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史料上记载的郑和下西洋规模到底有多大?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3
转发:0
评论:0
史料上记载的郑和下西洋规模到底有多大?,公元1405年,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示意下,开始西洋之旅。通过史料记载得知,自

  公元1405年,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示意下,开始西洋之旅。通过史料记载得知,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七下西洋。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郑和下西洋规模非常庞大。根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规模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船只总数,二是船员人数。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过四次明确记载。  

  郑和下西洋

  明朝初年,郑和每一次下西洋,都会带着27000多人,其中包括5个卫的明朝军队。那么5个卫的军队是什么概念呢?明朝军队规定,每个卫共由5000到5500人组成,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约2万7千人以上。除此之外,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还有200艘船只。郑和有过七下西洋的经历,船只最多时,竟然高达240多艘。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史书中都有提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要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为了启动这艘大船,需要两百多人共同努力。《明史·兵志》中写到,每一艘航海船可容纳上千人。为了体现明朝国力,统治者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郑和下西洋规模。据记载,明朝永乐期间,郑和下一次西洋就要花费600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船只的维修费用。

  郑和下西洋途经国家

  提及中国明朝,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朝代,但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重要的影响力,明朝的影响力便体现在航海事业上,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百年前,明朝就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郑和的航海事迹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那么郑和下西洋途经国家都有哪些呢,郑和所到国家,是否都按照理想状态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友谊呢?  

  郑和下西洋

  历史上,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进行航海探索,虽然郑和的航海行程起点基本一致,但每一次旅程的路线并不相同,所途径的国家也并不相同。依照航海路线不同进行区分,郑和航海旅行都途径了哪些国家呢?

  第一次旅行,从南京龙江港出发,到达了太仓等地。第二次旅行,到达了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国家。第三次旅行,从刘家港出发,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第四次旅行,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了东非麻林迪等地。第五次旅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第六次旅行,首次到达了孟加拉等地。第七次旅行,在到达印度西海岸之时,郑和因病去世。

  郑和航海所途径的国家,并非每次都受到对方的友情款待,其中也遭到来自个别国家的恶意攻击,但总体来说,郑和航海旅行基本上达成了永乐帝所期望的外交目标,与大部分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友谊。

  郑和下西洋的困难

  早在公元1405年,中国的航海事业便迈出了极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虽然带来的影响不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么令人震撼,但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中国明朝时期,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官员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带着皇帝的任务去弘扬大明朝之威仪。从结果来看,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完成的相当不错,但从过程来说,郑和下西洋的困难也是极为巨大的。那么郑和下西洋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受命于明成祖朱棣的指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一路航海远行。郑和下西洋的困难是相当大的,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远行,没有前例可以参照,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有的一切只能凭借自己的摸索去完成。就如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组织一样,上百艘船只如何安排,如何保持有效的联系都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研究的。

  其二、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极大,不仅船只多,而且随行的人员也是极多的,每次都超过上万人,要保证这些人的粮食足够、穿戴供应齐全,是一项极大极困难的工程。

  其三、地理位置的不熟悉,海上天气的多变,这些对于郑和下西洋来说才是更为危险的,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船毁人亡的局面。

  其四、语言的沟通不畅,沿途所经过的国家极多,但如何能够保证将明成祖的任务圆满完成,将大明朝的威仪传播海外,对于郑和来说则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的成果

  根据史料记载得知,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有多个,主要体现在海外贸易和外交军事方面。郑和航海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有专家分析指出,郑和和他的航队还有可能还去过澳大利亚。这些史料记载都能体现郑和下西洋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也代表着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比欧洲探险家早半个多世纪,从另一方面来说,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历史的奇迹。  

  郑和下西洋

  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广纳天下人才编纂永乐大典。为了彰显明朝国力,明成祖朱棣下令市民造大船下西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让郑和下西洋寻求商机,以此来扩大海外贸易。有学者估算,郑和七下西洋为明朝廷带来了庞大的财政收入,折换成货币来算的话,至少有三十多万两黄金,千万两白银,解决了明朝廷国库紧张的问题。

  从外交军事方面来说的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明朝外交事业的进步,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不仅推翻了苏门答腊岛的政权,而且还让斯里兰卡王国臣服于明朝廷。沿海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是郑和下西洋的成果之一。明成祖登基之前,便已意识到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性,为了超越成吉思汗的功绩,明成祖把目光放在了海上。随着郑和下西洋的深入,明朝廷占有了朝鲜半岛,大大地扩张了明朝的势力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有多庞大?郑和下西洋简介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关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各家着述记载不一,出入较大,兹将诸书所载,有关郑和历次出使的人数,综合排比如下:第一次是永乐三年(1405年),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是27800余人。《明史。职官志。宦官》记载是2万人。而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是永乐四年(应为三年),37000人。第二次是永乐五年(1407年),各书均未记载。第三次是永乐七年(1409年),根据...
· 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规模有多大?有何意义
公元1405年,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示意下,开始西洋之旅。通过史料记载得知,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七下西洋。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郑和下西洋规模非常庞大。根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规模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船只总数,二是船员人数。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过四次明确记载。明朝初年,郑和每一次下西洋,都会带着27000多人,其中包括5个卫的明朝军队。那么5个卫的军队是什么概念呢?明朝军队规定,每个卫共由5000到5500人组成,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约2万7千人以上。除此之外,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还有200艘船只。郑和有过七下西洋的经历,船只最多时,竟然高达240多艘。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史书中都有提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要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
·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
· 郑和下西洋
背景郑和以前的中国海洋活动明成祖画像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有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近年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长11.4丈,宽3.3丈,比近两个世纪后的郑和宝船小。它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个船舱,隔板厚达10至12厘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宋船曾采用榫接、铁钉加固、船板缝隙中填塞捻合物的办法,来保证船的坚固性和水密性。可得知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明朝海禁一艘明代福船明朝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二百年海禁,开海时期只占二十五个百份比。郑和下西洋时的永乐年间,海禁政策甚至较洪武年间更为严苛。永乐二年(1404年)诏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五年(1407年)甚至在安南也实行海禁:“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海禁是一项锁国性质的国策,严格...
· 郑和下西洋
[郑和像][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保庙][郑和下西洋海船复原图]/div>(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海内,耀威异邦,抚剿逃亡海外的臣民,获取异国珍宝奇货,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起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宇三保,回族。祖父与父亲都从海路到过教圣地天房(今麦加),郑和自幼受到家庭探险精神的熏陶,为他日后出海远洋打下了基础。明初郑和人宫做宦官,囚靖难立战功,赐姓郑名和,人称“三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诏令郑和与副使土景弘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队总共27800多人,分乘人船62艘,小船200余艘。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等物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刘家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