽车很接近,比现在的10辆新的奔驰车加在一起的价格还高。

  这就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太后是和这辆“奔驰”汽车结下不解之缘的第一人。

  据说,慈禧太后喜欢游览,经常乘坐她的豪华大轿和马车去颐和园、西山游玩。1901年,官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用1万两白银购进一辆第二代奔驰牌轿车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贡礼。

  慈禧太后一生享尽富贵却从没有见过这种先进的洋玩意儿,看后心中大喜。第一次乘坐汽车去颐和园游览,汽车驶出紫禁城后,慈禧太后发现原来的马车夫孙富龄成了汽车司机,不仅坐着还坐在自己前面,心里非常恼火,当即责令他跪着开车。司机只好跪着驾驶,但手不能代替脚踩油门和刹车,险些酿成大祸,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王公大臣,他们纷纷下跪乞求慈禧太后不要冒这个险。慈禧太后于是无奈地被人搀扶下车,中途又换上她的十六抬大轿。因为不能容忍司机坐在面前开车,慈禧太后渐渐对汽车失去了兴趣,因此这辆车被弃置一旁。后来,此车作为皇宫遗物在紫禁城闲置。

  电灯照亮颐和园

  颐和园乐寿堂正中,悬挂着一盏五彩缤纷的玻璃吊灯,而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北京使用电灯的第一人。

  有电之前,皇宫的室内照明多用蜡烛,间或使用油灯。清代晚期,国外的蜡烛进入中国,被称为“洋蜡”,和本土的自产蜡烛混用。当时清宫不同等级的嫔妃享用“洋蜡”有固定的数量和规格。

  让电灯照亮颐和园这件事开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翌年正式投入使用,不幸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把颐和园内的电灯和电灯公所毁坏殆尽。慈禧太后避难回京重新入住颐和园,又令人重新操办。1901年,邮传部左侍郎盛宣怀花费5万两白银重修电灯公所,并且在德国荣华洋行购买机械设备。买设备也买来了服务,德国荣华洋行专门派技术人员协助。1903年,慈禧太后住进颐和园,电灯又亮了。

  关于颐和园的电灯有一则趣事: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意图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要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重贿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他们趁慈禧外出之际安装了电灯。

  傍晚慈禧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为何在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李莲英叩头请安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莲英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灯光大放异彩。慈禧惊喜地问:“这些‘茄子’一下子全亮起来了,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李莲英毕恭毕敬奏道:“这就是电灯。”他说,用电灯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从此慈禧开始用电灯,中国各大城市慢慢开始用电。

  直到1908年慈禧死后,隆裕皇太后宣布不再到颐和园来,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使命正式结束,电灯公所的使命也到此为止。1931年,颐和园电灯公所的发电设备依然保存完好。当时的管理者想把它拍卖,拍卖所得用以购置接送游人的游览车,但个打算没能实现。到了1935年,张学良把这套设备拆走,运到了陕西。

  如今,昔日的两个大吊灯仍保留在颐和园。其中一盏挂在排云殿正殿,另一盏挂在乐寿堂。这两盏吊灯,式样讲究,有个别灯泡现在已经丢失。最惹眼的是,其中一个吊灯的灯泡前面带个尖,里面的灯丝是圆圈状的。颐和园在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时,联合国派专家来考察这两盏吊灯。专家们见到这个前面带个尖、“90岁高龄”、一通电还亮的御用电灯泡非常惊讶。

  可以说,慈禧太后直接促进了中国电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武则天与和尚有何情结:武则天为何迷恋和尚?
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历代史家褒贬不一,争论甚多。遗憾的是,但凡以武则天为主角的相关影视、书籍虽不胜枚举,却大都集中于其个人生活和宫廷政治斗争的恩怨情仇上。着重提及的都是与此相关的那些男人女人,包括两个丈夫(唐太宗、唐高宗),情敌(王皇后萧淑妃)、(长孙无忌、上官仪)、四子(弘、贤、显、旦)一女(太平)诸侄(武三思、武承嗣)、面首情人(薛怀义、二张兄弟)、心腹(李义府、许敬宗、上官婉儿)…网络配图唐朝之所以让后代中国人无限怀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质和胸襟。事实上,有唐一代290年,21位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崇尚佛教。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在信奉道教的同时,也都提倡和利用佛教,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女皇武则天。那么武则天迷恋“和尚”的玄机是什么呢?武则天的母亲崇尚佛教,对其影响不小,武则天自称“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唐高宗在位期间,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参与...
· 和尚原之战简介和尚原之战的结果与影响
金军在1127年灭掉北宋之后率领军队积极南下,抢占了黄河两岸的许多地方,并且曾经深入到了江西、浙江一带,南宋统治者对金军求和妥协,但是南宋人民的抗金运动风起云涌,1130年,宋、金在富平交战,宋军数倍于敌的兵力全线溃退。宋军于是在和尚原等地重新设防,和尚原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下面就做一下和尚原之战简介。和尚原是入川的一个重要的关隘,金军想要入川,必须要通过和尚原,和尚原称得上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吴玠、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担任保卫和尚原的任务。1131年五月,金军将帅没立率部进攻吴玠军,两路金军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吴玠率军与金军在和尚原展开激战,最终依靠有利的地形和吴玠的巧妙部署大败金军,金军狼狈而逃。金统治者不甘心失败,由金兀术率领兵力十余万再次进攻和尚原。吴玠积极调整宋军部署,并注意侦察兀术金军的一举一动。十月,大战爆发。由于吴玠的有利指挥,宋军再次大败金军,金兀术中箭...
· 128岁慧安和尚,两朝皇帝都请不动,为何当了武则天的国师?
此128岁无名和尚,两朝皇帝请他不动,武则天还向他磕了三个响头。无名和尚非无名,他本名慧安和尚,是隋唐时的一个名僧,湖北省荆州市枝江人。说起他的无名,和当时朝廷的政策及自己的修为有关。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朝廷下令查验登记天下的僧尼,当户籍官问到慧安和尚时,他指指自己的光头说:“我无名。”又问:“你本来叫什么名字?”答:“本无名。”后来,他怕户籍官再来纠缠,就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了。这一躲不要紧,两朝皇帝来请他,他都纹丝不动,稳如泰山。隋炀帝听说了慧安和尚的大名,请他入朝,他不愿与杨广为伍,避之不见。到了唐朝,唐高宗(公元650-683在位)景仰慧安和尚的大名,下诏请他入宫,他仍不愿入朝,甚至连诏书也不接,又云游去了,最后跑到嵩山少林寺。无名和尚其实又很有名。隋炀帝时期,朝廷为开凿大运河,强征数百万劳役,因国力难支,弄得全国到处怨声载道、饿莩遍野。慧安和尚于是走出深山,四处化缘以赈...
· 戴洵与圆魁和尚
《广雁荡山志》里收有一篇《远梦和尚塔铭》,作者戴洵。戴洵,字汝成,号愚斋,宁波奉化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累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有《司成集》。此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游奉化雪窦寺时,导游很可能会说到他:雪窦寺山门右侧高瑛桥畔有棵古松,明隆庆五年县尹欲将其砍伐,翰林戴洵作诗恳求:“八景销沈绝旧踪,百年只得一株松,也知不是无情物,翠色而今作意浓。”遂保留,后人称“翰林松”。戴洵游雁荡,结识了圆魁和尚,即塔铭里说的远梦和尚。后圆魁坐化于京师(从文中所述,此处京师疑指南京,永乐移都北京后,称旧京为南都),遗骨归葬雁荡山,戴洵写下这篇《远梦和尚塔铭》。塔指葬圆魁遗骨的骨塔。铭前有序,记圆魁和尚生平十分生动,很像一篇寄意遥深的小说。改写成白话文,大致如下:灵岩寺万历十四年夏,我游雁荡山,在灵岩寺偶遇圆魁和尚。这圆魁和尚乃江苏应天府溧阳县人氏,俗名李应魁,家有妻子兄弟,田地房产不少。有一天忽然弃家独来雁荡...
· 和尚
参考资料《元史》卷117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