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对陶渊明喝酒的看法 陶渊明和酒的故事介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2
转发:0
评论:0
对陶渊明喝酒的看法陶渊明和酒的故事介绍,对陶渊明喝酒的看法,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那么在史书中对陶渊明又是怎么描述

  对陶渊明喝酒的看法,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那么在史书中对陶渊明又是怎么描述的呢?在历史中陶渊明最大的爱好就要属喝酒了,那么对于陶渊明喝酒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陶渊明和酒的故事吧,有兴趣的可以进来看看。

  陶渊明与酒

  “诗酒人生”用这句话形容陶渊明再恰当不过了,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以嗜酒著称的大诗人之一,他的饮酒诗字字珠玑,每首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不管是借酒消愁也好,解酒助乐也罢,酒是陶渊明人生中不得不提的必不可少的东西,诗酒人生,借着酒,陶先生为我们赋出了多少的千古绝唱,酒的故事,是先生人生中不得不提的过往。

  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徒!喝酒的名气是很大的。他曾以调侃、自嘲的笔调写过一篇叫《五柳先生传》的自传,其中便谈到自己是这样好酒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一定是因为先生好饮成性,远近闻名,所以才时常被人邀请赴宴。

网络配图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体现出陶先生性嗜酒的程度,那是他官居彭泽令的时候。“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分给他的公田,他本来想全种秫,也就是现在的黏高粱。众所周知,他这个人很没出息,就是想酿酒。在他的妻子的固请之下,他才答应拿出五十亩来种粳,也就是稻米。酒就是他的粮食。这个嗜酒如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家伙,却独独为酒而折腰啦!

  古代性嗜酒的诗人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从酒中体味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极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为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唐人李白把他的这句话写入《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改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一定是想起了陶渊明的无弦琴。想起了陶渊明先生一生诗酒人生的率真与洒脱。

  说起酒,不得不提先生的饮酒诗, 他的诗文也散发着浓烈的酒气。别的不说,就说伟大的传世诗《饮酒》。“忽与一觞酒,日夕欢自持”,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没有了酒,接着倒;“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从白天喝到夜晚,生命得到了耀眼的烛照;“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酒里掺杂着他的一生,痛苦然而极乐的一生。“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不像阮籍的饮酒有醉酒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酒是先生人生中最大的慰藉,在他的诗中,你会发现大多数的诗都有酒,即使是全篇没一个“酒”字,你也可以在诗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醉意,那时先生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如《饮酒,其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立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酒不醉人人自醉,先生的醉,有就很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借着先生的醉眼,读懂他那追求天真自然的人生。

网络配图

  酒,是先生最好的朋友。在先生隐逸生涯中,就起着不可多得的作用。普通人的饮酒只是饮一份生活,而先生饮酒则是饮一份自然,饮一种人生。

  诗和酒,是陶渊明人生中的两大慰藉,在先生的贫苦晚年时,他为自己写的挽歌则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一)”“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其二)”。

  陶先生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个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他是真隐士。他的酒品,诗品,人品为后世所敬仰。酒中诗,诗中酒,不管是就成就了诗,还是诗影响了酒,这个爱喝酒的隐士,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抹写意。

  可以这样说:“先生不负酒,酒也不负先生”。

网络配图

  陶渊明的《饮酒》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陶渊明简介资料陶渊明的资料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
· 陶渊明饮酒诗
一田园日荒秽,舍此欲何之。亦思效涓埃,雨露泽当时。处世有利钝,天命不在兹。恶犬守要路,将进忽复疑。哀哉岁云暮,百年谁能持。二力耕不知疲,稼穑在南山。岁晚有所获,尤胜坐空言。稻菽留余盈,赖以救凶年。醉吟归来辞,谣歌倩谁传。三我有无弦琴,拂拭用娱情。路遇赏心人,班荆不道名。材与不材间,优游可全生。万事鸟过目,鬓丝怵自惊。却忆少年志,蹉跎竟何成。四东园桃李月,红白花乱飞。高枝啭黄鹂,间关音声悲。门前五柳树,柔条何依依。陌上双紫燕,还认旧巢归。四时如循环,独人一向衰。强扶病体出,怕与春轻违。五杖策炉峰顶,四顾绝尘喧。阴崖夏冰滴,晴晖巨壑偏。风烟一簸荡,纵横失众山。拨云入古寺,采药僧未还。东林丛竹好,但看何须言。六丰年好大雪,俗谚未全是。草堂压欲堕,松竹折半毁。南寒北地暖,颠倒竟乃尔。问天寂无言,唯现霞如绮。七仗剑远行游,钟陵见云英。劝尔一杯酒,诉我不偶情。为弹琵琶曲,曲尽河汉倾。激越声裂帛,余音绕...
· 陶渊明的美感和哀愁
魏晋是文学自觉,个体自觉,美感和艺术精神自觉的时代,魏晋时代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启了中国文化新的里程碑。而探究这种现象的成因,通常有两个常见的见解:一是由于政治黑暗,天灾人祸相继而来印发的社会动荡导致的传统价值的崩溃,继而引起士人重新探究追寻存在的意义的活动,并由此确立的个体自觉的思潮;二是由于魏晋的门阀士族既府邸文化和庄园经济形态,使当时的士大夫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背景进行较为深入的艺术探究,乃至艺术化的生活追求。这两种偏于外缘的因素考量,如果就历史社会学而言,精神和才性如同种子,如果时代背景和学术环境相得益彰,种子自然容易开花结果,魏晋的时代大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氛围无疑是为艺术精神的种子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发育土壤。文化犹如生命体,自有其生老病死,的生长规律。当深入魏晋的文化底层,也如同聆听一曲生命的乐章,其中有欢愉,,潇洒,轻灵,飘逸的节奏,也有伤感,苦痛,忧郁,悲怆的曲调,这是魏晋...
·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
· 陶渊明的“无弦琴”
摘要:古琴的弹奏,绝不仅仅是要转述曲中某种事物,而是要传达琴曲中的情趣。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平沙落雁》,重点不是要描写雁群起伏的样子,不然再高妙的演奏也赶不上亲自到水岸一观自然景象,《平沙落雁》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古琴的弹奏,绝不仅仅是要转述曲中某种事物,而是要传达琴曲中的情趣。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平沙落雁》,重点不是要描写雁群起伏的样子,不然再高妙的演奏也赶不上亲自到水岸一观自然景象,《平沙落雁》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灵的尊重,对恬淡的向往,与天地的融合。而怀有善感的心才能体察曲中的细微,拥有沉静的力量才能不偏不漏地弹出心中所感。还是要训练心的达观。先修琴艺,后修心意,二者合二为一,才是琴意。在历史上,也有超越了前者,而直抵核心的人。比如东晋陶渊明,早就悟到了:道胜于术,心胜于形,他自认为已经领会琴意,懂得琴趣,而不必拘泥一招一式的苦练技法。所以,他常常捧一张“无弦琴”自娱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