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介子推被烧死的原因 介子推隐居在哪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81
转发:0
评论:0
介子推被烧死的原因介子推隐居在哪里,介子推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属臣。介子推早年跟随重耳流亡他国19年,历尽

  介子推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属臣。介子推早年跟随重耳流亡他国19年,历尽艰辛,忠心侍奉左右。可是当晋文公重返晋国登位称王后,介子推却跑到深山隐居起来拒不出仕,最后被大火活活烧死。介子推被烧死的原因是什么,介子推隐居在哪里呢?

  介子推被烧死的原因

  话说晋文公执掌晋国大位后,分封“从龙”之臣,却忘掉了割肉救他的介子推。介子推也因此看透人情冷暖,知道世人大多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带着母亲隐居深山不出。晋文公对此毫无所知,直到有良臣以诗进谏于他:“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看过之后,终于想起了与他共患难,对他曾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晋文公羞愧的亲赴深山去寻找介子推,请他出来共享荣华富贵。介子推却已看透世事,只愿深山隐居因此避而不见。

  介子推被烧死图(网络图)

  晋文公多次寻找不见介子推其人,这时有个臣属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想见”,晋文公竟然采用了这个馊主意,下令烧山。

  可不知介子推竟然宁死不从,最后与他母亲活活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也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十分悲痛,悔之晚矣,知道是自己的“忘恩负义”才使介子推落得这个下场。晋文公命人用介子推死前靠着的那棵柳树做成一双木鞋,穿于足下每日悲曰:“悲呼足下”。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就把他隐居的深山改名为“介山”,把介子推的故乡改名为“介休”。晋文公还把介子推烧死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晋国上下不准生火,以此纪念介子推。那么,介子推隐居的介山在哪里呢?

  介子推隐居在哪里

  第一种说法是在西河界休南,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介休县。依照《史记·晋世家》的记载:“闻介子推入绵山,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西晋杜预,北魏郦道元、乐史和颀祖禹都认为“绵上之山”在西河界休南。

  第二种说法是在山西省翼城县。根据《左传》记载,“晋侯于绵上以治军”和“赵简子迎宋乐祁饮之酒于绵上”,据此明代顾炎武推断乐祁从宋国来,不会绕远走河西介休一带,赵简子迎侯他的绵山绝不会在介休。当时晋国都城(现在的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处)附近倒有一座绵山,靠近曲沃,更合乎乐祁的行进路线。此处绵山似乎应是介子推隐身之地。

  介子推图像(网络图)

  第三种说法是在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的绵山。根据现在的史学家考证,乐祁从宋至晋很可能穿越太行山南端,抄近路行进。赵简子迎候宋使者也不会离开都城太远。“晋侯系于绵上以治兵”,能够演练军队所以此地必定开阔,才有可能演练军队。晋国当时只有浍河以南有这种适合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山西稷、闻喜这一带。另根据乾隆年间的《万泉县志》所记载,万泉西南确有一座绵山。依照这里推断,这里的绵山可能就是介子推的隐居地。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山西省平定县东。支持者的论据是山上有一座介子推庙,如果这里不是介子推烧死之地,那怎么会有他的祭庙。

  事实上,介子推的隐居之地在何处已经不肯能知道了,古今地名大不相同,又没有地图记载留存,现在的人们也只能根据文献中的点滴记载找出可能的地方。介子推这位高洁自傲的隐士留给我们的美好传说永不会遗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介子推简介介子推不言禄
介子推简介:介子推与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寒食期间禁止烟火。介子推(约?——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
· 介子推
生平事迹割股奉君“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成就了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功不言禄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国时,与介子推一起追随重耳19年的咎犯担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冒犯重耳之处而假意请辞。介子推认为晋君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为臣子,携功要君,惺惺作假,介子推鄙其邀功行径,耻于与之同船,遂自行渡河。《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记载“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
· 晋国人介子推的简介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铭记。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有钱人家里做事糊口,也就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家里。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内部也发生了战争,当时的晋献公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四处逃窜,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逃跑,还一路追随重耳。逃窜的日子很是可怕,饥寒交迫,病厄交加。就在这个时候,介子推挺身而出,为了不让公子重耳饿死,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维持重耳的性命。在十九年的生死逃亡中,重耳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光束,他摇身一变...
· 春秋三杰之介子推:晋文公为何大火烧死介子推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信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用计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重耳从皇子变为四处流窜的流浪汉,介子推以为重耳有德,是以追随其左右,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屡屡受到诸国王公大臣调戏。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
· 介子推的精神是什么关于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人,虽然不是什么贵族人家,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身上确实是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介子推的精神主要有三点。首先要说的介子推的精神就是,在重耳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时候,从而去求别人施舍一些饭菜,最后还被毒打一顿,就在重耳生命垂危的时候,介子推割掉身上的肉给重耳充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绝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指的不是要我们学着介子推把肉割下来给别人,而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人应该常怀奉献一颗他人奉献之心。其二就是,做人应该时时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心态,保持清风之态。不要去贪图什么荣华富贵而且违背道德之路。介子推在面对那些功名利禄时,丝毫不像那些唯利是图的人谄媚君王。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贪图富贵,不会去主动邀功,甚至在那些功名前还劝阻君王不可那样大肆的给臣子加封进爵,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道理,钱财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