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为何要选午时三刻行刑?其中有何含义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1
转发:0
评论:0
古代为何要选午时三刻行刑?其中有何含义,从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要对犯人行刑的时候选择在午时三刻,那么,犯人行刑为何

  从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要对犯人行刑的时候选择在午时三刻,那么,犯人行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呢?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是古代法律呢?  

  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唐宋时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而且还规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也不得执行死刑。

  有人计算后认为,按如此规定唐朝一年里能够执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时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只能在未时到申时这段时间内(大约合今下午一时到五时之间)行刑。并不是“午时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规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对于行刑的时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古书中对死刑的记载

  清人笔记《梦厂杂著》里记载了梅州的一桩奇案。当地一个杀人犯蔡阿三被判死刑。钉封文书(死刑执行令)到达时,恰好知州公出,州里只有一个吏目(管治安和监狱的小官),无法监斩。吏目找来当地驻军的游击(军官)商量,那游击说:“文武一体,我为什么不能监斩?如果按制度请邻州的知州来监斩,至少要三天,会延误期限。”吏目就拆了封,下令提取死囚。  

  两人商议停当已是下午,拖拖拉拉到行刑时已近黄昏,来到城外刑场,天下起雨来,天色更暗。那挑来临时充当刽子手的营兵从来没有杀过人,行刑前一杯连一杯地灌酒壮胆,持刀上场人已大醉,听到一声“斩”,挥刀一砍,见死囚倒地就报“斩讫”。吏目和游击都躲得远远的,不敢上前验看,派一个千总(军官)验看。那千总上前马马虎虎瞄了一眼,就说:“身首分离一丈多远,还活得成吗?”于是草草收场。可第二天收尸,却找不到尸首。

  游击和吏目惊惶失措,在刑场附近悬赏搜寻,总算在一个茅坑边上找到了蔡阿三。原来昨晚那一刀砍在了肩膀上,他半夜醒来挣扎逃走,无奈伤重走不远。吏目叫来刽子手再补几刀,才算完事。这事被上司发觉后,两广总督亲自审讯,定刽子手和千总是“得贿卖放”,判绞立决;吏目决囚漫不经心,处绞监候;知州和游击都为玩忽职守,判充军。

  午时三刻有何奥妙

  既然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明清小说里“午时三刻”行刑的说法就应该只是当时官府的惯例,或者是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午时三刻”究竟有什么奥妙?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冷门知识历史知识古代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差十五分钟十二点时开刀问斩。因为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杀人为"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古人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避免犯人死后再来纠缠。另外,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伏枕”,就是要睡觉的时候,此时犯人懵懂欲睡,行刑时痛苦会减少很多。若犯人被押送至法场后,时间还不到‘‘午时三刻”,行刑官还需等待片刻,直至时间到了才能开刀问斩。如果错过了这一行刑时间,通常要推迟至第二天行刑。更多精彩推荐:为什么古时候“出家”很难“衣冠禽兽”原是褒义?返回大全页:超级冷门的历史知识大全
· 古人行刑为什么要选屁股?
中国社会只有两种阶级:踢人家屁股者,及预备屁股给人家踢者。--林语堂《论踢屁股》“拉下去,重打××大板!”这样的台词在古书与古装戏中随处可见。这里的“重打”,指的是打屁股以及屁股的延长部分:大腿。古人“股”的概念是宽泛的,但即便仅仅打大腿,屁股一样难辞其咎,至少要暴露出来是肯定的了。为什么会选择屁股作为主要行刑的区域呢?原因有二,其一,此处脂肪较多,打之不伤筋骨,相比其他部位比较容易痊愈;其二,臀部为人耻部,中国乃礼仪之邦,先生教育人们“知廉耻”,因此,当众把裤子脱下来让人打,终究是心痛超过身痛的事情。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士人间流传着“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无数大员便是在一路棍棒的调教下成长起来,转而有了权力再去调教那些巴望着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们。《明史演义》第七十三回记载:明朝着名权臣沈思孝,因触犯朝廷要员,被施以杖刑。沈思孝因受杖时,右腿叠放左脚上,所以他的右臀受...
· 探秘:古代人为何要午时三刻处斩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发现午时三刻这种说法,那么,哪些斩首示众的刑罚为后被规定在午时三刻呢?中国自古以来对时间就非常讲究,即使是对将死之人的处斩时间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斩刑也是分时间的,死囚犯的事情轻重在处斩时间上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在正午处刑的是犯事相对较轻的死囚,而在午时三刻处斩的人都是十恶不赦之人。为何处斩的时间还有所不同呢,因为根据天文学的说法,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并非正午,而是午时三刻。所以罪大恶极的人要在午时三刻处斩使其死后连鬼,而正午时处斩的让其死后还可以做鬼投胎轮回。午时三刻,太阳正挂在天空,此时在地面上的阴影最短。这也是“阳气最盛”的依据,按照古人迷信的说法,杀人是“阴事”,无论他们为何被杀,死后的鬼魂总会来纠缠与他死亡有关的人比如刽子手、监斩官、还有审判官等。所以阳气最盛的时候处斩可以让其死后不能变成鬼魂。这就是“午时三刻”处斩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人在“五...
· 武则天为何选在重阳节登基?其中有什么含义
载初元年,即公元690年。这一年的重阳节,武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以六十七岁的高龄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为了让自己登基称帝、君临天下更名正言顺,武则天将自己的名字改名武瞾,“瞾”就是日月当空的意思,正应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之数。再加上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武则天在这一天登基称帝,就是想让自己的“武周王朝”长久传世,绵延不绝。九九重阳,不仅与“久久”同音,而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
· 古代犯人为何要选择在秋后问斩为何还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
古代秋后问斩为何要选午时三刻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看古装电视剧,出现处斩犯人的情节,多半会发现,其中最常出现的高频词,就是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午门斩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古人对自然有一种朴素的鬼神信仰,在他们看来,春天是万物初新的季节,处斩犯人不仅不吉利,而且说不定会影响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强调帝王的行为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应该是赏赐的时节,秋冬才是问斩的时候。所以,秋冬处决犯人就成为了古代行刑的一个惯例,比如著名的阳陵酷吏王温舒,处决犯人无数,最喜酷刑,曾经哀叹冬天太短,到了春天就不能处决犯人了。而且,一般秋后问斩的犯人,家属也会在这段时间里想办法把人救下来,如果运气好赶上了大赦天下,说不定也能得救。不过秋后问斩说到底是个习惯和习俗的问题,皇帝要是特别想杀谁,那肯定不会等到秋天,像是谋逆之类的罪名,就不要指望什么大赦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