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宦官”这个词的由来:原意指的是国家公务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8
转发:0
评论:0
“宦官”这个词的由来:原意指的是国家公务员,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

  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双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厉害,所以写《后双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间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它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然则古人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么?不然,我们知道:所谓三代之世,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其时有许多事情,已非有专门知识技能不能办,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之中得来。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读者诸君,总还有读过《论语》的,《论语》的《先进篇》有一段,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不学就可以办事。子路只是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知识,和现在有些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这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汉时皇室的藏书,由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编成一部书目,谓之《七略》。班固《汉书》的《艺文志》,大部分就是抄录他的。他对于每一类的书,都有推论这种学问从何发源及其得失的话。其论先秦诸子之学,都以为是出于一种官署,就是为此。然则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做公务员。公务员中,自然有出类拔萃,有学术思想的,就根据经验,渐渐地成为一种学术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越说越远了,这和后世所谓太监者何干呢?不错,听我道来。刚才所说的,只是宦的正格。譬如现在机关中正式办理公务的公务员。现在机关中不有名为公务员,而实在无事可办,或者只是替长官办理私事的么?在古代亦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时,有一个人唤做嫪毐的,和他的母亲奸通了,嫪毐自然阔起来了,于是“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这句话,见于《史记》的《吕不韦列传》里。

  这所谓宦,哪里是在什么机关里学习什么公务?不过在他家里做他的门客罢了,所以要称为舍人。嫪毐的舍人固然极一时之盛,然而古代的贵族,决不止嫪毐一个人有舍人。这种在贵族家里做舍人的,都谓之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个训释是“养”。“养”字可从两方面解释。他们是他们主人的食客,是他们的主人养活他的,所以谓之养。亦可以说:他们是以奉养他们的主人为职务的,所以谓之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宦官”这个词的由来:原意指的是国家公务员
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双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厉害,所以写《后双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
· 汗青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历史由来
有人问,汗青是什么意思?其实答案很简单,汗青的意思是史册。汗青的汗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出汗,青也没有很多含义,就是指蓝色、黑色或绿色等颜色,例如青天就是蓝天,青布就是指的黑布,青山指的就是绿色的山。为什么史册和汗、青色有关呢?这个要追溯到纸张发明前,在那时,古人记事用竹简,也就是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竹简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首先要选上等的青竹,然后把它们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将来书写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燥防虫。烘烤的时候,本来新鲜湿润的竹子片,被烤的冒出了水珠,像是出了汗似的。这道烘烤青竹片的工序叫汗青。所以,汗青原来的意思是青竹出汗的工序,后来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从出土的古代的竹简来看,长的竹简用来书写儒家的经典,短的竹简常常用来记载诸子事迹和史传。所以汗青代称竹简后,人们又用汗青来代指竹简所记录的史册了。史册和汗青是同义词,可以通用。在诗词中,...
· 毛嫱究竟是谁沉鱼落雁这个词指的是毛嫱吗
历史上的美女多如牛毛,貂蝉、西施等四大美女,都是历史上相当出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毛嫱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是太多。《管子》和《庄子》里都记载过的美女,毛嫱、丽姬和西施大概是同时成名的。《管子·小称》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而《庄子·齐物论》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从古至今,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古代的四大美女就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这四大美女。但是说起古代美丽的女子,还有不少都被人所忽略了,她们虽然比不上四大美女出名,但是各有各的可爱和动人之处,与西施同时代的另外一位美女——毛嫱。《管子·小称》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意思是一个女子貌美,鱼儿见了她的美貌都会羞愧得沉入到水底,鸟儿见了也会惭愧得飞远,足以可见这个女子的貌美。而”闭月羞花“,分...
· 登闻鼓制度:击鼓鸣冤这个词的制度由来
过去臣民或如今日之所谓“犯罪嫌疑人”,若有冤案或不服地方判决,可以直接到中央上诉。朝堂外置有一鼓,由升朝官掌管,臣民可击鼓上闻。这种“登闻鼓”,《晋书》上就有记载,此后历代都有设置。而宋代还有专设的与这面“鼓”有关的机构。宋初叫鼓司、登闻院,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鼓司为登闻鼓院,改登闻院为登闻检院。鼓院、检院将案状直呈皇帝,由皇帝审理。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任从他贼丑生,百般家着智能。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可见登闻鼓之有意思。当时甚至还规定,如鼓院、检院还不受理,可向御史台乃至皇帝申诉。一般人当然无法见到皇帝,所以朝中又设理检使,你可以向他报告。要皇帝断官司,他当然忙不过来,又无法设替身。当他那个登闻的规定下达的时候,天下可真有许多人进京,乃至事无大小。这可怎么办?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下诏:诸路禁民不得越诉。后来又详细说明,须是当地路、州、县有受理案子的才接...
· 弼马温这个词的由来:源于一个避免马瘟的偏方
《西游记》里的美猴王老孙,一辈子就当过那么一回官,就是玉皇大帝在天上封给他的"弼马温",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写到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天上见玉帝后,"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众臣叫谢恩,他也只朝上唱个大喏"。历朝历代都有管理马的官员,《智取威虎山》里,土匪许大马棒手下还有个司马副官胡彪。可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官制里,都没有"弼马温"这么个官职名称。"弼马温"听着就不像那么回事儿,不伦不类,让人弄不明白。台湾历史学家、掌故家苏同炳先生写过《"弼马温"释义》一文,文中说: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曾有这么一段话,说:"《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