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始皇焚书时竟留有完整备份!备份哪里去了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7
转发:0
评论:0
秦始皇焚书时竟留有完整备份!备份哪里去了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群众的言论,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群众的言论,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焚书的确是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极大破坏。但秦始皇雄才伟略,他不可能不懂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亦或知识就是力量这种简单的道理,正如清人刘大魁所说:“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自愚也。”故说秦始皇焚尽天下书不可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古人的书一般是竹简刀笔,不论著书还是保存书籍都比较困难。比如前几天《芈月传》里演到在给芈姝准备嫁妆,看着平府里那一套套竹简书籍,再看看芈月手里的那套《孙子兵法》破成什么样,就知道古代书籍保存起来需要特别细心了。秦朝焚书在书种选择上特别留意,他们也只是选择了六国史记、诗书、百家语这些有碍国家统治,有碍思想统一的书籍。

  其次,焚书之时,李斯曾上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可见,秦朝焚书只是为了避免民间议论朝政,而国家所有书籍都是留有备份的。后朱熹也说过,秦朝焚书,也只是让民间焚书,自己朝中仍是留有书籍的,天下人没有书,但朝廷是有书留存的。 

  据《论衡▪书解篇》“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聚在。”所以,秦时,精华书籍还是有可能留存下来的。

  既然秦始皇焚书的时候留有备份,那这些备份都哪里去了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想也只能是在秦宫里,可是后来,秦宫被项羽这个武生付之一炬了,大火烧了三个月,恐怕那些竹简所做之书也都变成热能释放了。

  说起焚书,这种行为的始作俑者还真并不是秦朝,这种统治阶级控制民众思想的手段还是比较多的。春秋战国诸侯恶周礼害己,而皆去典籍;商君教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后清人刘大魁的《焚书辨》中,竟毫不留情地评论了这件事: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里也点了点项羽的罪过。 

  除却各种主观人为因素上的焚书行为,其实在图书保存并不先进的古代,竹简图书保存下来也是比较困难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677种著作,而其中大约有524种书籍,现今都已不复存在。这些图书大都是因为保存不当,磨损而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而虽秦始皇有心留存书籍,却无奈一人之力抵不过历史的种种不测,古代图书大多也未留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秦始皇平反!秦始皇嬴政焚书时留有完整备份
说到始皇焚书坑儒,有多少人拍案抚心表示心痛?又有多少人破口大骂?因为始皇的这一举动使得很多珍贵的书籍付之一炬,使后人不能研究、见识。可事实上,始皇焚书其实是留有备份的。网络配图秦始皇统一六国,合天下思想为一家,为了自己的王朝的长远考虑,必须要统一学说、思想,这样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统一的发展。丞相李斯曾经上书提议始皇帝要统一学说,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否则大家心里想的都不一样,如果经常聚到一起讨论,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影响国家发展的论调。秦始皇同意李斯的看法,并批准了焚书的做法。始皇能统一六国,思考问题自然会统观全局。那时候的书不比现代,十几万字键盘上敲敲打打也许个把月就可以完成。古时候如果想要长久保存的书籍一般都是在简牍上用刀一笔一笔地刻成,那些见解独到的鸿篇巨制更是耗时数年数十年,所以在焚书的种类上,始皇就作出规定,只烧以下两个种类的书籍:第一类是作者不是秦国人的史记书籍。第二类是诗书...
· 施氏备份排序
施氏备份排序功德汪施氏备份排序从一氏到十一氏无证可考,但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先祖在辈份的排序上特别讲究字义字德,具有鲜明特点。如一氏弟兄四个,名字都用一个字:顺、强、江、全;二氏两字,用“万”字辈:万保、万财、万银;三氏用单字:然、爱;四氏用双字,“德”字辈;五氏德富后弟兄三个,用单字:孝、忠、信;庆秀后用单字:洪、庭、聚、满;六氏用双字,第二个字都带“秀”:英秀、俊秀、文秀、武秀、双秀、全秀;也有用“景”字的:景仁、景贤、景和、景清;七氏用单字,并且每字都带“水”字旁;八氏用双字“成”字辈;九氏用双字'天“字辈;十氏用双字”贵"字辈;十一氏用双字“有”字辈。到十二氏,在大清咸丰三年,即癸丑年(公元1853年),功德汪村施、郝两姓特请武安县万安村科甲进士郝本裕为郝、施两姓分别立了二十个字的辈份排序。施氏辈份排序的二十个字是:清元逢立发,平安谋可兴。真谦克增奉,赞来用本荣。2002年施氏重修家谱...
· 当太监们干不动活时他们去了哪里?
在中国古代,太监差不多是最最受歧视的职业了。在常人眼中,他们心里不正常,最关键的是身体“残缺”。在此要说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太监也是有尊严的。太监在宫里给人当奴才,挨打挨骂是难免的。别看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等人位高权重,其实发达前也饱受歧视,老太监们动不动对他们拳脚相加。虽然历史上出国像高力士、郑和、魏忠贤这样的太监,但大多数生活在最底层。在太监生活的年代,不怕有活干,就怕没活干。有活干时,才能凸显太监的价值,当太监老时或者生病时,就是没活干的时候,意味着要被赶出宫。太监被赶出宫的下场很惨,他们长期生活在深宫中,对外界的人情世故不懂,没有生存能力。回老家种地没力气,还被村里人笑话。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廷自己就说出宫回老家种地时,常有人在背后讥笑他,实在受不了就跑回北京城,跟一堆老太监一起生活。当溥仪宣布太监们要被赶出宫时,很多人直接上吊自杀,因为宫外的生活太可怕。一般来说,太监不能死在...
· 话说当年秦始皇究竟让徐福去了哪里?
中国历史悠久,那就并不缺乏一些未解开的谜团,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一起找找看,秦始皇时期的徐福去哪里呢?先来看几则史料记载:《史记》必须要说的。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琊,徐��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史记》中记录徐福东渡之事比较多内容的是“淮南衡山列传”,其中包括徐福从东南到蓬莱,与海神的对话...
· 三国时蜀国灭亡后马超的后人去了哪里?是去了外国吗
在前苏联的16个加盟国里,亚美尼亚非常不起眼。面积小,只有近3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300万。更要命的是,亚美尼亚是个内陆的山地小国,“缩”在雄伟的高加索山脉中,绝大多数地区海拔都在1千米以上。不靠海,也没有邻国阿塞拜疆那样拥有巨额的石油资源。亚美尼亚有两个邻居有世仇:和东边的阿塞拜疆有纳卡争端,和西边的土耳其有大杀戮之仇。不过,地缘环境的“恶劣”,并没有影响到亚美尼亚人的骄傲。亚美尼亚在西方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亚美尼亚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其二,亚美尼亚人被认为是纯血白种人的象征。在英语中,白种人的正式名字是Caucasian,意思是高加索人,指的是两个高加索国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由于这些原因,亚美尼亚人自视极高,认为自己是高贵的基督教徒,同时又是白种人祖庭。但是,在国际史学界却有这么一个与咱们国家有关系的论点:亚美尼亚有可能是咱们国家人的后裔。之所有有这个论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