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张英和张廷玉的关系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86
转发:0
评论:0
张英和张廷玉的关系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张英,清朝时期人士,字敦复,汉族人,家乡位于安徽桐城。他是清朝有名的朝廷大臣

  张英,清朝时期人士,字敦复,汉族人,家乡位于安徽桐城。他是清朝有名的朝廷大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的父亲。为官期间,张英曾官至文学殿大学士,同时兼任礼部尚书一职,颇受康熙皇帝的重用。

  《雍正王朝》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剧照(网络图)

  张英自幼就颇为好学,读书勤奋刻苦,颇具才华的他在27岁时考中举人,后在康熙六年时高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考取进士后,张英被任命为内弘文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满汉两族的课程。然而不久,张英的父亲去世,他只能离京回乡奔丧。

  过了父亲的丧期后,张英返回京师,仍旧担任庶吉士一职,继续学习满汉课程。之后因被康熙考察时成绩非常突出,而被委以编修这一职务。张英为官期间,曾历经多个官职,还曾担任过皇太子胤礽的师傅,虽曾犯过一些失误,但并没有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后果,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宽大处理。从中可以看出张英自身的政治才能之高,以及康熙皇帝对他的重用和信任。张英在职期间,曾被委以编修这一任务,因此他曾先后参与编纂修整《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等著作。

  张英为人俭朴,热心善良。一次在他六十大寿时,张英的夫人计划雇一个戏班子来唱戏以及摆设酒宴来庆祝他六十大寿,在被张英知道这个计划后,他坚持拒绝大肆庆祝,并且用那笔用于庆祝的钱做成一百件丝绵衣裤,救济给路上的穷人。

  张英张廷玉

  张英与张廷玉两人是父子关系,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他们父子两人都是历史上颇为有名清朝大臣,同在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官数十年,为清朝做了不少贡献。可以说,张英与张廷玉两父子是清朝朝廷的一对传奇父子。

  张廷玉画像(网络图)

  张廷玉作为张英的儿子,没有依靠父亲的庇荫,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努力踏入官场,并在之后升官数次。张廷玉在二十六时本打算参与会试,但是那一次的会试总裁官是他的父亲张英,于是为了回避,他没有参加那次会试。三年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张廷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官职,之后更是担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官职。

  为官期间,张廷玉曾为清朝作出不少贡献。康熙末年,朝廷对官吏治理方面较为松懈,导致贪污受贿的风气盛行,当时担任吏部左侍郎的张廷玉坚决消除不良风气,并严惩贪官污吏。张廷玉还先后参与《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明史》等著作的纂修。他还提出了建立军机制度和奏章制度,不仅提高了清朝朝廷的行政效率,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历史上对张英和张廷玉两父子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皆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两人都为官清正廉洁,平行端正,为清朝做了不少好事,对清朝当时稳定政治局势和国家统一,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张英六尺巷

  历史上有个关于六尺巷和张英的故事,据传,张英老家的人与隔壁邻居吴氏发生了关于宅基的争执,双方都各执一词,连县衙的县官都判断不了哪方正确,之后被老家人求救的张英凭借一首诗解决了这个问题,争执双方大悟之余先后各让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网络图)

  六尺巷位于张英老家安徽桐城,全长一百米,宽度为两米,整条巷道都是由鹅卵石铺就而成的。六尺巷的南部是宰相府,也就是张英老家,六尺巷的北部则是张英老家的邻居吴氏宅邸。

  六尺巷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六尺巷这个故事。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时期,张英老家的人与邻居吴氏一家在宅基方面发生了争执,两家都是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基业,时间过于久远,因此双方都不肯退让一步,久久争执不下。之后双方去县衙打官司,但是因为两家都地位显赫,县官不敢轻易得罪其中一方,因此也下不了决断。于是张英老家的人就向在京师当官的张英传书救助。张英在了解其中情况后,就写了一首诗送回去,诗中将秦始皇和长城的事作为例子,劝老家人退让三尺又有何妨。张英的老家人听了张英的劝说,主动退让了三尺,对此吴家感动之余也主动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宽度为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的故事世人皆知,也因此在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六尺巷在现今已成为桐城的一个旅游景点,供游客观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英家书讲的是什么故事?六尺巷在哪个地方
张英,清朝时期人士,字敦复,汉族人,家乡位于安徽桐城。他是清朝有名的朝廷大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的父亲。为官期间,张英曾官至文学殿大学士,同时兼任礼部尚书一职,颇受康熙皇帝的重用。张英自幼就颇为好学,读书勤奋刻苦,颇具才华的他在27岁时考中举人,后在康熙六年时高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考取进士后,张英被任命为内弘文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满汉两族的课程。然而不久,张英的父亲去世,他只能离京回乡奔丧。过了父亲的丧期后,张英返回京师,仍旧担任庶吉士一职,继续学习满汉课程。之后因被康熙考察时成绩非常突出,而被委以编修这一职务。张英为官期间,曾历经多个官职,还曾担任过皇太子胤礽的师傅,虽曾犯过一些失误,但并没有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后果,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宽大处理。从中可以看出张英自身的政治才能之高,以及康熙皇帝对他的重用和信任。张英在职期间,曾被委以编修这一任务,因此他曾先后参与编纂修整《国...
· 张英
生平扬州刺史刘繇部将。张英驻札在长江的当利口,连携同样在横江津驻札的同僚樊能和于糜,对企图势力扩张的袁术严加防备。袁术派遣扬州刺史恵衢、丹杨太守吴景、丹杨都尉孙贲等部前来攻击刘繇,无奈张英等刘繇的部将们的防御非常严密,过了几年也没能攻破。但是兴平元年(194年),孙策增援了吴景等人以后,战况便起了变化。孙策瞬间击破了吴景等人几年都没能攻克的张英,并向丹徒方向追讨刘繇。从那以后,张英这个名字便从史书上消失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张英是作为刘繇的部将登场的。志愿守备牛渚要塞的他,遭遇了进攻中的孙策,被当时的江贼头目蒋钦、周泰自阵中放火,轻易地败走了。逃回了刘繇处后即将被处斩时,被同僚笮融、薛礼死命相劝得以保全性命。那之后,被孙策大败的刘繇逃到刘表的麾下后,张英和薛礼,陈横一起到秣陵(后来吴国的都城建业)固守。但是,中了包抄来的孙策的计策被引诱出城,遭遇伏兵大败,被孙策的部将陈武所杀。参考文献...
· 张英
生平张英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晚年隐居安徽桐城龙眠山。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帝赐御书榜额,随至江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卒谥文端,雍正时赠太傅。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文端集》等。家族张英曾祖张淳为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祖父张士维,官至中宪大夫,抚州知府。父张秉彝为贡生。叔父张...
· 张廷玉父亲张英如何评价年羹尧?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张廷玉父亲张英如何评价年羹尧?”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因为有热播电视剧的原因,张廷玉的知名度要高于他的父亲张英。其实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乃是一代楷模。很多人都知道有关“六尺巷”的故事,那首著名的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不少人能朗朗上口。这件事就真实发生在张英的身上,安徽桐城至今还有六尺巷,被传为美谈。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有人说清代不设宰相,但张英和儿子张廷玉都担任过大学士之职,张廷玉还出任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所以这么说也不为过。张英是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历任侍郎、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任纂修《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的总裁官。著有《笃素堂文集...
· 六尺巷故事的由来
民间故事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带来杀身之祸。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京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遂交给来人,命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