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司马懿竟然是通过诸葛亮饭量预测其死期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5
转发:0
评论:0
司马懿竟然是通过诸葛亮饭量预测其死期的?,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而早前司马懿便已断定诸葛亮死期将至,那么司马懿为何如此断定呢?

  据《裴注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按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魏晋一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则当时三升有0.6公升,又因为每公升大米重约1.7斤,则0.6公升大米重约1.02斤,即诸葛亮病重时每天能吃一斤大米。  

  诸葛亮画像

  可是在司马懿眼里,诸葛亮吃的已经够少了,已经到了人之将死的时候了,因为生病的人才能吃的少。

  当时流行一日两餐,假如《魏书》记载属实,那么阚骃每天要吃下去三四十斤粮食才能填饱肚皮,其饭量是诸葛亮的几十倍。当然这个肯定有夸张的承认,但是就算是夸张了10倍,那饭量也有1.2升啊,那差不多还是诸葛亮的两倍。

  还有《宋书》提到南北朝时某支部队的饭量:“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据考证宋元以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千八百万升,这么多粮食让两万士兵分一年来吃,平均每人每天六到七升。南朝宋的量器跟三国时一样,都是每升合现在0.2023公升,则六到七升大米约有两斤多,这帮士兵的平均饭量是诸葛亮的两倍。  

  诸葛亮画像

  《宋书》卷19还有句话:“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说明就军队而言,每天七升口粮当属较低标准。

  《晋书》卷64“会稽王道子传”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说明每天七升口粮对高级行政干部(晋时“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别称)来说,也属于较低标准。

  无独有偶,还有个将军在死的时候饭量与诸葛亮差不多,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北魏军队俘虏,一度遭到虐待,“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梁书》卷36,江革传)“脱粟”就是去壳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跟诸葛亮一天三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三升“仅余性命”,那么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三升就断言“其将死也”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司马懿是如何断定诸葛亮死期将至的?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而早前司马懿便已断定诸葛亮死期将至,那么司马懿为何如此断定呢?诸葛亮和司马懿据《裴注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按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魏晋一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则当时三升有0.6公升,又因为每公升大米重约1.7斤,则0.6公升大米重约1.02斤,即诸葛亮病重时每天能吃一斤大米。可是在司马懿眼里,诸葛亮吃的已经够少了,已经到了人之将死的时候了,因为生病的人才能吃的少。当时流行一日两餐,假如《魏书》记载属实,那么阚骃每天要吃下去三四十斤粮食才能填饱肚皮,其饭量是诸葛亮的几十倍。当然这个肯定有夸张的承认,但是就算是夸张了10倍,那饭量也有1.2升啊,那差不多还是诸葛亮的两倍。还有《宋书》提到...
· 揭秘诸葛亮的对头不是凤雏而竟然是司马懿!
庞统在三国演义里,应该是风云人物,他曾经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先生”。民间的广告传得更邪乎,得一人可以安天下。跟现在某些药品广告差不多:用一粒即可康复。网络配图等庞统出场时,却成了一个陪衬人物,他要陪衬诸葛亮。简单的讲,因为民间所说“卧龙凤雏的一人可安天下”诸葛亮嫉妒之心大增,凭什么你和我并肩,所以凤雏只是诸葛亮心中嫉妒之人再说说司马懿,司马懿不但在军事上是诸葛亮难以对付的对手,在政治上也表现不俗。他知道,诸葛亮必取武都、阴平,遂派郭淮、孙礼袭蜀兵之后。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必有此举,亲率兵马,来袭郭淮、孙礼之后,前后夹攻,魏兵大败。在武都、阴平失守以后,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不在营中,定去两城安抚百姓,派张郃、戴陵去夺蜀寨。诸葛亮却未离寨,并设下包围圈,以待偷袭。司马懿在这时以一种开阔的胸怀、大家的气度,承认“孔明智在吾先”。一个不怕承认失败的对手,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难怪孔明先生叹息:“彼深知我也...
· 武松的饭量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发配孟州,途经十字坡,去孙二娘饭馆里打尖。孙二娘问道:“客官,打多少酒?”武松说:“不要问多少,只顾烫来,肉便切三五斤来,一发算钱还你。”孙二娘说:“也有好大馒头。”武松道:“也把二三十个来做点心!”于是孙二娘去里面取出一大桶酒、两大盘肉、一大笼馒头,让武松和押送他的两个公人吃。宋朝人说的馒头,正是咱们今天说的包子。武松和两个公人一顿饭能吃二三十个包子,而且还是个头很大的包子(孙二娘说是“好大馒头”),而且还要喝一大桶酒,吃两大盘肉,他们仨可真能造。事实上不是他们仨能造,而是武松自己能造。《水浒传》里武松去饭馆吃饭,动辄就要好几斤肉,凭现代人的饭量,谁吃得完?甭多,一斤肉吃下去就得让您起妊娠反应。武松的饭量算不算大?当然算。不过在宋朝大肚汉里面,武二哥还排不上号,张齐贤才是个中翘楚。张齐贤是北宋宰相,司马光《涑水记闻》和刘斧《青琐高议》里面都提到他的饭量:最爱吃肥...
· 司马懿竟然是被吓死的?
司马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先后辅佐过四代帝王,协助帝王平定战乱,也因此在帝王心中拥有这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马懿是聪明且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他与诸葛亮的两次对战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泰然自若和临危不变。他不在乎别人说他无能而不敢出战,他要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利益。网络配图这就是他为人处事的原则,他用最小的付出拿下了曹操浴血疆场换来的江山。在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对决中,司马懿稳定西部,同时凭借战功逐步走进魏国权力核心。最终,司马懿废曹氏最后的支柱曹爽,,为晋朝统一三国奠定了根基。可以说,三国乱世,司马懿是最大的赢家。这位熬死曹家祖孙三代,拖死诸葛亮的“冢虎”,堪称一代英杰。然而,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司马懿死得十分蹊跷,英雄一世聪明一世的他,竟然是被吓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司马懿被吓死,首先要从下面这段历史记载说起。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帝寝疾,梦贾逵、王凌...
· 诸葛亮每天1斤米司马懿得知大喜:其将死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而民又以食为天,人不吃饭是不可能。只是有人吃的多,有人吃的少。那么,在古代军人的粮食消耗量到底是多少,他们的饭量究竟有多大?众所周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而早前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每天1斤米,司马懿便大喜断定诸葛亮:其将死也!那么司马懿为何如此断定呢?网络配图诸葛亮,是一直流传至今,引无数人为之着迷的一位大智慧之人。在三国的时候他担任了蜀国的军师,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散文、书法、发明上都很出色的文将。我们耳熟能详的《出师表》还有《诫子书》都是他的杰作。诸孔明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战场,为君主出谋划策,是历史上少有的真正的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名人。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再次伐魏,他率大军出斜谷道,与和魏国的司马懿僵持于渭南。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甚至还送巾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