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文景之治的本质:维护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3
转发:0
评论:0
文景之治的本质:维护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文景之治时间是公元前167年至1前41年,是西汉王朝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与第

  文景之治时间是公元前167年至1前41年,是西汉王朝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与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在位时出现的治世。

  汉文帝

  文景之治的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基为帝,他沿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减免税赋,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减免战事,实现“轻徭薄赋”。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头在田间耕作,鼓励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西汉原本衰弱的经济在文帝的种种举措之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经过诸吕之乱后,文帝着手削弱诸侯势力,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家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状态之下。这是文景之治的文治时期,这段时期的时间是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

  文景之治的景治时期,即汉景帝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景帝刘启登基之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在文帝的基础之上更大限度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他与文帝一样亲自去农田耕种,以身示教。景帝继续推行文帝时期的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还允许本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利用贸易顺着赚取了不斐的收入,使得西汉经济达到了十分繁荣的地步。

  因为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共同取得的成就,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便将此成为文景之治。也因此文景之治时间就是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在位为帝的时间。

  文景之治的本质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和平昌盛之世,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一个本质的原因,那么“文景之治”这个治世的本质是什么呢?

  景帝刘启剧照

  文景之治的创造是皇帝,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文景之治的本质就是维护中央集权,巩固汉室政权。“文景之治”能够被后代的史学家称为治世,那么这就是说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努力下,西汉王朝不仅仅是政权统一,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农民不需要每日为温饱问题而担忧,生活富足有余,这样子才能被后代学者所认同。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农民占有极大的比重。士农工商,在四大行业当中,农业的地位排行第二,因此大多数人除了士之外都会选择农民。因此判断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水平如何,当时社会里的农民的生活状态是很值得参考的。

  西汉建立的基础是农民战争的胜利,所以西汉的统治者们很清楚农民的力量,因此他们给予了农民许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赋、休养生息等等。但这些并不是文景之治的本质,对农民战争的让步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统治们要巩固皇权,使得西汉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因为他们是王朝初期的皇帝,深知权利的来之不易。

  文景之治的措施

  文景之治对西汉王朝后来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强硬的铺垫,那么汉文帝和汉景帝究竟是做了什么才能创造出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呢?文景之治的措施又有哪些?

  汉文帝剧照

  汉文帝和汉景帝面对当时经济衰微的西汉,为了能够增强国力,促进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他们采纳黄老之学,做了如下举措:第一,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刘邦登基之后,认为秦朝时期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是农民举兵造反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他做皇帝之后,便约法省禁,下令减轻农民的田赋税率,复十五税一,以此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文帝在沿袭这些举措之后,还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更大程度的降低了田租,这个时期的田租是整个封建中国最低的。

  第二,鼓励生产发展,增加税收的来源,重农抑商。汉文帝曾多次劝课农桑,并且不定期的减免农民税赋,但是对于商业方面却是加以抑制,征收许多的工商杂税来充盈国库。

  第三,倡俭禁奢。汉文帝与汉景帝都十分的节俭,两人在位相加总共四十多年,不曾铺张浪费过,平时生活都十分简朴。汉景帝还曾经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示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产品。

  第四,采用“贵粟”政策。之前统治者一直在鼓励百姓生产农业,因此使得粮食十分的多,粮价也就下跌了。汉文帝便提出“贵粟”政策,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得全国上下的粮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第五,他们借鉴周朝和秦朝的,使用郡国并行制来实行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文景之治的影响

  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它为西汉创造了一个政权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那么文景之治的影响有哪些呢?西汉后来的强盛与它有没有必须的联系呢?

  汉武帝刘彻 剧照

  必须肯定的文景之治是西汉后来强盛的基础。在汉景帝去世之后,汉武帝刘彻继位的初期,西汉政府的经济虽然繁荣,但是军队实力不强大,经常遭到周边国家的侵犯,尤其是匈奴。在当时的情况下,西汉政府不得不与这些少数民族和亲,将自己的公主远嫁,以此来换取和平。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励精图治,操练兵马。值得庆幸的是,文景之治给西汉留下了丰厚的钱财和充盈的粮食。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冷兵器时代,打战主要靠的是人数、粮食和钱财。而这所有的一切,刘彻全都具备,因此他北伐匈奴的基本条件就配置的十分的棒。再加上他自身的雄心壮志,汉武帝北伐匈奴获得了成功。此后西汉也一改之前的委屈求全,反而以霸主之姿确定了汉族的统治地位,为之后的朝代发展提供了借鉴。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励精图治,为西汉创造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因此之后汉武帝之后无论是北伐还是削藩都能做的很好。但是文景之治也为西汉王朝带去了七国之乱,随着文帝和景帝各种利民政策的颁布,除了皇帝获得了好处之外,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诸候国了,他们各个方面的实力也在增强,最后人心不足想做皇帝,发动叛乱,使得国家动荡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文景之治的本质:维护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文景之治时间是公元前167年至1前41年,是西汉王朝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与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在位时出现的治世。汉文帝文景之治的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基为帝,他沿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减免税赋,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减免战事,实现“轻徭薄赋”。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头在田间耕作,鼓励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西汉原本衰弱的经济在文帝的种种举措之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经过诸吕之乱后,文帝着手削弱诸侯势力,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家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状态之下。这是文景之治的文治时期,这段时期的时间是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文景之治的景治时期,即汉景帝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景帝刘启登基之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在文帝的基础之上更大限度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他与文帝一样亲自去农田耕种,以身示教...
· 摊丁入亩本质上维护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对于清朝时期的“摊丁入亩”这一赋税制度来说,这一制度在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中的一次重要改革。那么摊丁入亩的背景又什么呢?摊丁入亩首先是关于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据说在清朝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战火不断,百姓伤亡的也是很多。因此导致了后期阶级矛盾的出现,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事件。于是面对这样的状况,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国内政治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权,于是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开始向前朝曾经小试过的“摊丁入亩”制度看齐。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的征发,并且此过程中,清朝统治者逐渐体会到了一些“摊丁入亩”措施的合理性,再加上在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内的土地兼并比较严重,于是就实行了“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其次就是现实背景。当时在康熙在二十年时期的时候平定“三藩之乱...
· 党锢之祸的本质:宦官为巩固权力欺压大夫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汉灵帝剧照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年的皇帝,假传...
· 强干弱枝,巩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强干弱枝”的干指树木的主干,枝指树木的末枝。中国古代常用「“干枝”来譬喻事物,如天干地支之“干支”即由干枝而来。宋初之强干弱枝,则以干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强中央实权、削弱地方势力。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宋太祖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
· 周天子的统治根基:凭借着戎车和良马维护统治
西周令人向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留给我们一片云山雾罩。西周之后的时代,留下很多记录,拿东周来说,至少有“春秋三传”、《战国策》和《国语》这些,外加诸子丰富的言论。再往后,就更不用说了。但西周不一样,西周不是没有记录,《尚书周本纪》(但很遗憾他没看过魏国史官编的《竹书纪年》)。但这些文献有两个特点,一短二散,主要的人物、事件都有提及,但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比如,“烽火戏诸侯”事件,在陈述上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但西周的历史并不贫瘠,它有很大一块埋在地下——青铜器上的铭文。周人从商人那里继承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遇事时,喜欢把大致经过刻在泥范上,然后倒模浇注成青铜器。比如,谁替周王打赢了一仗,赐一个大鼎,上面就写谁在哪里大胜,俘虏了多少人、车、牛、羊和马。历史上到今天,这样留下铭文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的相当多,铭文也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铭文都能和传世文献中的人名、事件对应上,这就给《尚书》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