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丧葬风俗及入殓仪式流程是什么样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22
转发:0
评论:0
中国传统丧葬风俗及入殓仪式流程是什么样,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

  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上一切带孝的标志。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

  报丧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 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 或加一条毛巾。

  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然后择时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

  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

  “企厅”有的一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 看风水 堪舆术的俗称。是营建堂屋、庙宇、坟场以及修桥造路的一种旧俗。营造之前,须请地舆师(俗称地理先生)察看地形位置的来龙去脉,用“罗庚”(指南针罗盘)校测方向,然后择日点穴,规划格局,卜吉择日动士。潮汕地区此俗甚为顽固,民间有许多关于虱母仙何野云建寨场的传说,也有许多因为迷信风水引起的纷争案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升龛点主 旧俗父母未亡时,多已先制备神主脾(俗称家神牌)置宗词龛中,罩着红布,上写“长生禄位”。若父母一方已亡则揭去红布,露出已亡一方的名字,未亡一方用红纸封位。神主牌用金粉和榕树胶写着: 考讳×××公  祖 神主 姚懿×××氏  在男女均未亡时,“主”字欠写一点,为“王”宇。一方亡后,在做最后一次旬祭时,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升龛“点主”。点主者用毛笔醮榕树胶在“王”字加上一点,扫上金粉,并念吉祥韵语,如:“一点是主,神灵归府,福荫子孙,富贵长久。”点主毕,宴请宾客,丧事至此完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代的丧葬流程是怎样的?
丧葬从古至今在我们的文化中都是特别重要的分支。古代丧葬礼仪在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包括丧葬的整个流程都有所区别。唐朝时期丧葬的流程主要分为26个步骤,非常复杂,以下将具体说明。初终:是家人为死者设置的简单的告别仪式,体现家属对亲人的关怀。招魂:古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死亡是灵魂脱离肉体的过程,而招魂就是为了试图让灵魂回归死者的身体,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对死者的怀念。发丧、护丧、奔丧:此三者是彼此联系非常的三个流程。死者身边的人通知亲朋好友是发丧;指定某人负责主持丧事是护丧;各亲朋好友在得知发丧的消息之后到丧事的举办地进行吊唁是奔丧。置灵座、治棺椁:字面意思,这是与丧事有关的物件的准备工作。沐浴、袭尸、饭含:沐浴就是给死者清洗干净身体;袭尸就是给死者穿新衣,饭含就是将珠、玉、贝、米等物纳入死者之口。这些都是针对死者尸身进行的准备工作,是一种临终关怀的体现。明旌:就是放置在棺椁上的巾幡,上面会附...
· 苗族的丧葬祭礼流程有哪些?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散居在各地,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黔、湘、鄂、川、滇、桂、琼等地区,苗族的丧葬礼仪流程大致有报丧、守灵、择日、下葬等主要事项。1、报丧苗族习俗中人去世后,如成年人死亡,旧时往往用衫树棺木敛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还有“启程炮”的习俗。此外还有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的习惯。2、守灵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祭祀人员“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3、择日有的要择日,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要头戴孝帕。4、下葬到坟地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
· 主要丧葬习俗和仪式
丧葬礼俗上虽然各地在细节上会略有差异,不同地区也会各有差异,但大多都会有做七、吊唁、入殓、丧服等主要礼俗。做七:做七也称为“斋七”、“理七”,是一种民间在做丧事相关的一个礼俗,多起源于宗教,民间风俗的角度中人们往往认为人死之后的七天时间和死者有着很多的联系,往往在人去世之后需要做举行做七的祭礼相关活动,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吊唁:吊唁这个词在现在用的也比较多,在词的本意上往往指的是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的意思,而民俗中的吊唁除了包含这些意思之外,在以前吊唁者还有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入殓:在做丧事入殓往往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而入殓词语的原意主要是指把逝者装进棺材内,而各地民俗不一时间上也有差别,有死后3天、5天或7天入殓的说法。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
· 藏马山风俗(二)丧葬
过去,青岛藏马山地区的人死后全部实行土葬。人过六十岁,就开始准备寿衣、棺材、坟墓。老人临终前,须净面、理发、穿寿衣。咽气后,有入殓、报丧、指路、孝子孝女穿着孝衣到土地庙“送汤水”、守灵、侄子侄孙跪灵棚、亲友吊孝、送盘缠钱等程序。丧事的规模根据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地主富贾大都用喇叭,罩,扎制纸轿、纸牛、纸马、纸人等,奢侈浪费极大。贫苦人家一切只能从俭,但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死者埋葬后,三日要圆坟,此后要上“五七”坟,百日坟,周年忌日坟,二年坟,三年坟,十年坟(一般九年整就上)。建国后,丧葬程序简化。六十年代,平坟还田建立公墓。后来,各县建立火葬场,提倡火化,对丧葬制度进行了大的改革,城乡出现了召开追悼会,坟前敬献花圈之俗。八十年代,土葬之俗基本废除。解放前,婴儿死亡,不能埋,只能用破席一包,弃于野外。幼儿,少年夭亡,做一小棺材,埋在田间地头,不能埋入祖茔;青年死后,入棺后不能刹钉,用苘绳一捆,...
· 瑶族风俗瑶族有着什么样的丧葬习俗和方式
1、葬式第一种是一次性土葬。即葬后不再迁坟,这在部分勉瑶、金门瑶、八排瑶、布努瑶和平地瑶中都比较普遍,坟土为窝头形和长方形两种,一般不为死者树碑立传。第二种是先行土葬,三年后拾骨放入金坛,再移至干燥向阳的石岩里安放,不加土埋。也有的请地理先生看好风水,再将金坛进行土葬的。这在广西来宾、宜山等县的勉瑶中比较盛行。第三种是露天停棺葬。这在广西金秀瑶山的花兰瑶中盛行。把死者放入棺内,抬至山野露天停放,棺下垫上两根木头或石头,棺上搭个简单的茅棚以遮雨、挡阳光。待三年后再把尸骨放金坛转为土葬。第四种是岩洞葬。主要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即把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送至岩洞停放,不加土埋。有的一个岩洞停放好几副棺材,这种葬俗,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第五种是先火化,后土葬。这是广西金秀拉珈瑶地区的一种葬俗。即人去世后,把死者放入棺内,为死者举行打道场仪式,然后将死者的棺材架于干柴之上,撬开棺盖,往棺内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